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写了多少首诗_隆写法词典网_轰隆隆怎么写

敖汉皮影文姬摄

隆写法词典网_轰隆隆怎么写_隆写了多少首诗

“玉猪龙”炒饭

隆写法词典网_轰隆隆怎么写_隆写了多少首诗

丰收

隆写了多少首诗_轰隆隆怎么写_隆写法词典网

敖汉高跷秧歌

隆写了多少首诗_隆写法词典网_轰隆隆怎么写

呼图格沁 于海永摄

每到秋收季节,敖汉大地,阡陌纵横,五谷丰登,村屯相望,一派丰收景象。丰饶的乡野,收获的富庶,既是土地给予农民辛苦一年的回报,也是远方游子寄托乡愁的身心慰藉。用一把敖汉小米,熬一碗米粥,带给你岁月的温热和贴心的守候。

“敖汉敖汉,十年九旱。”这曾是敖汉地区流传的一句俗语,也是这里自然气候条件的写照。敖汉地处内蒙古东部、燕山山脉东段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水量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20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83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敖汉居住,这就是“兴隆洼文化遗址”。在这里,出土了碳化粟黍颗粒,经考古专家认定,这里是最早种植谷子的地方。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帝颁布上谕:“朕适北巡,见敖汉、奈曼等处,田地甚佳,百谷可种。”并出台了“借地养民”的政策,鼓励耕作,掀起了移民潮。

敖汉被世界粮农组织授予“旱作农业系统”的美誉,也被称为“世界小米之乡”。这是中华民族在大自然的洗礼之中展示出来的卓越生存智慧,也是人类适应自然、依靠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动体现。敖汉人在创造出“旱作农业系统”之时,也衍生出了“旱作农业民俗”,这是一套与耕作系统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生活习惯,流传千年,直至今天。敖汉旱作农业民俗于2022年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令民俗互相映照

敖汉人对节令非常重视,一年中各个节气都象征着农时、农季,象征着春种、秋收、夏耘、冬藏。人们把阴阳历结合起来,把太阳黄经的各种变化规律总结起来,把五行、天干、地支等动员起来,综合使用,互相嵌套,互相映照,指导生产生活。

敖汉人在时令变化中总结出许多口口相传的俗谚俚语,合辙押韵,易记忆,易理解,喜闻乐见。

与年景收成有关的。“春打六九头,庄稼佬剩头牛”,立春这一天在“六九”的第一天,预示着风雨调和,虫灾少,年景好,收成好;“春打五九尾,庄稼佬跑断腿”,立春这一天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则预示着年景一般,有不可预知的旱涝灾害,令农人心存忧虑;“立秋不出头,割了喂老牛”,庄稼在立秋前还没出穗,就将面临绝收的境地。“云彩往南,晒房檐,云彩往东,轰隆隆,云彩往北,发大水”,从云头走向判断一天内的天气情况。再如,“九月九,大撒手”,到了这个月份,庄稼必须收割完毕。也有与生活有关的,“家有千万,不如咸豆子就饭”,要求生活简朴的同时,也能乐观生活,于简约中找到欢喜。“多扫院子少赶集”,庄稼人要集中精力搞农业生产,积肥积粪备耕,少分心闲逛。

敖汉人有许多与节令有关的、有趣的民俗。

泡豆子断旱涝。大年三十这天,乡农们把12颗黄豆装在高粱秸秆里,分别代表12个月。黄豆在水缸中泡一天一夜,拿出来观察,哪个月的黄豆泡胀得大,就代表哪个月雨水多,哪个月黄豆没泡胀或泡胀得小就代表雨水少,会出现旱情,要做出相应的播种、施肥、抗旱、保水准备。

量月亮定收成。农历四月十五子时,农人把尺子立在月光下显出影子,用另一把尺子测量影子长度,一尺按一丈计,影长一尺二、一尺三,年景一般,影长一尺五、一尺六,年景最好。

求雨。每逢夏季雨少,旱魃肆虐之时,敖汉各个村庄都会展开仪式庄重、声势浩大的求雨活动,村中长者带着众乡民,头戴柳枝,赤脚赤膊,抬着“关老爷”游行于村庄内外,杀三牲在土地庙前敬献,以祈愿天降甘霖,保障农人有水喝、有地种。

独特饮食滋养体魄

敖汉的饮食自成一体。食材、烹饪方法、口味、器具都带有明显的旱作农业特征,主食、副食、配菜、佐料都与众不同。谷子是旱作农业的主要种植作物,敖汉也形成了以“小米”为主要食材、其他植物种子果实、动物皮肉为搭配的饮食文化。

