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组拍摄于2010年的蒲城各地的照片,有风景,有人物,有熟悉的场景,也有经常听同学朋友讲起而没去过的地方。但每幅图片,都充满着故乡人的和善和淳朴。通过这一张张的图片,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又回到了无比熟悉无比热爱的故乡。

在这里,被称为关中大邑,三秦名城。是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第一个县级专题拍摄对象。《走遍中国·走进蒲城》专题片长达7集,分别是:

第一集,《桥陵探秘:追忆盛唐之梦》

第二集,《让帝之谜:发掘李宪墓 揭唐盛世阴霾》

第三集,《真实的高力士:玄宗红人 余生清贫》

第四集,《孤独的泰陵:大起大落的人生 孤独的唐明皇泰陵》

第五集,《军机大臣之死》

第六集,《神奇的蒲城焰火》

第七集,《蒲城冷娃杨虎城》

蒲城将相故里牌坊

蒲城为何称为将相故里,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出了清军机大臣王鼎和民国将领杨虎城 ,这两位在陕西以至于中国近代历史上都 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如陈忠实先生在文章《两个蒲城人》中所讲的:“在近百年里两次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两个关中蒲城县人分别以死谏和兵谏的方式力挽狂澜”,可见这两位蒲城先贤在历史上的地位。

牌坊前解放路

对于牌坊南的解放路一段,作为商业中心,以前逛县城的时候经常去,印象最深的就是满街的泥泞,下点雨,下了雪,基本就不好走了,去逛的时候,经常要踮着脚走路。2010年的时候,相对街道要好一点了,但是没有完全拆迁,依然还是有之前的样子。再拿现在的一个街面状况对比,那要发现变化大了,街道已经拆迁完毕,南北街道已经完全畅通,之前泥泞的街道也都成为了历史。

文庙西边的巷子

文庙西边的巷子,也应该大多数的蒲城人都有印象,以前没有联手,没有文汇苑的时候,除了县百货大楼,最热闹就是这块了,卖衣服的经常摆的都是满满的。这边的录像厅,歌舞厅都是以前年轻人的最爱,尤其文庙后面的涎水锅串串应该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

文庙门口

文庙门口的古槐和六龙壁,这也是蒲城的一个地标,数百年来一直保持了这样的一种样子,也是文化蒲城的一个见证。蒲城县城号称七十二座牌坊,七十二条巷。目前县城硕果仅存的就只剩下了六龙壁两侧的石牌坊了,俗称“石门九眼”,也是蒲城一景。牌坊上的“文章祖”“帝王师”是明代书法家樊东谟所书,其写法和以往其他地方看到的也有所不同,“章”下面的竖一直延伸到了日里面,被寓意为”文章通天”,勉励读书人要刻苦攻读,就会有发达的一天。另外传统写法中“富”字顶上不加点寓意是“富贵无边”。

文庙门口的算卦老人

在中国,占卜算卦来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也算是民间的一种信仰,也算是一门科学,到现在也不完全批判为封建迷信。一般地上铺的红布上会写上:卜算前途未来,点醒迷途英雄。所以我们的故乡人也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可尽信,不可全信”的心态,去对自己的前途,自己的迷惑希望能够有个高人予以解说,祈求一个心理安慰。街上摆摊的一般大家都称为江湖术士,有的也有几把刷子,也有不少缺乏真才实学,靠瞎蒙忽悠人的。

文庙内部蒲城碑林

蒲城碑林在文庙里面,门前除了佛教经幢外,还有两排狮娃桩,甚为壮观。碑林中虽然没有西安碑林那样享誉中外,但也有不少珍品,如高力士墓碑,胜利台碑记,大唐长公主碑都有收藏或复制展示。

文庙中的苏孝慈墓志

苏孝慈墓志,清末出土于苏坊北姚村,当时县令还算比较有文化,将其镶嵌于蒲城文庙保护了起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他的原貌。苏孝慈,隋代扶风人,隋书有传记。苏坊的来历除与苏武有关外,和苏孝慈有关联也是当地被称为苏坊另外的一种讲法。

