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绵绵细雨千般意,诚邀下联#柔柔轻风万钟情

《一本残缺“聊斋志异”伴我渡过了三年知青生活》

那是1969年年初。在雷厉风行的下乡风潮中,高中毕业的我告别父母,独自去到离县城有五十华里远的偏僻山村,做了凭双手自食其力的知识青年(当时的流行语叫“知青”)。

1969年,中国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仅开展了三年;社会上“破四旧”的风声甚紧,不仅各种报刊杂志停办了,连文化大革命前所出版的一切文化艺术书籍也都遭查禁了。我下乡时仅背着一床旧被子,去到山村“安家落户”。

由于刚下乡,除了生产队将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老仓房倒腾出来,给我住睡房外,我可是两手空空,四壁如洗。因为我是插队知青,政府将一笔知青安家费拨给了生产队。也就在我到生产队的当天中午,队长便让会计给我送来十斤大米和五斤小麦,作为我度日的口粮。在会计将大米和小麦送到手上时,我非常不解。大米好办,不外乎将它煮成进肚的饭食;而五斤小麦呢,总不能让我去用石磨磨成粉呀?

会计见我面有难色,他打着哈哈说道,这五斤麦子,是叫你去队上的手工作坊兑换干面条,拿回来煮面条吃的。

经会计这一说,我才明白了五斤麦子的用意。

第二天,我把五斤麦子送去生产队的手工作坊。一进院子,便见一排排木架上凉晒着制成的湿面条,作坊里由一男一女两个中年人经营着。男子捞脚绾袖地在案桌上合着一大团白面,那位妇女正用力绞动着一台压面机的大铁轮;在力的作用下,两根带凸凹槽的小铁轴在上下滚动中,密密的雪白湿面条倾泄而下……面条绞到一定长度后,妇女便停机,用竹棍将面条挑起,再用剪子剪下,便挂晒在院子那长排的木架上凉晒。

中年妇女见我端着装有麦子的竹筐。她笑道,你来调干面吗?说着,她熟拣地折算成干面条的份量,便从堆放的干面条堆里递给我几捆用废旧纸张包扎好的面条。由于我天生对文字感兴趣,禁不住瞄了一下包裹在面条表面上,发黄纸张上印着的密密麻麻的繁体汉文……这下把我惊住了!因为包面条的废纸上印着清朝人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去异》呀!

我失声说道,你们咋把这么好的书给当废纸了呢?

那男子闻言,放下手中的活,顺手从一筐做包装纸的箩筐上面,拾起一本已撕去好多页的旧书递给我。他无知地笑道,这是从地主家抄来的旧书,不值钱……你要就送给你。

我如获至宝地接过手,认真翻看。想不到在这偏僻山乡,竟然有人珍藏着清朝光绪年间出版印刷的文言文《聊斋志异》。我忙从衣兜里掏出两元钱递了上去。解释道,书我不能白拿,两元作为购买!

啊哟,你也太讲理了。一本破书不值钱!本来就是没收来的。你喜欢,就拿去嘛。

从此,这本珍贵的残破《聊斋志异》在山村陪伴我渡过了三个春夏秋冬。每当劳累一天后,我便坐在光线不强的小号马灯下,认真展开泛黄的残缺《聊斋志异》,逐词逐句地认真阅读。因太过于投入,有时读至深夜。我常常被蒲松龄的奇思妙想所写小故事,喜欢得拍案叫好!当然,在阅读中,我也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抚和慰籍,特别是书中所刻划的小鬼、妖婆、狐仙、老道、学仕们,他们每晚都会准时来到我的桌前,与我畅所欲言,与我促膝谈心。

宋朝的开国功臣赵普曾放言,他仅凭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我是个凡夫俗子,仅仅靠一本残破的文言文《聊斋志异》渡过了三年辛劳的知青生活。

三年后我被招工进厂,那本残缺的《聊斋志异》我没有丢弃。我做了个硬壳书皮,还慎重其事的用隶书字体写上了书名,珍藏在我的书櫃里。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