小米。中央电视台一句广告语“敖汉小米,熬出中国味。”道出了敖汉人对小米有独特的情愫。敖汉地区,普遍以小米为主食,把小米煮焖成干饭,一日三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诗经·大雅·生民》:“或春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这短短的几句诗词,描绘了一幅先人烹制小米的图景,与敖汉人做一锅美味的小米饭何其相似。小米还能烹饪出更多其他美食。如小米水饭、小米菜包、糟米饹豆、小米甜面粥、小米面煎饼、小米糁状等等。如今,还开发出诸如小米凉皮、小米面条、小米肉汤饭、“玉猪龙”炒饭、小米饭遇见东坡肉等新品。小米从乡村走向城市之路越来越宽阔。

拨面。敖汉土地呈弱碱性,是荞麦种植的理想土壤,磨出来的面粉质量极佳,营养价值也很高。敖汉人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食——拨面,在一把两端带把儿的长刀挥舞之下,一块厚厚的面团被“拨”出一条一缕粗细均匀的面条,落到热水沸汤之中,翻滚一两个回合,就被捞出来,浇上酸菜、肉丁、茄丁、豆腐等各种卤汁,口感筋道、顺滑、香甜,深受敖汉人喜爱。每当秋收开始,村庄里都会集中到一起吃一顿“开镰面”,支起大锅,热气腾腾,大家鲸吞拨面数碗。

地瓜。敖汉有一个红薯品种“宝国吐地瓜”,被命名为“中国地理标识性产品”。这种地瓜与各种杂交品种大不相同,形似纺锤,个头短粗,红皮白瓤,含糖量高,口感软糯,有近200年种植历史。过去每当陈谷米库存告罄,新谷米未能入仓之时,地瓜就成了敖汉人的口粮,乡农们把两三亩地瓜刨出来,或蒸或煮或烧。如今,地瓜已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成为大众餐桌上健康食品,在敖汉当地有“日食红薯一枚,阎王小鬼到此回。”的说法。这是旱作农业给敖汉人留下的宝贵物种财富。

敖汉地区的杀猪菜、荞麦血肠、猪毛菜干粮、槐花馅饺子、榆树钱扑拉、荞麦面疙瘩汤、大锅烀羊肉、炖笨鸡、单饼、锅贴一锅揽子、杏核炖豆角、麻籽豆腐、酸菜、咸菜疙瘩等诸多农家菜品,令人口舌生津。

敖汉人不断创造出以食以飨、脍炙人口的饮食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体魄、精神。

民间艺术笑语欢歌

敖汉冬季漫长而寒冷,忙碌了三个季节的农民们会进入“休眠期”,也叫作“猫冬”。这个季节,人们开始盘点一年来的天时地利人和,回忆一年中的人情世故,休养生息。在闲暇中,敖汉人创造出众多民间艺术形式。

驴皮影。每到冬季,各村庄要集资集股凑钱唱几天皮影。据说,这是由唐代“傀儡戏”演变流传下来的地方剧种。每当滑稽角色“大爪子”“小爪子”闪耀在影布上时,围观的乡农就开怀大笑起来,皮影艺人用各种笑话、诨段子开场,打开观众的情绪,一个轻松的季节宣告开始了。皮影剧目众多,有《五峰会》《三请樊梨花》《大赐福》《杨文广征东》等。为了看一场皮影戏,人们总会穿着皮袄、戴着狗皮帽子,翻山越岭,到另一个村庄里欣赏到深夜,在月光下,一边谈论着剧中人物、故事,一边向家中走去。

扭秧歌。敖汉秧歌分为两种。一种是汉族秧歌,叫作“地出溜子”的秧歌,装扮简单,动作随意,老少皆宜;还有高跷秧歌,技术含量高,服装打扮要求也高,队形队列异彩纷呈,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扑蝴蝶等高难动作。另一种秧歌叫作“呼图格沁”,即“蒙古族秧歌”,是杂糅了蒙古族傩戏、汉族秧歌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表演者戴着多种面具,如孙悟空、猪八戒、黑老头、白老头等,打鼓人以单槌击鼓,虽然节奏单一,但空灵震撼。每当新的一年开启,破五饺子吃罢,敖汉的村庄内锣鼓敲打起来,鞭炮燃响起来,老老少少红装素裹穿戴起来,大街小巷热闹起来。秧歌队在“伞头”的带领下,走进一家一户,走进商户,现编现想,即兴而唱,一年皆是喜庆吉祥,一生都是幸福平安,让人笑逐颜开。新的一年就这样开始了。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敖汉旱作农业民俗代表性传承人乔树朋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遵循天人合一之道,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创造了旱作农业、草原游牧等丰富的农业系统。因此,留住旱作农业民俗则是存根铸魂。”(记者 阿荣 通讯员 张永波)(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张永波提供)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