蒲城南寺塔周围

十年前的南塔周围的民居,远处已经是高楼林立,都是正在修建的或者已经建好的住宅小区。南塔附近的这一片后面已经规划成了槐院里历史片区进行开发,现在也拆的看不到这个样子了。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一个崭新的蒲城名片。

王振东家宅

蒲城考院对面的王振东家宅,整体木雕,砖雕非常的精美,经常路过的时候都会多看上几眼。之前有一篇文章做过详细介绍:王振东家宅之谜

蒲城王鼎家祠

在达仁巷,有王鼎纪念馆和王鼎家祠岳西峰故居等多处文物,王鼎家祠现在只能看到门楼部分保存基本完好,里面的建筑基本没有看到保存下来多少。王鼎纪念馆房屋基本是后来重新修筑,只有石刻,牌匾,字画等文物留存。相关链接: 一段被湮没的历史 ——走访岳西峰故居,槐院里走出的将军,蒲城王鼎轶事

蒲城林则徐纪念馆

此宅是王鼎族弟王仲山的住所,是林则徐任陕甘总督时期到蒲城给王鼎大人守心丧时期的临时居所,大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原貌,俗称王家大院,是研究渭北民居民俗的重要参考。

杨虎城纪念馆内景

关于杨虎城的故事和传说,纪念杨虎城诞辰100周年的时候,连续剧《杨虎城将军》在中央台播放,对于杨虎城将军的事迹通过影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一从平民走出来的英雄一直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去年去重庆烈士墓参观的时候,发现现场受害的烈士中杨虎城将军的职衔是最高的,知名度也是最高的。

中心广场的自乐班

陕西一大怪,秦腔大声吼起来。自乐班自古有之,是民间传统娱乐项目之一,生旦净丑,嬉笑怒骂皆成曲目,也是教化世人最传统的最直白的表现方式。受秦腔的影响,当地民间俗语也经常将秦腔中的曲目中的历史人物运用进去,如奸曹操,几面都不是人的姜环,一夜白 头的伍子胥等等。

尧山中学

尧山中学由杨虎城将军主持修建,流传至今的老校歌:尧山巍巍,渭川汤汤。广舍中开,虞舜羹墙。溯周秦,缅汉唐,承先启后,抗战建国,要凭健儿一身当。现在虽然基本听不到人唱起,但是现在读来,也是心血澎湃。也是近代蒲城革命和人才的摇篮。

尧山中学校史陈列

尧山中学勿幕读书楼

勿幕图书楼是纪念被孙中山称为“西北革命巨柱”的民主革命先烈井勿幕而修建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下令将井勿幕迁葬长安清凉寺,追赠陆军上将,将西安小南门命名为勿幕门,以纪念这位革命先贤。

后面的背景应该大家都很熟悉,“图书楼”三个大字还是比较清楚。照片摄于1958年9月6日蒲城尧山中学。围绕在众人中间的这位领导大家也应该是都认识,这是其当年视察尧山中学的一张留影。放在这里和前面的图书楼照片做个对比。而同样蒲城南塔也因为有了这位领导的“校可迁,塔不可毁”的批示,并在五十年代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才有了现在蒲城南塔的巍峨雄伟。

尧山中学学子

虽然高中的时候无缘在尧山中学读书,但是对于能在重点中学读书的学生们还是比较羡慕。高考的时候也是在尧中的教室答完了最后一张考卷,也从此走出了故乡。该照片拍于十年前,到现在来说这些莘莘学子们也应该早都学业有成,走向了四面八方。

尧山中学教室外的特别垃圾桶 这也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交融的一个写照,既也避免了普通垃圾桶倾倒打扫麻烦的问题,又把传统的文化在学校做一个传承。我们将其称为把斤笼,是日常割草,揽麦秸,拾柴火重要工具,也是我们小时候上街走亲戚的重要帮手。(未完待续)

说明:文中图片皆选自网络。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