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生在世,媚俗之人不可深交。
因为当一个人愿意为了功名富贵而轻易低头的时候,他往往会在关键时刻,为了功名富贵同样做出违反底线的事件。
所以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当你站在高位时捧你捧得最厉害的,和你在低位时踩你踩得最狠的,往往是同一类人,就是因为他们并不存在所谓的底线,一切都是唯利益是图。
古人说: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
这句话意思就是:能讨好我的人,也一定能加害我,所以应当留心防范;肯规劝我的人,也一定能帮助我,所以应当诚心信任。
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大夫叫文子,有一段时间流亡在外,就遇到了需要投奔谁的问题。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小县城时,当时跟着他的一个下人就说:“这个县城里面有一个人,曾经是你的朋友,你为何不在他的家中休息一下,顺便等待后面的车辆呢?”
文子就说:“我曾经喜欢音乐,这个人就给我送来了鸣琴,我喜欢佩玉,这个人就给我送来了玉环,他这样迎合我的爱好,无非是为了得到我对他的好感,但是我现在又怕他会出卖我以求得别人的好感。”
于是,文子没有多做停留,便快速起身离开了,结果不出他所料,那个人扣留了文子后面的两车人马,并把他们献给了文子的敌人。
世间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擅长的伎俩就是以阿谀奉承为手段,以糖衣炮弹为武器,为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在他们阿谀奉承的攻击之下,很多人往往没有辨别能力,在他们的糖衣炮弹之中失去招架之势。
而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从那些被奉承的人身上得到回报,一旦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或者依仗他们的便利之处达到目的之后,也就是羽翼丰满起来,这时必然会翻脸不认人。
甚至当你对他们有可以利用的机会时,他们就乐于奉承,当你一旦出现变故,失去可以借助的条件时,他们立马会暴露出来原本的嘴脸,这些状态都是小人专属的特性。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去抱怨人性的自私与残忍,而是学会辨别君子与小人的作风,以防止被糖衣炮弹所迷惑,以恰当的姿态保全自身,这才是与人相处的智慧。
一个人在顺境得意的时候肯依附于你,去奉承于你的,未必能够给你带来正面的意义和价值,反而是那些愿意以严厉措辞提醒或指责的,更值得倾听与深交。
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以善良为做人根本,在关键时刻凡事考虑的都是为人处世的道义,也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守底线,所以不会选择媚俗,常常直言相劝。
而媚俗之人则完全相反,他们心中只有利害而没有原则,会在任何关键情况下为了利益而做出妥协之事。
二、
唐朝前期的魏征和后期的李林甫两个人,就是这种案例的正反两个极端。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是最为人称道的盛世。
而凡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当时之所以有这一盛举,除了受益于其它多项原因之外,还与一个重要的因素有关,那就是唐太宗“广开言路”的政策。
一个圣明的君主,遇到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名臣魏征,可谓是“天作之合”。
魏征进言的时候,很少顾及君王的情绪,有的时候即便把李世民说得有些生气,也没有收敛之意。
正是这样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才为当时的大唐发展,规避了很多可能存在的障碍根源,也正是李世民“广开言路”的智慧政策,才给了大唐快速发展的机会。
而反观唐朝末期的“奸相”李林甫却刚好相反,李林甫本身虽有才能,但是心胸狭隘性情卑劣,容不得一丝一毫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存在,处处排斥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的能臣名将。
更重要的,他极尽奉承阿谀之言,千方百计地蛊惑唐玄宗,目的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份名位,以保证自己受到重用。
而这种闭塞视听,使言路断绝的行为,也是导致唐玄宗一味沉溺于酒色温柔乡之中的根本原因,也成了唐朝由此逐渐走向衰败的一大原因。
而在轻信谗言这个问题之中,除了小人擅长阿谀奉承的问题之外,更在于当事人不懂得明辨是非所造成的后果。
就像唐玄宗一样,之所以有唐朝的衰败,除了李林甫本身的奸诈卑劣,其实更源自于唐玄宗的昏昧无知,不懂得辨别是非的后果。
李世民曾说:“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但是唐玄宗却没有明白曾祖父李世民的这一忠告,没有善待忠臣,反而被奸邪之人蛊惑。
而反观生活,有多少人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当自己听到一些花言巧语之外,就忽略了自己应该具备的防备之心,最终在小人糖衣炮弹的攻势之下,毫无招架之力,给小人留下了可乘之机,遭受了甜言蜜语的伤害。
所以人生多一些防备之心,就是提防小人的奉承谗言,让自己多一些明辨是非的清醒能力,以此规避掉人生可能留下的祸患。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