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47)述而不作

01

什么叫述而不作

自从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之后,人们对观念的表达方式有了一种自觉。那么,什么叫述而不作呢?

乍,会意字。甲骨文字形描绘的是,以耒起土时随庛(cì犁头木)而起的土块,会以耒起土之意。本义是耕作、农作,此义后来写成“作”。作,从人从乍。添加人之象,突出了人的行为特征。意思有:起也、为也、始也、生也。段玉裁说,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

这正是异中求同的玄式抽象。把差别会意成同一:新生伊始突然发生的作为。因此,作,是创造性的行为。造端更为,前始未有。(《论衡·对作》)从头更新,前所未有,强调创造性。《易经·乾卦·九五》: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以前没有八卦,伏羲制作了八卦,所以称为创作;五经的兴起,当然可以称为创作。创作的东西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仓颉造字,世人用来纪事;奚仲造车,有了交通工具;伯余做衣服,用来避寒暑;桀建瓦屋,用来避风雨。

作是多音字吗_作是什么意思啊_什么是作

图源网络

孔子所谓作,是指仪式礼乐的创制,先人知礼乐之情而创造种种仪式,然而他们已成为过去,后人执行仪式礼乐,识礼乐之文者能述,所以孔子才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孔子对所学礼乐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才说“信而好古”,他确信先人的智慧,才恭敬而谦逊地说“述而不作”。

所谓述,遵循,传承,沿袭前人成说予以阐述。比如太史公书、刘子政序、班叔皮传,都可称谓述,主要是阐述别人的东西。人们为了表示对创造的尊重,把创造归于圣人,一般认为,圣人作,贤者述。

02

经为作 传为述

述而不作除了对圣人的崇敬和自谦之外,可能也有束缚创造力的因素存在。中国典籍有经传之分,经,儒家的重要典籍,传,解释经文的书籍。大体而言,经为作,传为述。《论语》为经,不到一万六千字,而对经书的解释则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史记·太史公自序》: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司马迁的感叹提醒我们,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发现创造性的因子,为读书之要。

其实孔子也并非述而不作,而是述而又作。王充认为,只要是有益于世人的事,人人皆可创造,作并非圣人的专利。这显然是对“非圣不能作”这一传统观念的大胆突破。

作和述,都是思想表达的方式,区分两者的不同,对于厘清论证思维是有裨益的。王充在《论衡·对作》中做了比较系统的说明,他还引入了“论”,构成作-述-论一个系列。所谓论,王充说论者,述之次也。述之后便是论。像桓山君《新论》,邹伯奇《检论》,都可称谓论。

作是多音字吗_作是什么意思啊_什么是作

摄影 斯莉梅

王充把自己的书起名《论衡》,冠以论字,其目的在于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主要着重于勘误和求实。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衡是衡器,铨是衡量轻重,平是天平。王充是要衡量言之轻重,确立辨别真伪的标准。他自己一言以蔽之:“疾虚妄”。去伪存真是论的目的所在。

王充虽然也自谦称《论衡》不是作,只是论,但是他并没有禁锢自己的思想,是一位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家,他反对复古,提倡独创,因而特别重视“作”。

他认为《论衡》是有益于世人的。言论如果有益,即使是作又有什么妨害呢?夫不论其利害,而徒讥其造作,是则仓颉之徒有非,《世本》十五家皆受责也。故夫有益也,虽作无害也(《对作》)。不考虑它是有利还是有害,只是讥讽他们的创作,那么仓颉这些人就有错,《世本》中记载的十五个发明家全都要受到指责了。如果是对社会有益的,即使创作了也没有什么害处。

03

作-述-论 观念表达式

有了创新的思维,作-述-论,就成为观念表达的方式,三者既可以独立,又相互关联。而作为论证思维,作,最富有创造性,须得以超越性观念为其前置条件。

鉴于观念的隐秘性,观念平常躺在脑海里睡大觉,只有在遇到问题情境时才被唤醒。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愤和悱是内心的纠结,在问题情境中难以自拔,孔子认为只有在愤和悱的情况下才可以加以启发。

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一旦意念贯通,就能畅达其辞,也就是只有观念明确了,才能顺利地表达。问题促人思考,面对问题,人们总是从观念出发来思考,形成看法、观点,进行会话和写作,与人交流沟通,使其社会化,在较大范围内达成共识,并建立复杂的言说和思想体系。研究讲道理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梳理这个过程。

作是多音字吗_什么是作_作是什么意思啊

摄影 傅 俊

中国自古对于讲道理本身的原理缺少系统性的阐述,但这并不代表没有讲道理的机制。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经·系辞上》)。《易经》设立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用来给人们启示。在卦象爻象后面系上辞,用来告诉人们。确定了吉凶,用来判断祸福。

所以示也,就是圣人根据上天所垂之象,用设立卦象的方式把什么是道展示给人们,凭借智慧人们据此形成观念。所以告也,本来只是卦象爻象,后来经过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用文字把它说出来,明白告诉你什么道理。所以断也,这个道理决定事物的吉凶,人们可以用来判断自己的生命、前途等等。

示-告-断,不妨看作古人讲道理的模式,蕴含着讲道理的内在结构。下面请看示-告-断的现代转身。

为您链接

象思维(46)关键词

象思维(45)观念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