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肖
正文开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现在的你,还会逛菜市场吗?
本以为如今网购和外卖那么发达,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去逛脏乱拥挤的菜市场了。
谁知最近,在网上刷到了这样一个话题:
#逛菜市场,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有网友说:“逛菜市场,有种开盲盒的快乐:五彩斑斓的瓜果、活蹦乱跳的河鲜、琳琅满目的小吃,不同季节去,都有不一样的惊喜。”
也有人说:“在我们疲于奔波的日常里,菜市场是生活的避难所。
这里充斥着琐碎的、消磨时间的对话和行为,却让我发现这些无意义,其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还有人说:“菜市场的杂乱喧嚣,反倒给了我妥帖安稳的感觉,因为在那一刻,渺小的自己融进了这庞大却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
单看着这些文字,已经感受到了治愈。
同时,也想起了汪曾祺多年前的一段话: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场,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
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生之乐趣”,这对如今的我们而言,大概是陌生的。
但对汪曾祺来说,却是日常。
的确。
唯有能把平凡生活玩出花样的人,才会说出:
“活着,是很有意思的啊!”
也难怪很多人都感慨:
“如果放到现在,让汪曾祺做生活博主,一定是顶流!”
01
吃,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日剧《万福》中曾说:
“吃,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显然,汪老很懂这一点。
大家都说:
“饿的时候读汪曾祺,就像深夜时看《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是自虐!”
因为再寻常的食物,一旦到了他的笔下,都能把人馋出口水:
“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
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入口如石灰。
先敲破空头,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虾子冬笋,虾子豆腐羹,都很鲜。虾子放的太多,就会鲜的眉毛都掉了。”
就算是旁人避之不及的食物,汪曾祺也能吃出好滋味。
很多人害怕吃生鱼活虾,但汪老却爱它的“存其本味”;
闻着像泔水的豆汁儿,多少人喝完都想吐,但汪老却说“再来一碗”;
就连他小时候不爱吃的香菜和苦瓜,后来也说:“有些东西本来不吃,但吃吃也就习惯了。”
自然了,吃货大多都爱当厨子。
汪曾祺也不例外。
他对做菜,有自己“古怪”的坚持:
必须要亲自买菜,因为买菜的过程,也是构思的过程。
一次他想炒“雪里蕻冬笋”,但正好市场里的冬笋卖完了,却有新鲜的荷兰豆,所以就临时“改戏”。
他还提倡,做菜除了要“多吃、多看、多问、多做”外,更要有想象力。
“你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出。”
所以,他自创了一道“塞馅回锅油条”:
把油条的两股拆开,切成寸半长的小段。
再把肥瘦各半的猪肉馅和少量酱瓜沫,塞入油条的窟窿中,下油锅炸熟。
“吃起来那叫一个酥脆,味道比春卷更好!”
千万别以为汪曾祺是日子过得太舒坦,才有闲情逸致研究美食。
他对食物的享受,是刻进骨子里的。
即便生活再难,也如此。
年轻时,汪曾祺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农科所改造。
就连父亲去世都没看上最后一眼。
那时,他既要插秧锄地割稻子,给葡萄树喷波尔多液,还要给农科所画《中国马铃薯图谱》。
忙得喘不过气。
换作旁人,谁还有心情享受食物?
能吃饱就行了!
但汪曾祺不改吃货本色,一有空就把这些画完的马铃薯块,通通扔进牛粪火里烤熟,再一起吃掉。
还得意地向别人炫耀:
“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这么多马铃薯的,全国再无第二人。”
曾看到一句话:
“在任何时候都能享受食物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去。”
深以为然。
爱吃的人,与其说是“贪恋美味”,倒不如说“他们很眷恋生活”。
很喜欢汪老曾说的: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去尝尝。”
对食物如此,其实对生活也是如此。
02
大自然能治抑郁
是真的
最近网上很流行“公园20分钟效应”:
如果你每天在公园里待20分钟,即便不做运动,也会变得更快乐。
所以,无数打工人都忙里偷闲地跑去公园,散散班味。
博士也不例外。
之前一次周末坐在公园咖啡厅赶稿。
原本还“心怀怨念”,但休息时听着叽叽喳喳的鸟叫,感受阳光盖在身上的暖意,看着眼前澄澈的天空。
突然心里变得很安静,身体里的负能量也被清理了不少。
然而这份快乐,汪曾祺在80年前就懂了。
他年轻时曾在昆明生活7年,几乎每天都要和朋友去翠湖“穷溜”:
“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在湖边一圈一圈地绕,走个没完。”
那时不过20出头的汪曾祺,和朋友有说不完的话。
“天高海阔的,什么都能来两句。”
但当他多年后再回忆起那段日子。
和朋友聊过的话,已经一句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围着湖边散步惬意的心境。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
一进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
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都会冲淡一些。
人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在湖光树影中,人的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昆明多雨,但汪曾祺却从不觉得厌烦,反倒说:
“昆明的雨是明媚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一次走在路上,雨突然下了起来,他随性跑进路边的小店。
点一碟猪头肉,半斤市酒坐下来赏雨。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那天雨下的大,汪老一直走不了,就这样从早晨坐到午后。
直到40年后,他仍在怀念那天的情味。
曾有研究表明:
自然环境有助于减少压力,改善情绪,缓解注意力疲劳。
不确定汪老看没看过这项研究,但瞧他对大自然爱的深沉,必然最懂其中的玄妙。
那我们呢?
是否还被困在钢筋水泥的大楼里?被困在目不暇接的短视频中呢?
03
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刚去昆明那两年,日本飞机时不时就会来空袭。
为了防范,昆明市里会提前拉警报。
市民听到了,就要往郊外跑,找一些山沟躲避。
因此,这项活动也叫“跑警报”。
“躲避空袭”本该是提心吊胆的桥段。
但到了汪曾祺的笔下,却变成了可爱散漫的“生活百态”。
有人会抽空谈场恋爱。
一些男生提着一袋点心零食,等着心仪的女生再一起并肩走出校门。
“跑警报虽说不上同生死共患难,但也有那么点意思了。
危险的气息总是比溜翠湖,更能让人感情紧密。”
还有人会抓紧发财。
因为每次跑警报时,大家都会把比较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所以一个哲学系的研究生得出了这样的推理:
“有人带金子,必然有人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
我是人,所以我可以捡到金子。”
你们别说,这通“歪理”竟然真“歪打正着”了。
据说这个同学,后来真的捡到2次金戒指。
还有一些做小买卖的,每次听到警报,就会挑着担子到郊外来。
五味俱全,什么都有。
但最多人爱的还是“丁丁糖”,也就是麦芽糖。
自然,也少不了无所事事,只是“蹉跎时光”的人。
因为警报有三种,只有“紧急警报”才代表着空袭已经到昆明了。
所以,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坐在山沟上晒太阳、闲聊、看书、打桥牌。
“山沟里没太阳。太早地像个云冈石佛似的坐洞里也很无聊。”
汪老曾说: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