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隅_精读指导举隅_举隅怎么读

【河南古文字资源调查】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殷墟甲骨文距离现在3000多年,3000多年来汉字结构没有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因此“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甲骨文等古文字”学科。作为汉字发源地的河南省,古文字资源正是历史赐予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河南拥有数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字资源,品类丰富,数量庞大。但河南究竟藏有多少古文字材料,却没人能说得清楚,因为至今没有经过普查的详明清单或总目提要。

以往曾有学者对河南的古文字材料做过一些整理,但基本上限于个人力量,搜集的材料主要是已经著录和公布的,有关图片(拓片)来自书刊,不太清晰。河南省文物局也曾做过全省文物普查,但并未专门提取并著录文字材料。事实上河南省各地的文物部门、博物馆、文化馆甚至民间还藏着许多未被发现,或发现了也未被著录和整理的材料,所以现在河南省究竟有多少文字资源仍然是个谜。这种情形既不利于河南文字资源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河南文化事业的复兴,也不利于文化界、学术界对文字资料的利用。因此,全面清理河南古文字资源家底,科学评估河南文字资源价值,精美展示河南文字材料原貌,十分必要。

目前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正在开展“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河南省政府是八部门之一,也配套实施河南古文字工程。2021年,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入选国家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首批建设单位,也是河南省古文字工程牵头单位,主要负责组织全省古文字相关人员开展河南古文字资源普查和整理研究。中心成员已承担工程项目和国家语委项目20多项,与河南古文字资源调研密切相关的项目有:“河南古文字资源调查研究”,“河南藏甲骨集成”,“河南藏金文集成”,“河南藏先秦兵器、货币、玺印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等。围绕这些项目,项目组成员已在河南省文物局和各地文博单位的支持下,合作开展了系列古文字资源实地调研工作。调研工作坚持求新、求全、求精、求通的原则,调研成果包括古文字材料属性登录,实物拓印,高清拍照,文字摩写和释读等。

为了及时反映河南古文字资源的调研情况,为学术界提供最新发现的古文字材料,《汉字汉语研究》决定从2024年第1期开始,设置“河南古文字”专栏,陆续按地区或类别加以介绍,也发表单项新材料的介绍和研究文章。本期重点介绍周口市的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字资源情况。

李运富

【提要】周口关帝庙博物馆藏有从未发表过的甲骨67版,绝大多数是宾、出、何、无名、黄等组类王卜辞,极少数为非王卜辞。《周博》41部分文字出现反书现象,与何组、无名类卜辞时代比较接近有关。《周博》29可以与《合集》24055缀合,把缀合后的文字与出组同类卜辞综合考虑推测出组二类卜辞这种“预刻备用”的现象,很可能与“帝甲淫乱”现象有关。

对河南官方博物馆所收藏的甲骨文进行整理,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愿望。2018年以来,我们先是有幸申请到了“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重点项目,后又申请到了“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项目。在多方朋友的帮助下,经过数年的努力,2023年由李运富先生任总编、王丽亚主编、张新俊编纂的《河南所藏甲骨集成·周口关帝庙博物馆卷》(以下简称《周博》)出版。限于丛书的体例,有些地方无法展开论述。在此,我们打算介绍周口关帝庙博物馆所藏甲骨的基本情况及其价值所在。

1.周口关帝庙甲骨举初论

2014年,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在打击走私的行动中,收缴了一批珍贵的甲骨文物。经过有关专家鉴定之后,这批文物随即被转入周口市关帝庙博物馆收藏,是为周口关帝庙甲骨。2021年4月,我们对这批甲骨做了拓片和拍照,并在整理的过程中做了初步的研究。

周口关帝庙甲骨共有67版,其中包括有字甲骨62版,无字甲骨5版。有字甲骨中,还有一版甲骨被土锈所掩(《周博》08),只能看到部分文字,由于岁月久远,土锈与甲骨已经粘合为一体,剔除不易,土锈下为何字,目前还不易确定。从个别甲骨上保留的土锈来看(《周博》64),这批甲骨出土的时间应该不长,我们推测其来源可能为殷墟的私人盗掘品。也许与出土时间不久有关,周口关帝庙甲骨没有在社会上流传,也不见于以往的任何著录,因此也从不为学术界所知晓。

