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胡维尧的三姑(胡金铨的姐姐)赴美开会,途经香港,摄于胡金铨家,左起胡维尧、胡金铨、谷平三姑、关朝翔医生及太太、萧铜。
《龙门客栈》中的打斗,是静的对峙,走位来自京剧。
去年徐克的《龙门飞甲》3D版掀起一阵观影潮,这部重拍片既是向1992年徐克版的《新龙门客栈》致敬,更是向1967年胡金铨版的《龙门客栈》再次致敬。
今年是“新派武侠电影开山鼻祖”胡金铨诞辰八十周年,为了纪念胡金铨,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胡金铨作品与研究”系列书籍,中国台北电影资料馆也将于7月召开胡金铨的纪念展。在展览开始之前,胡金铨的侄女胡维尧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将对叔叔的思念娓娓道来,或许能帮助读者去了解一个电影之外的胡金铨。
本报驻上海记者 周裕妩
胡金铨(1931.4.29—1997.1.14), 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胡金铨一生读书甚勤,酷爱钻研《明史》,故此他的影片大都以明代为背景;1958年进邵氏公司当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1964年独立执导《大地儿女》成名;此后执导了《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等新派武侠片。历经数年筹拍《华工血泪史》,原定在1997年夏天开机,谁料在年初的心导管手术中不幸离开人世。
九叔简直就是他父亲的“翻版”
记者:可不可以讲讲您印象中的大家族,以及胡导演的童年往事?我记得您曾讲过,家里面就像是一个近代史的缩影,而胡导演幼年就开始接触的书、京剧、还珠楼主……这些对他后来武侠世界的形成帮助很大?
胡维尧:我们胡家是个官宦之家,祖籍是河北省永年古城,我的曾祖父辈(胡导演的祖父辈)胡景桂在清朝官任按察使,《清史》中有记载。我也曾听母亲说,我们属于汉八旗的蓝旗,是翰林。
我的爷爷胡源汇和我十爷胡源深是亲兄弟,胡导演是我十爷胡源深的独子,男孩里他最小,我叫他九叔,他还有两个姐姐,即是我的二姑和三姑。胡家大宅子坐落在北京南锣鼓巷的板厂胡同,听我母亲说,逢年过节都会请戏班到家里来唱戏,我的叔叔姑姑都会围着观看,甚至学几招,京戏名角也常出入家中,相信九叔把京剧武打招式融入武侠电影之中应与此有密切关系吧。
记者:您1974年去香港,在香港和胡导演见了面,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吗?
胡维尧:1974年6月我来到香港,通过我们的好友作家司马长风先生联络到我九叔胡金铨,1975年深秋的一个傍晚,九叔约我们(我和我丈夫及两个孩子)在尖沙咀码头见面,那天我们坐公共汽车到达后向码头方向走去,远远的我就看见到了他,他穿件浅咖啡色的风衣,就是他平时很喜欢穿的那种。
我一眼就认出了他,因为他简直就是我十爷的“翻版”,敦实个儿,头大眼睛大,只是不戴眼镜而已,在远离家乡的香港与亲人相认,当然是说不出的激动,这也是叔叔离开北京的20多年来第一次与家人相见!
晚年壮志难酬 魂断手术台
记者:20世纪七八十年代,胡导在艺术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在商业价值上却没有再出现以前的辉煌,这对他当时的心境有没有造成影响?
胡维尧:叔叔在事业高峰期之后有个回落,虽然我们很少谈工作、拍戏之类的话题,但是我能感觉到他的苦恼,他在思考怎样突破自己,在努力寻找新的题材,但要突破自己的巅峰之作、闯出新路子又谈何容易呢?
记者:《华工血泪史》是导演晚年寄予众望的一部片子,但是在筹拍的过程较为辛苦,夫人钟玲也是在这个阶段和他结束了婚姻,准备开拍却终未圆梦,关于这个过程,不知您是否了解一些?
胡维尧:筹拍《华工血泪史》当中的周折我不甚了解,只记得有一晚,叔叔从美国打电话给我,说《华工血泪史》可以开拍了,他会先到台湾一下,然后到香港来办点儿事。我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心想,终于让他盼到啦,我们约好,他到台湾回香港之前再和我联系。放下电话我又兴奋了半天……没想到这次通话竟成了绝响,1997年1月14日傍晚,我下班回到家,没多久就接到一位同事的电话,被告知电台里在广播急找我,让我赶紧和电台联络,谁知得知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叔叔在台北因心脏导管扩张手术不成功而去世,我脑子里轰的一下,傻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我知道他曾做过两次“通波仔”手术,都没事,这次怎么这样了呢?事实就是事实,无可挽回,一切都成了遗憾,终生的遗憾……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