这个问题现今估计没有几个年轻人能够回答出,就算是一些老人,他们也未必能够回答准确。其实,最开始我也跟大家一样,面对这个问题时有些懵圈。
马上就是清明了,难道这么多年去扫墓的日子错了?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寒食节,现在已经很少听说了,它跟上巳节一样也是一个消亡了的传统节日。但是在古代,这个节日是全体中国人异常重视的,丝毫不能马虎。为什么呢?跟墓祭有关。
墓祭现在叫“扫墓”。墓祭祖先的传统源于商周,兴盛于春秋战国秦汉,最早是国君庶子因为没有了爵位无法到家庙去祭祀而临时采用的补救办法,当时称为“望墓为坛而时祭”。
秦末大乱,以刘邦为代表的平民崛起取代了贵族的统治,从而那些本来是贵族才能够享有的祭祀权利慢慢过渡融入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这其中包括了墓祭。
汉朝将墓祭称为“上冢”或“上墓”。一听这个称呼就知道这是民间的叫法,特别直白特别简单寒食节是哪天,已然没有了庄重的意思。不过,那时的墓祭是在年末进行,就是所谓的“腊祭”。
那墓祭是在什么时候跟寒食节联系起来的呢?据考证,至少到唐朝两者才有结合。证据之一是唐高宗曾颁过这么一道诏书《禁止临丧嫁娶及上墓欢乐诏》,当中说“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
后来唐玄宗干脆把上墓的礼制正式编入五礼,成为了一种能够约束百姓的行为规范。你看唐玄宗颁布的《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就很能说明问题: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
到了唐穆宗时,又颁布了《定寒食假诏》,规定如果家族墓茔在京城附近,在寒食假内往来不限日数,如果在外地,就会批准年假。比如墓茔在五百里内,五年给一次拜扫假十五天,这还不包括来往路程所占的天数。
那么唐朝寒食节假有几天呢?唐朝最初定寒食和清明一起放假四天,到了代宗大历十三年增加了一天为五天,到了德宗贞元六年又增加了两天,放七天假。由此可见唐朝对寒食扫墓的重视。
寒食节是不能用火的,所以到墓茔祭奠只能是“洒扫”。当时洒扫也是用纸钱,纸钱用抛撒或悬挂的方式,期间对墓茔做简单的修整,剪除杂草或是培新土。
到了宋朝,上墓的风俗仍是在寒食日,比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到清明这三天人们都是在寒食当天进行墓祭。包括接下来的元朝也是保留在寒食上冢的风俗。
明代的地方志比较丰富,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的地方继承了前朝的传统,只有少数地方志把两者混在一起,并在清明扫墓。
如明朝万历年间浙江《黄岩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清明,户插柳采蒿为寒食,扫墓而祭。”估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寒食和清明慢慢并为一起了。
到了清朝,扫墓成了清明节的主要内容,而且一改以前不能用火的规矩,可以在墓前直接焚烧纸钱以寄托哀思。
可见,扫墓的时间在清朝以前一直是在寒食节,不是在清明节,而且是不能用火的。那么问题来了,以前清明节不是用来扫墓的,那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清明节是用来“改火”的。这个说来就话长了,找个机会专门聊聊,简单来说就是寒食断旧焱,清明起新火。隋朝时,悠久历史的改火仪式得到复活,到了唐朝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
唐代清明由朝廷赐新火。唐德宗时的诗人韩翃的诗作《寒食》有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讲的就是清明皇帝赐新火的仪式。
《辇下岁时记》说皇帝“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皇帝这样做有两个用意,一是昭告天下寒食节结束,改用新火了,另一个就是告诫众臣要向介子推学习,忠君为民。
那么“新火”是怎么来的呢?难不成是像燧人一样钻木取火?还真是!《辇下岁时记》载:“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寒食节是哪天,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
这个仪式一直延续到宋朝,宋朝灭亡就没有传下去了。唐宋时期清明的主要风俗还是春游和踏青,因为清明前后的天气一般来说都比较好,扫完墓又有假期,何不邀亲访友外出游玩?
清明时节踏青春游就延续至今。但是,最近新冠疫情反弹比较严重,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我们还是不要出去“浪”了,少外出、少聚集,齐心协力早点打赢这场“战疫”,到时“日日是好日”,一起沐浴在温暖的春光里!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