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很多地方有一个说法:“早清明、晚十五。”意思是,清明节扫墓要提前进行,十月十五(下元节)上坟应当在十五之后。也有说“早清明、晚十一”的:农历十月初一是古代“寒衣节”,也是一个祭祀先人的节日。
那么是不是清明节扫墓一定得提前呢?历代文献中并没有相关记载,看来只是一方习俗。我们祭奠祖先、亲人,大可根据工作生活情况,自行安排时间。
但是,也是有一些讲究的。
一、清明节的由来和演变
《淮南子·天文训》说:“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春分过后十五天,北斗的斗柄指向乙位,这时清新明快的风吹来,其音色相当于十二律中的仲吕。
清代民俗通书《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春分过后15天是清明节,这时候万事万物都生机萌动,整洁清新,因此这个节气就命名为“清明”。
《逸周书汇校集注》曰:“清明之日,三月节也。谓之清明者,天气和煦,万物鲜润明洁也。”《国语》则说,一年有八风,“清明风”属巽(xùn,意为“顺从”),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冬至之后至清明节气,吹过45天条风(东北风、东风)和45天景风(南风)后,就会吹来温暖清新明净的清明风,东亚大气环流逐渐实现了从冬到春的转变。
古代将清明到谷雨这十五天分为“三候”(三个特征):“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白桐花先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看不见了、全回到地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开始可见彩虹。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清明”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节气,作为一个全民节日,如今的“清明节”融合了早先的“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难”逃亡在外,介子推不避艰危始终跟随,并且在断粮的时候,“割股奉君”,救了重耳一命。
公子重耳再回晋国,夺得王位,是为晋文公。当政之后,大封功臣,唯独不见介子推,有人说他奉母逃进了附近深山。
为了逼出介子推,晋文公下令烧山。大火过后,山林一片狼藉,搜山的军士在一株被火的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的遗体,还有一片衣襟,上题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感愧不已,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得生火做饭。
寒食节延续两千多年,一度成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现在山西很多地方还在继续。古代,寒食节定在冬至节之后第105天,大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山西多数过寒食节的地方提前一天,榆次县等少数地方提前两天清明节是什么时候,垣曲县更讲究,将清明节前一天称为寒食节、前两天称为小寒食;韩国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这一天,人们在水边集会、祭祀,驱邪祈福。魏晋时期,王羲之和一帮朋友在兰亭聚会,曲水流觞,欢庆雅集,诞生了千古名篇和“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到了唐代,上巳节风靡一时。杜甫《丽人行》生动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春游曲江的场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
寒食、上巳、清明相距很近,三个节日逐渐融合,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清明节定在4月5日;2007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通过《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
二、清明节祭祀习俗
传统习俗中,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等,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下元节”是道教节日,有些地方把十月初一“寒衣节”作为“三冥节”之一,这一天,皇帝要给大臣和戍边的将士授衣,民间也借机给死去的亲人“烧衣”、扫墓。
上坟在古代纳入了“五礼”之中(“五礼”大略为吉、凶、军、宾、嘉,扫墓为“吉”礼):“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野上下祭扫活动非常盛行。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宋《梦粱录》记载:清明时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往往阖家出动,男男女女,络绎不绝。
祭扫活动一般在清明节前10天或后10天,有的地方习俗前后不超过7天,也有些地方长达一月之久。
古代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
上海扫墓习俗新旧有别。新近过世,“断七”之前(七七四十九天内)没行超度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做过法事或道场的老坟,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错开,但是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所谓“前七后八”。
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
山东多数地区在清明日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等,在寒食节这天扫墓清明节是什么时候,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
晋南一些地方扫墓时间分两次:第一次在清明前几天,各家分头行动;第二次在清明当天,村里同姓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
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中小学还经常在这一天组织学生到附近烈士陵园扫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扫墓时,一些地方流行“烧包袱”,其实就是烧纸钱、经文、往生咒和其他“阴间用品”。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祭扫时,还要给坟墓除杂草、添新土,献上祭品。但是有些地方的习俗是,新坟三年内不能添圆,满三年才能把坟添土做“圆”。
有些地方还要在坟头插上柳枝,在上挂些纸条,磕头、作揖、说些吉利话,举行简单仪式。浙江平湖、湖北咸宁和恩施等地,用竹悬纸钱插在墓上,称作“标墓”;福建永泰等地,将白纸剪成条挂在柳枝或草上;四川长寿县,白纸剪作的幡插在坟头,称作“挂青”。
这些活动源于古人相信灵魂不灭、信奉因果轮回,将现实的生活和需求映射到虚拟的冥界,也是“慎终追远”的遗意。
以前,清明节扫墓的还有一些禁忌,如禁火、忌使针、忌洗衣,妇女当天忌行远路等。天黑之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草木灰线,阻止鬼魂进宅(一些地方大年初一也有此风俗)。
三、清明节插柳的习俗
以前,南北很多地方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
桐花是清明的“节气之花”,清明节气最后五天,柳树也开花了,这时候插支柳条,很容易成活。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说这个习俗也与介子推有关。
介子推被烧死的第二年,晋文公率群臣上山祭拜他,发现那棵附着介子推尸身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抽出新枝。晋文公大喜过望,赐名“清明柳”,还折下几根柳枝,插在自家门口。
还有一种说法,柳树可以防病辟邪。
佛教传说,观世音以柳枝沾圣水救济众生,人们把柳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唐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都要头戴柳枝避免深圳浊物侵扰。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招募踏青归来,顺手折根柳枝插在家门口、池塘边以避虫疫和邪魅。
清明时节插柳、植柳风俗到近代逐渐演变为一种官方行为。1979年2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除大力提倡清明植树活动外,国务院又订立“全民义务植树日”,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赋予这个活动新的意义。
桐花盛开、柳絮翻飞之时,又到了送春归去的日子。在诗人的笔下,柳絮、桐花时常出现在伤春、送春的作品中。
唐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林逢吉诗:“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方回《桐花》:“怅惜年光怨子规,王孙见事一何迟。等闲春过三分二,凭仗桐花报与知。”
四、清明节期间的农事和农谚
清明节前后,东亚大气环流基本实现从冬到春的转变,俗语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之说。除了东北和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至12℃以上,到处气候湿润,春耕启动。
现在很多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包括那些农村出生、常年在校读书、毕业以后去了城市的年轻人,对农业生产活动已经相当陌生了。我们通过一些农谚简单回顾一下曾经养育我们祖先、正在养育我们的农业活动。
有些农业谚语是说农事先后次序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吃了清明饭,晴雨出田畈。”
“明草,羊吃饱。”
“清明前后麦怀胎,谷雨前后麦见芒。”
“清明秧,立夏苗,小暑穗,大暑谷。”
“清明睁眼,一棵高粱打一碗。”
有的是说气象对农业影响的:
“清明不明,谷雨大晴。”
“清明不明,四十五天黄风。”
“清明一场霜,麦子一包糠。”
“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大欢喜。”
“清明北风当年旱。”
“清明怪风,伏里怪雨。”
“清明寒食风动土,刮到小满四十五。”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清明日雨百果损。”
“不怕清明雨,只怕谷雨风。”
“清明无雨旱三月。”
“清明前后一场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清明前有雨兄弟麦,清明后有雨子孙麦。”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段,对于冷暖、晴雨有着不同的需求,所谓:“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应,造物应须日千变。”
好在现代农业技术对天气的干预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今天中国粮食产量连年稳定提高,粮食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最大幸事。
我们大可以像理学名家程颢《郊行即事》所言: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