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桑明强
如果要选出国内近十年最让人感到意外的企业服务玩家,那帆软一定榜上有名。谁也没想到,这家最早以报表起家的中国本土厂商,竟然能在一众新旧势力盘踞的商业智能赛道站稳脚跟,并力压国际大厂:
继取得连续六年稳居BI赛道第一的成绩后,根据国际知名咨询机构IDC发布的《2022下半年中国低代码与零代码软件市场跟踪报告》显示,帆软子产品简道云也以37%的市占率位居零代码赛道的榜首,且份额接近第2-4名的总和。
在刚刚结束的帆软2023智数大会上,CEO陈炎向外界讲述了帆软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认为,随着数字化转型进入关键时刻,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如果给客户提供的价值不能被量化和感知,就很有可能随时被淘汰,“帆软创始团队必须扑身一线,洞悉客户需求,不能做高适《燕歌行》中描述的主管,战士对外征战差点被全歼了,回来发现美人帐下犹歌舞。”
和大多数高管不同,陈炎的言语务实且接地气,这和帆软人的一贯作风有关。2006成立至今,在长达17年的公司发展历程中,无论是此前大热的中台,还是现在的大模型浪潮,帆软几乎从不盲目跟风,只推出过三款核心产品——、、简道云,并且每年坚持迭代。
但这并不意味帆软不在思考。同样是在今年的智数大会上,帆软第一次对外发布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体系能力全景图,以及新品一站式数据集成工具,围绕“让数据成为生产力”这一企业愿景,跑通企业数据产生-数据处理-数据消费全链路。这标志着,起步于BI的帆软,又进行了一次整体能力大升级,成为一家可以提供企业数据全链路服务的本土厂商。
广告
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在外界看来,帆软这家公司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除了业界广为流传的永不上市,利润共享,帆软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过去这些年它始终站在用户视角思考问题,围绕“让数据成为生产力”这一愿景,深入客户需求场景,不断攻克产品和技术难关,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即便近几年国内To B渐显颓势,帆软却始终能保持高速增长。
关于这点,帆软副总裁袁华杰曾公开表示帆软只做自己擅长的,对客户有利的。这是帆软这些年最容易被忽略的维度,也是这篇文章要聊清楚的地方,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帆软的产品哲学的解析,是研究这家公司成功背后的绝佳入口,同时,帆软对于数字化变革的理解与实践,也很有可能藏着中国企业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01
数字化新思考与帆软的产品哲学
先说结论,数字化这件事,帆软现在想得越来越明白了。至于进军零代码赛道,在简道云拿下市场占有率第一后,又迅速发力新产品,极有可能成为帆软日后的一步妙棋。
为什么这么说,熟悉帆软的人都知道,和华为的“三代战略”相类似,它在产品打磨上有个著名的理念:成熟一个,开发一个,预研一个。帆软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陈敏把这套逻辑归结为帆软的两个内核:“以终为始”和“全链路血缘”。
在陈敏看来,企业数字化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人为中心,以纸质表单为流程进行驱动;第二阶段是业务系统线上化,沉淀相应的企业数据;第三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把积累下来的数据价值挖掘出来;到了第四阶段,即数字平台化阶段,这个阶段就变成了如何打破数据壁垒、共享复用,如何让数据真正贯穿到企业全流程日常经营、管理决策甚至战略制定全过程里。
换句话说,处于不同阶段里的企业对于数字化的诉求也是不同的,尤其对于国内的To B来说,厂商要做的绝不是简单提供一个高品质的产品,还得告诉企业“怎么用”、以及“怎么才能用得好”,拿BI来说,如果你留心帆软这些年在产品上的迭代、升级,你会发现它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怎么帮助企业更好的、最大化利用好数据分析带来的价值。
拿现在的帆软产品矩阵为例,BI业务仍是它的基本盘,、、简道云是它的三款核心产品,至于九数云、 、、等,则是在客户需求空白和痛点基础上对主力型产品的补充,也就是说,帆软的各个产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的产物。
这也是帆软和其他厂商最大的不同。不单单是BI领域,现阶段很多国内To B厂商都在对标的海外厂商的路上迷失了自己,盲目追风口,刻意地去讲究PLG、SLG战略导向,反倒忽略了国内最基本的数字化诉求,导致产品线越做越多,盈利能力却越来越差。
在帆软的产品哲学里,“利他”几乎被刻在了骨子里,他们并不追求短时间内快速推出一款产品,而是像搭乐高积木一样,每一个新产品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如果把帆软的产品比喻成一棵创新之树,其发展脉络就是基于核心能力往外延伸,不断扩展边界,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袁华杰说。
02
后BI时代,帆软要讲一个新故事
在智数大会与袁华杰沟通的时候,他曾抛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帆软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千人千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摸到不同部位的人答案也不相同。同样的道理,不同时期接触的客户,或者接触程度不同的客户,他们对帆软的理解也不一样,但大多数时候,很多人对帆软的印象还停留“它在大数据领域是一家还不错的厂商,提供了很多产品和服务”。
按照常理来说,一家本土企业能在短短十几年内,就成长为能在BI(商业智能)领域和微软、SAP等一众国际巨头扳手腕的存在,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如果要回顾中国数据分析软件史的话,帆软可能就是半部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帆软会选择在当下的时间节点对外发布能力全景图?
