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写入世界文学史的时间刻度。
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在这一天离世,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等多位文豪在这一天诞生。同时,它还是世界文学巨擘威廉·莎士比亚的诞辰和忌日。因为它所富含的纪念意义与象征意义,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今年,莎士比亚逝世已400周年,但他作品的光彩没有丝毫减弱。今天的中国,人们在戏剧舞台注视莎翁、在图书馆中阅读莎翁、在高等研究机构里思考莎翁、在社交平台上讨论莎翁。一代代读者对以莎翁为代表的经典文学的持久阅读,见证着“世界读书日”设立的初衷——
“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莎士比亚的伟大与深刻是永久的”——曹禺
由朱生豪翻译、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悲喜剧全集》,2013年3月与读者见面。当年,该书在当当网电商平台销售了8980 本;2014年,销售了10123本;2015年,销售量达到了11976本。买书人更是写下了18400多条评论。一条条质朴的评论背后,洋溢的是中国 普通读者对莎士比亚的热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姜红认为,读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是我们思考世界的工具”。
在3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莎士比亚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5首十四行诗和几首长诗。著名的莎翁作品中国译者除了20世纪30年代的朱生豪、梁实秋,还有曹未风、孙大雨、方平,以及至今仍笔耕不辍的许渊冲、辜正坤等,他们的译作风格迥异,各有神韵。
不同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是各个出版社争相出版的热点,除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新星出版社等出版社 外,外研社也在去年陆续推出《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这些莎士比亚全集在图书市场上毫无例外都成为畅销书、长销书,正如屠格涅夫说过的那样:“莎士 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 广了。”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歌德
如果说,普通读者对莎士比亚阅读更多的是出于兴趣和审美需求,那么,学术研究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阅读。
1836年,林则徐命人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成《四洲志》,其中第28节在谈英国文学时,提到了“沙士比阿、弥尔顿、士达萨、特弥顿”四人,这里的“沙士比阿”就是莎士比亚在中国的首个译名,后来由梁启超定名为“莎士比亚”。
日后,这个名字成为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一个持久的热点。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其他高校研究单位的统计,在所有外国作家研究论文中,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论文是最多的。
从茅盾、鲁迅到梁实秋,从心理学、阐释学、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理论,从运用比较方法、原型批判到心理学批评等研究方法,几代中国学人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莎士比亚。
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国际化,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也成为全球莎士比亚研究的一部分,生机勃勃。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主席和英国莎士比亚故 居托管会主任,多次参加中国举行的莎士比亚学术研讨会;莎学论著出版爆发,在《世界莎学年鉴》和《多元文化莎学研究》等国际莎学界顶级刊物收录了一批中国 研究者的论文;方平、杨林贵等国内专家成为世界莎学界最具权威的学术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国际莎士比亚学会执委会成员,大大提升了我国莎学研究的学术水 平和地位。
在谈到目前国内莎学研究热点时,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莎学通讯委员会委员、四川外国语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李伟民说:“如今,莎学研究注重文本与舞台的结合,从舞台角度研究莎士比亚成为新的热点,莎士比亚应该活在舞台上,而不是文本中。”
“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
2月27日晚上10点半,地铁快要停运了,上海大剧院演出大厅却依然沉浸在令人惊讶的狂热中——数百位盛装出席的观众久久不散,等候着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亨利五世》主创们进行演出后的交流。媒体报道这样形容当时的观剧气氛:“好到了无以复加”。
中国的观众如此爱着莎士比亚,不肯放过欣赏世界一流的莎剧剧团演出的机会,而中国的戏剧工作者也用自己的实践来改编、塑造着莎翁的戏剧。关于莎士比亚,不但有一部莎士比亚的批评史,还有一部莎士比亚的演出史。
1930年,上海“戏剧协社”上演《威尼斯商人》,这是莎剧在中国舞台上第一次比较正式的演出。抗战期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用梁实秋的译本排演多部莎剧以劳军。
中国早期的许多名导演都导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如应云卫导演过《威尼斯商人》,章泯导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焦菊隐导演过《哈姆雷特》。新中国 成立后,莎士比亚戏剧的排演变得更加频繁。1986年,北京和上海举行了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全国有20多家剧团参加,上演莎剧70多场。这是一 次空前的盛会,标志着莎学在中国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师丁如如认为,莎剧的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形象独特鲜明,演出难度较大,排演这样的剧目,无论对导演和演员都是一个考验和 训练,从而提高了艺术修养和表演水平。同时,从国际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和外国的戏剧工作者同排莎翁的作品,就有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利于互相切磋。
莎士比亚对中国戏剧界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李伟民介绍说,以中国的戏曲、话剧的理论、表演方式来改变莎剧,让莎士比亚民族化,是莎士比亚艺术实践中的一个热点。根据他的统计,在60多年里,话剧、京剧、昆曲、川剧等24个剧种都排演过莎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与中国戏曲相似点很多,同属开放性结构,都有诗意,中国观众能够通过“二黄倒板”“西皮流水”“弦下调”等长于抒情的柔婉跌宕的 艺术形式,欣赏莎翁笔下的人物风貌。“这在外国戏剧改编为中国戏曲中,可谓是绝无仅有的特殊例子。”李伟民这样评价。现在,莎士比亚的“中国化”正在几代 戏曲人的努力下,越走越宽广;对莎士比亚的“阅读”,正通过越来越丰富的形式,从平面阅读进入了立体阅读。这些,让具有莎翁纪念日和“世界读书日”双重内 涵的4月23日,有了更加悠长的文化意味。
(光明日报记者张焱)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