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被吸取的教训,很大程度上暗藏着发生下一次事故的危机。面对有迹可循的消防隐患和安全漏洞,有关方面不能再“摆烂”。让诉求得到响应,让隐患尽早消除,是必然要求,也是基本底线。
2月24日凌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南京雨花台区“2·23”火灾事故有关情况。截至23日24时,事故共造成15人遇难,44人在院治疗。经初步分析,火灾为涉事小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停放处起火引发,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事故发生后,江苏省部署了全面深入开展消防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
火灾画面惊心动魄,悲惨景象令人痛心。近些年,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不少。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其中很大比例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等场所。令人遗憾的是,南京这起悲剧原本或许可以避免。据报道,涉事小区居民数年来多次反映过电动自行车消防隐患,但“多次反馈街道物业无果”。当地媒体也报道过该小区在2019年因电动自行车发生火灾,墙面上仍留有大片烟熏痕迹。
有关方面对已发生过事故且有隐患的现实重视不足,居民投诉、媒体曝光仍然未能阻止悲剧发生,实在令人痛心。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想来,有关方面一定会有所行动的。可惜,事故之后谈“如果”,悔之晚矣。
此次火灾留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教训在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触角,为整改问题提供思考视角和多元方案。充分吸收外部监督和意见建议,可以为工作改进提供助力,直面问题和困难时也更容易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相反,如果忽视或漠视舆情民意,敷衍应付群众的监督举报,问题只会越捂越多,悲剧重演就不是危言耸听。
同时,此次火灾给我们的另一个教训在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刻不容缓。近年来,为遏制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引发火灾事故,不少地方疏堵结合。堵,即增强“人防+技防”手段,除了人员巡防外,电梯内加装感应报警装置,提示居民不得将车辆进楼入户,并触发警报;整顿“飞线”充电、非法改装;宣讲法律法规,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充电等。疏,即划设电动自行车停放专区、增设充换电设备、降低充电费用;出台电动自行车新国标,鼓励群众更新老旧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倡导群众监督举报;排查“九小场所”火灾隐患,培训专兼职消防安全员等。从问题根源着眼、从打通堵点着手,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多拓展几条路子,应是有关方面“治未病”的当务之急。
此外,此次火灾给我们的直接教训在于,要尽快消除建筑物架空层的消防隐患。一些地方架空层消防隐患长期难以整改,从客观上看,在建筑专业领域,架空层一般被视为室外空间即非火灾报警区域,设计时往往忽略配套消防设施,但在实践中,常常有一些进深较大、布局较复杂的架空层,有业内人士认为不宜将其一概按室外空间看待。但消防隐患存在更多还是主观上的原因,不少居民和物业等方面存在侥幸心理,“通风良好,应该没事儿”“这是室外,就算发生火灾也烧不到家里”。而部分居民“不听劝”,又与充电空间及设备不足、电价不划算、防盗安全性差、遮风挡雨功能缺失等日常运营管理不善有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被吸取的教训,很大程度上暗藏着发生下一次事故的危机。面对有迹可循的消防隐患和安全漏洞,有关方面不能再“摆烂”。让诉求得到响应,让隐患尽早消除,是必然要求,也是基本底线。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