从材质上说,周口关帝庙甲骨龟、骨并用,以龟甲为主。在组类分布上,绝大多数是王卜辞,主要为宾组、出组卜辞,此外还见到为数不多的何组、历类、无名类、黄组卜辞①。非王卜辞数量极少,且均为午组卜辞。

就卜辞内容而言,周口关帝庙甲骨因为数量有限,所涉及的内容也显得较为单薄一些,大致说来有祭祀(《周博》34、《周博》40)、气象(《周博》15、《周博》36等)、田猎(《周博》45)、军事(《周博》41)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面。虽然甲骨的数量有限,但是其价值还是不容忽视的。下面选其中的几例略作说明。

2.周口关帝庙甲骨举隅

《周博》40是一版无名类残辞,仅仅有如下4字:

(1)……肜日……又正。

“肜日”是商代甲骨文中常见的祭祀名称之一,在时代最晚的黄组周祭卜辞中,常常有规律地举行(常玉芝,2009:136-139)。另外在商代晚期的金文中,也多次出现(严志斌,2016:213)。《周博》40虽然残缺,但从内容看与下面这版无名类卜辞有关:

(2a)□亥卜:叀祖丁肜日,祷,有正。

(2b)叀父甲肜日,祷,有正。《合集》27041

“祖丁”显然是指武丁而言,“父甲”则是指武丁的儿子祖甲。《合集》27041是一版时代为廪辛康丁时期无疑。根据上揭例(2),我们怀疑《周博》40可以补为“【叀□□】肜日,【祷】,有正”。

《周博》41也是一版无名类卜辞,仅残存3字:

(3)……弜戠……剪……

这版卜辞的文字书写比较特殊。相对于“弜”字而言,“戠”“剪”二字皆反书。所谓的反书,主要是指所从的“戈”形而言。如“戠”字写作

,“剪”字写作

。“戠”字反书的例子,见于何组卜辞《合集》31791,写作

,形体与《周博》41酷似。类似的写法,仅仅见于《花东》157以及《花东》236等版,写作

形(朱添编著,2017:213-214),不过花东甲骨都是非王卜辞的特征,二者应无关联。

“剪”字反书的例子,见于一版无名类卜辞《合集》26887,写作

形。另外,还见于何组卜辞《合集》28077,写作

形,《合集》27434,写作

形。

何组卜辞和无名类卜辞中都有把“戈”形反书的现象,还可以举出“戎”“岁”等字,如何组卜辞《合集》31811“戎”字写作

形;无名类卜辞《合集》27005,“岁”字写作

形,“伐”字写作

形。这种共有反书的现象,与何组、无名类卜辞在一段时期内共存有关。

甲骨卜辞中,凡是说到“剪”的,多与方国发生战争有关(姚孝遂、肖丁编著,1989:905-911),陈剑先生已经做过很好的研究(陈剑,2007:99-106)。如《合集》32968是一版历类卜辞:

(4a)丁丑,贞:王弜商望,其戠。

(4b)丁丑,贞:今秋王其大史。

(4c)丁丑,贞:王于外伐。

(4d)【丁丑】贞:【王叀】囗伐。

(4a)说“王弜商望”,这里的“望”也与军事行动有关(裘锡圭,2012:444-448)。“戠”,裘锡圭先生读作“待”(裘锡圭,2012:160-166),大概是说对某方国的战争,要抓住时机,不要等待,就可以战胜对方。

《周博》29可以与《合集》24055缀合(张然,2023)。缀合后《合集》24055下部的“申”、“在”两字完整,一方面可以纠正我们在《周博》一书中释文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足以说明这批甲骨的可靠性。缀合后相关卜辞可读如下:

(5a)戊【申卜】,王:【在十一月】。

(5b)戊申卜,王:在十一月。

(5c)戊申卜,王:在十一月。

(5d)戊申卜,王:在十一月。

(5e)戊申卜,王:在十一月。

(5f)戊申卜,王:在十一月。

(5g)【戊申】卜,行【贞:王】宾……

这是一版出组二类卜辞。在出组二类卜辞中与《周博》39+《合集》24055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合补》8534:

