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黄欣伟 评评谈谈才是ZHEN
第一次到临安去出差,被这个以“森林中的城市”为的城市环境所折服,同事脱口而出:“这个地方,以后养养老蛮合适的”。
彼时,我三十岁,同事比我大一岁。
彼此相视一笑,算是找到夸赞这座城市最合适的说辞,一如上世纪90年代:“你不像上海人”那样的迂回褒奖,尽管后者听了不是滋味。
最近机缘巧合,不断和养老有瓜葛:
参与了养老产品的设计;
遇见了转型养老的同行;
做了几期养老直播节目;
听了各种养老观点争辩。
这个过程中,自己步入中年。
越来越能够换位思考养老问题,也时常想起开头那个临安场景。
No.1
消费者是使用者分离,不仅在养老领域
按照对位的本能反应:什么样的人和物,匹配和对位什么样的人和物。
即使用者和消费者的同一性。
比如:婚房是卖给要结婚的情侣或伉俪,OK;
商铺是卖给经营者或投资者,但总归是“希望从商铺上赚钱的人群”,也OK;
但站在营销的立场,匹配这个事情内里隐藏着至少两种不对称特性。
其一,男女门当户对,看起来没错,但事实如何呢?
普通女子,从内心希望找到优秀的另一半来提升和改变自己的境遇,退而求其次才是匹配;
普通男子却还抱着匹配的陈旧观念,被姑娘嫌弃或抛弃而百思不得其解:“不是正合适嘛?!”
双方看起来匹配,但彼此的欲念高度不同,是外在匹配内在不匹配。
其二,消费者消费,使用者不是消费者。
给孩子买玩具,孩子的意见左右(或较大程度左右)了家长的购买,但孩子没钱。
没钱的要买,花钱的不玩,但买卖本身逻辑是成立的。
给女朋友买化妆品,埋单的是男性,男性在其中的权利有,但不是主导更不是一票否决权。
所以,消费者和使用者分离,也部分适用于养老地产。
前些年还嚷嚷着的以房养老,从中国式家庭伦理上已经否定了这种空想主义:站在人性立场上仰望人性,有期望但不指望,房子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可否认的经济交换纽带。
好了,回过来讨论——子女给父母买房这个命题。
No.2
消费者和使用者都要被满足
既然论证了消费者和使用者分离的现状背景,接下来的逻辑就可以指导养老地产的开发商了。
(一) 消费者和使用者分离,产品和配套要具有兼容性
父母是使用者,子女是消费者,因为这个分离,产品从设计到展示到最终实现销售,其实要过两道“客户关”,而两者之间因为年龄差别,更因为后者的最终埋单属性,从审美到价值甚至到性价比,都要求得两者之前的平衡,至少是两者之间的妥协。
如今市面上那些养老产品,去听一次推介会就想10分钟走人:
1、 产品和配套的设计,全部满足老年人,而且全部满足老年人“式微”的需要
2、 看了养老社区的产品和配套设计,中年人可以想到自己未来的模样,怎一个惨字了得
3、 尽管如今开始尝试老年人的“参与社会感”,但都是建立在装逼基础上的参与设置。
就像咖啡馆只是提供落地窗位置,满足那些“喝一口吐半口”消费者的被看见需求,但哪个咖啡馆可以找到全落地窗的街铺,想必也是小概率事件吧。
归根到底一个命题:【一家咖啡馆的销售,是靠沿街落地窗位置就能覆盖的吗?】
当然不是。
衍生一个命题:【楼市是靠豪宅支撑起来的吗?】
当然也不是。
(二) 消费者和使用者分离,消费者意见大于使用者
第二个问题来了:
亲子产品销售中,除了早教之外,其他(之于销售行为而言)都是“使用者作用大于消费者”
家长出于宠溺子女,在个人消费能力可以接受情况下,一般不会以个人意志扳倒原始喜好。
放到养老社区销售的主从关系上,
可能正好要换个顺序:
1、 子女或父母看到
2、 父母率先给出支持意见
3、 子女最终评估并最终决策
所以,在这个领域,对营销方而言——消费者>使用者
(三) 消费者和使用者分离,营销要兵分两路“两手都要IN”
又要纠偏一下,生怕因噎废食。
尽管上述承认在养老社区的销售过程中,消费者>使用者,即中年人>老年人;
但无论从产品设计、配套业态、营销推广的一条龙,都不能就此无视老年人。
尽管有侧重,但若想两边都讨好,那就得“两套方案”
一套从便利、舒适、愿景来展望,给老年人信心;
一套从投资、兼容使用、性价比来展望,给中年人感化。
如今现状(特点)如何呢?
1、 只有一套方案
2、 以针对老年人(使用者)为主
3、 基本没有涉及“子女未来处置”这个思考领域。
No.3
中年人的未雨绸缪,倒逼了改善置业的“思考包”
再来看看主要埋单者的中年人群,他们面对养老地产是怎样一种立场和心态?
1、 中年人在被动参与父母养老过程中,势必未雨绸缪,所以主观不排斥
2、 中年人在为父母配置养老住宅产品的同时,也有自己的诉求
(1) 资金安排
(2) 兼容使用
(3) 未来处置
所以,中年人在主观不排斥基础上,不仅开始思考,也开始实践中积累“还不存在的经验”
比如:在看望父母的过程中,会对养老社区的产品特别是配套设计、服务项目、价格及实用性进行不自觉地认知、评估和比较,也就势必会产生“这个我喜欢(或不喜欢)”。
并不是所有经验都是来自于实践,观察是建立在思考基础之上的。
卖给中年人,却不考虑和预判中年人的诉求,这是养老地产一言蔽之的逻辑推理不合理。
说句不合适的:养老地产是在用卖保健品的方式做营销。
卖保健品是什么方式呢?
1、 洗脑+恫吓
2、 小恩小惠钓鱼
3、 嘴巴甜(到腻)是催化剂
但中年人的状态特征是:
1、 脑子尚能灵活
2、 出入社会,有比较
3、 警惕性还没卸载
4、 小恩小惠不在眼里。
所以,几千上万的保健品,和上了百万的养老社区,同一个套路当然不行。
思考消费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你会发现那些规律都有局部的悖论和不成立;
思考消费也是一件无趣的事情,因为一个人要去让周遭“对哦,我怎么没想到”有多难。
有些是真的没想到,有些却是内心认了但嘴巴还倔着。
面子问题是大问题,但事实问题是不是更大的命题呢?!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