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是汉、唐、明三个朝代。它们的衰弱、灭亡,或多或少都与“宦官专权”脱不了干系。但有人发现,宋朝似乎未曾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政治现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天子权威一落千丈,自此,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愈演愈烈。宦官专权,掌握皇帝生死废立;藩镇割据,开启了唐末五代的分裂乱局。纵观历史,宦官专权的顶峰无过于唐代。而究其原因,在于皇帝失去了对军权的掌握,以至于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要系于宦官之手。
大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最直接的反应肯定是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而唐朝灭亡最大的教训在哪呢?从中央来说,在于宦官专权,皇帝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从地方来说,在于藩镇割据,中央已经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兵制进行改革。正如王曾瑜先生所言:“当时的兵制改革,简单说来,就是建立枢密院——三衙体制。”而这种统兵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将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三者分开,这样造成的特点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因此有效防止地方势力割据的可能性。
此外,又实行了“重文抑武”的政策。正如《宋史》所言:“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橅,可以预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综上,我们在讨论宋代的政治现象时,总是不能脱离其立国时所奠定的气质——以儒立国和重文抑武。
对于宦官问题的讨论也不能离开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剖析宋代的宦官群体,为何没有形成专权的现象。
(1)“祖宗之法”的约束
整个宋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严守“祖宗之法”,几乎成了一种政治信仰。早在宋太祖时期就严格规定了不准宦官干政,其自己严于律己,“不受内臣所媚”,“止令掌宫掖中事,未尝令预政事。”此外,还严格控制宦官人数,“太祖初定天下,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宋太宗时则不超过180人。从数量上就难以形成势力集团。之后的皇帝严格遵守这一点,所以,宋朝未曾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
(2)重用文臣,宰相权力高
《宋史·宦者传序》言:“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以宰相为代表的政府权力高于内廷,有权过问内廷之事,宦官则不能干涉政府之事,从而有效牵制了宦官权力。用宋人吕中的话来说:“我朝所以无内朝之患,以外朝之除拜,在内不得而知,内庭之请谒,在外可得而知之也。”例如仁宗时期,皇帝宠信一个叫杨怀敏的宦官,因过被罢免“入内府都知”之职,仁宗想要复其职,却被政事堂下面的知制诰(宰相机构)直接驳回,并严辞拒绝。
(3)宦官多在军中效力,有监督权但无兵权
宋朝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其中一项就是确立监军制度,因此,大量的宦官被派往军队监军,他们也只能在武将面前耀武扬威,而面对庞大的文官集团则不敢张扬。
(4)实行“士大夫政治”,形成共治天下的格局
纵观历史,宦官专权厉害的朝代,也是君臣矛盾较为激烈的时代,如明代。皇帝为了牵制文官集团,从而赋予宦官集团一定的权力来使彼此争斗,自己从中平衡,往往导致宦官集团的膨胀,出现所谓的“阉祸”。
但宋代的政治格局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君臣矛盾小,宦官集团也就没有了生长空间。
(5)宦官品阶单列,地位不高
宋朝将宦官与文臣、武将区别开来,设置了独特的官阶体系。宋朝的宦官机构有两个:入内内侍省、内侍省。前者简称“后省”,其官员有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后者则简称“前省”,其官员有左右班都知、副都知、押班等。即便是地位最高的宦官品级也不过五品。
或许有人会说,北宋末年不是出现过童贯、梁师成等权倾一时的宦官吗?确实如此,宋徽宗时宦官数量膨胀,达到四千人,出现童贯掌军事,梁师成“典机密”的特殊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和文官集团的腐败脱不了关系,由于宰相蔡京、王黼媚上取宠、纵容宦官,从而造成了北宋政治生态的破坏。
尽管他们能凭借皇帝的宠信作威一时,但北宋的制度决定了他们无法攫取军权。正如《宋史·职官志》所言:“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年无兵变也。”
所以童贯打完仗以后,还得将兵符和军队归还枢密院和三衙,其最终也被宋钦宗斩杀。
由于宋代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态决定了宋代不可能出现宦官专权。
参考资料:
【1】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
【2】邓小南:《祖宗之法》,三联书店,2014.
【3】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
【4】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5】欧阳修、宋祈:《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6】吕中:《大事记讲义》卷三《太祖幸太学》
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编辑 周章龙
编审 王宁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