答案很简单,时机到了。
从产品和行业维度来看,经过17年的摸索和沉淀,帆软在BI领域已经足够资深,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成熟,帆软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加深,BI本身也有了延伸。以BI+零代码的结合为例,企业不需要在耗时耗力进行原有系统改造,而是通过简道云,就能快速搭建相关管理系统,比如设备管理点巡检、离散制造等。
从客户和业务场景来看,大家的关注点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买一套软件”、“上一组系统”这么简单,随着业务人员在数字化的话语权变大,他们更关心“数据究竟能不能成为成生产力”,以及“易用性能不能更好”。拿眼下大火的AI为例,人们并不关心大模型能力有多厉害,而是它究竟能否为我所用。
回到BI市场去分析,它很明显是个存量市场,但它跟其他产品有很大的差异,BI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不是买了这家就要把另外一家替换掉,市面上同时使用3、4家BI的企业大有人在。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变成了,在后BI时代,如何去定义产品的内核与边界。
按照这个逻辑,帆软这次整体能力的升级并不是偶然,而是一种水到渠成。最明显的例子,这次智数大会上,帆软还正式对外发布了包含制造、金融、国资央企、消费零售等在内的十大行业解决方案和24个细分行业解决方案,并将十七年的沉淀整合成一本《数字化力量》精选标杆案例集。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让企业能够针对自己的行业特性和挑战,得出更有针对性的数据洞察。
03
帆软变革启示与中国软件的新机会
回溯中国软件过去的沸腾往事,它曾被大众寄予了太多改变世界的厚望,我们也曾一度见证了各个赛道里本土玩家的崛起,但浪潮之外,值得深思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何打造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如何保持业务增长的同时坚持创新”、“如何让中国的数字化经验和能力走向世界”。
拿帆软来说,它今天的变革或者说整体能力升级,其实一面很好的镜子。
这面镜子让大家开始意识到,现在数字化的比拼,已经不单单是财力、人力甚至是技术上的比拼,而是从理论到工程、到产品、再到业务场景、商业模式上的全面解耦与重构。而这,这恰恰是一家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秘诀,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永远来自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洞察,以及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打磨。
这里还有一个帆软的趣事,也是陈炎在会上的演讲内容:由于年初滚动预算等原因,导致帆软内部员工的分红未达预期,陈炎的做法是从自己的分红中拿出大部分分给团队,只给自己发了10万年终奖。就如陈炎所说,“为更高比例的同学提供业内领先的综合收入”已经成为公司使命之一,在他看来,人才就是软件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回过头看,帆软如今的变革,恰恰就验证了这一点。
它就像一个绝对低调的隐形冠军。在帆软的企业文化里,客户的认可和信任永远被放在首位,所以这就倒逼着它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时至今日,我们注意到AI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大模型已经可以很好识别指令并调用数据进行决策支撑,因此,帆软积极调整了内部投入,并将在后续加大相关投入,希望可以通过AI技术为企业用户提供低门槛且精准的决策支持。”袁华杰说。
可以想象,站在新的起点上,帆软和中国软件的精彩还将继续。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