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它开始的藩镇割据,为唐朝灭亡埋下了大患。安史之乱是由唐玄宗时期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的,他们以讨伐宰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聚集各路军阀十五万人,席卷整个北方,给唐朝社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参与这次叛乱的不仅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北方少数民族,还有不少唐朝的汉人军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河东薛氏。河东薛氏的领头人叫做薛嵩,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的孙子。他跟随安禄山起兵,活跃于安史之乱中,在历史上留下了极大的名声。
薛嵩的父亲名叫薛楚玉,是薛仁贵的第五子,也是名将薛讷的弟弟。他靠着家族的萌荫入仕,先后做过幽州长史、范阳节度使,后来还参与了薛讷进行的军事改革。薛楚玉晚年,他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而被罢官,薛家逐渐在北方军镇中失势。薛嵩是薛楚玉的儿子,从小膂力过人,擅长骑射,慷慨豪迈,是典型的将门虎子。作为将门世家的子弟,薛嵩从小就学得一身武艺,跟随父亲参与了多场军事行动,表现出卓越的战争天赋。后来安禄山被封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史之乱爆发,薛嵩则跟随叛军南下攻打唐朝各地。
薛嵩的从军生涯贯穿了整个安史之乱,从唐军到叛军,再重新归顺唐朝,身份经过了多次的转变。在安史之乱初期,薛嵩只是邺郡太守,到了安史之乱末期他已经成为昭义军节度使,成为战争的最大获益者之一。安史之乱结束后,他向天下兵马副元帅仆固怀恩投降,被朝廷拜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仆射、御史大夫、昭义军节度使,册封平阳郡王,是河东薛氏历史上爵位最高的人。在这个家族中,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薛讷父子也未能达到封王的程度。此后薛嵩领相、卫、洺、邢四州,成为河北最为重要的藩镇之一。
历史爱好者每当谈起唐朝的藩镇割据时,总是绕不开薛嵩和河朔三镇。正是他们在安史之乱后割据一方,而朝廷又姑息养奸,这才为后来的唐朝灭亡埋下了大患。与河朔三镇的节度使来自于中下层军官和胡人部族不同,薛嵩出身于堂堂正正的门阀大族,位列关系六大家族之一,祖辈和父辈都是唐朝名将,因此他参与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实在是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后世的各种史书中都对薛嵩参与叛乱的原因有过分析和猜测,各种结论众说纷纭。笔者分析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发现,薛嵩等大族子弟都参与叛乱,是唐玄宗的乱政导致。
众所周知,在经过了开元盛世之后唐玄宗李隆基变得得意志满,出现了怠惰朝政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触动下,他启用奸臣李林甫为宰相,开始了天宝年的执政。在李林甫执政时期,朝廷排挤来自于世家大族的官员子弟,重用边镇将领和胡人藩镇,于是以安禄山、哥舒翰为代表的胡人藩镇势力崛起,为安史之乱埋下了大患。前文分析过,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李隆基为了与皇太子李亨争权,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李亨的支持者。因为李亨得到各大家族的支持,尤其是门阀大族和士大夫家族,所以这些家族的子弟当官时被李隆基所针对。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李隆基和李林甫大肆启用寒族、蕃人出身的将领掌握边境军权,排挤世家大族出身的将领,于是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就此崛起。李隆基和李林甫认为,寒族、蕃人出身的将领在朝廷中没有势力,不可能出现内外勾结的现象。他们的权位来自于皇帝,与皇太子无关,所以也不会支持皇太子李亨,这就有利于保持李隆基乾纲独断的状态。因此安禄山等人长期控制河北,甚至兼领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将北方军权聚于一人之手。而薛嵩的家族却因为是门阀大族,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却成为朝廷打压的对象。
薛嵩的祖父是薛仁贵,他是受到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信重的将领,在历史上大名鼎鼎。薛嵩的大伯是薛讷,深受女皇帝武则天的器重,还负责对边境军队进行改革,是武周时期少有的名将。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薛嵩天然就与关陇各大家族走得很近,政治上的关系非常密切。关陇各族都是支持皇太子李亨的,也就站在了皇帝李隆基的对立面。为了削弱李亨在朝廷和军队中的支持度,打压关陇各族的子弟是李林甫的重要操作之一。于是在边境将领的任免中,他大量启用寒人和蕃人的将领,将薛嵩这样的世家子弟打压搁置。
由于长期被李林甫掌握的朝廷所打压,许多边境的藩镇世家将领对朝廷非常不满,这就为他们后来加入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埋下了引子。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接替了宰相之位,继续沿用了打压世家大族子弟的政治策略。因为与安禄山争权,所以朝廷与边镇的矛盾也越发严重。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起兵,对于边镇的将门世家而言则是争取自己权益的最好机会,所以不少将门世家的子弟都加入其中。当时薛嵩虽然是中下层的将领,但因为家族地位很高,所以在军队中有很强的号召力,所以成为安禄山的军队积极争取的对象。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