(6a)乙亥【卜】,王:【在十二月】。

(6b)乙亥卜,王:在十二月。

(6c)【乙亥】卜,【王】:在十二月。

又如《合集》24352也是一版出组二类卜辞:

(7a)庚午卜,王:在

山卜。

(7b)庚午卜,王:在十二月。

(7c)庚午卜,王:在十二月。

(7d)庚午卜,王:在十二月。

(7e)庚午卜,王:在十二月。

(7f)庚午卜,王。

(7g)庚午卜,王:在十二月。

(7h)庚午卜,王:在十二月。

(7i)庚午卜,王。

其它的如《合集》24082、《合集》24071、《合集》24063正、《合集》23971等等。在一版卜骨上,除了偶尔刻写有具体的占卜事项之外,大部分仅仅刻有“干支卜,王:在某月”或者“干支卜,王”字样。如上揭例(5)中,(5g)“行贞:王宾……”是仅有的占卜记录,余下多条卜辞“戊申卜,王:在十一月”应该都是根本没有使用过的,只是事先刻好备用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预刻备用”的情况,必定与当时商王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占卜活动有关。因为占卜的任务过于繁多,当时的刻手必须先在卜骨上刻好这些程式化的文字,以备不时之需。《史记·商本纪》说:“帝祖庚崩,帝祖甲立,是为帝甲。帝甲淫乱,殷复衰。”《国语·周语下》:“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出组二类卜辞的时代,主要是在祖甲时期。出组卜辞中出现大量事先刻好干支日期而最终并没有使用的情况,极有可能与《史记》说的“祖甲淫乱,殷复衰”有关。

《周博》34是一版属于廪辛、康丁时期的何组卜辞,说:

(8)贞:……父庚……吉。

辞例虽然残缺,但是提到了“父庚”的名字,“父庚”是何组卜辞中极为常见的祖先称谓,是指武丁的儿子祖庚。由此可以知道,这是一版时代为廪辛、康丁时期祭祀父辈祖庚的卜辞。

另外,《周博》03号甲骨上虽然只有兆辞“小告”和兆序“二”三个字。但是“告”字的刻写非常有特色。从彩色照片来看,合文“小告”作

,“告”字上部所从的“牛”形中间的竖笔不是一次刻成的,而是分成“屮”和“

”两个部分,这在拓片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口”形左边的竖笔仅仅刻写到上边的横画为止,而没有延长到与下面的横画连接。如果卜辞的内容是写了之后才刻写的话,断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种现象似乎有助于说明,有些甲骨刻辞中的写手与刻手存在分工,而刻手完全有可能不认识文字。这与后世碑刻制作中书写者与镌刻者不必是同一人的情况类似。不过,甲骨卜辞中这样的例子毕竟太多,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例子可以证实。周口关帝庙甲骨绝大多数都是真品无疑。但是也有掺入少量赝品的情况。如《周博》18号从文字风格上看,与宾组卜辞接近。卜骨上残存有5字:

(9)……率……巳旬

……来……

该版卜骨文辞怪异,字口如新,我们怀疑其为今人伪刻。

注释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河南公家和民间藏甲骨的整理研究”(23&ZD310),教育部、国家语委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与应用专项重点项目“河南所藏甲骨集成”(YWZ-J01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出土文献与上古文学关系研究”(20&ZD264),“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项目“河南藏甲骨文集成”(G1001)的阶段性成果。

① 本文关于甲骨组类的名称,采用黄天树(2007)的命名标准。

参考文献

常玉芝 2009 《商代周祭制度》(增订本),线装书局。

陈 剑 2007 《甲骨金文考释论集》,线装书局。

黄天树 2007 《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科学出版社。

裘锡圭 2012 《裘锡圭学术文集·甲骨文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严志斌(编著) 2016 《商金文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姚孝遂 肖 丁(编著) 1989 《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

张 然 2023 《周口关帝庙藏甲骨缀合一则》,

,12-01。

朱 添(编著) 2017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字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本文原载《汉字汉语研究》2024年第1期)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