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3月6日发布讣告,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耐思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3月5日21时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2岁。

关于杨耐思先生,讣告中这样评价: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音韵学、文字改革、语言应用、湘方言、普通话语音规范等多个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汉语音韵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strip//80/-error/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杨耐思先生于3月5日逝世图片来源: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

封面新闻了解到,在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5年出版《语文应用漫谈》一书中,收录了杨耐思所写的《历史上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用拼音文字译写汉语所形成的全面的汉语拼音系统,从前的学者总以为始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 Ricci)、金尼阁( )等制定的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

杨耐思说,“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利玛窦、金尼阁之前350多年,距今740多年的元世祖时代,就有了用拼音文字拼写汉语的拼音方案,那就是八思巴字汉语拼音方案。”

据杨耐思在文中介绍,八思巴字又称八思巴蒙古字,是元世祖忽必烈特命国师八思巴创制的一种拼音文字,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全国通用。颁行时规定,八思巴字用于拼写蒙古语和译写国内各个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如汉语、藏语、维吾尔语等,此外,还包括用以转写梵文。

八思巴字既是元朝颁行的国字,用于拼写蒙古语和“译写一切文字”,这个拼音方案,就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

杨耐思曾介绍,八思巴字颁行数十年之久,后来随着元朝灭亡而被废弃,但用八思巴字译写汉语的文献文物资料被保存下来的还很多,都是研究八思巴字汉语拼音方案的原始依据,也是研究当时政治、文化、经济、语言文字、民族关系等问题的极为珍贵的史料。

杨耐思生于1927年10月,笔名杨道经,湖南省临湘县人。1951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学习,1954年随院系调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55年毕业,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以后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并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副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为汉语音韵史,指导老师为罗常培先生、陆志韦先生。

1960年,杨耐思毕业后留在语言研究所工作,先后在汉语史组(室)、《中国语文》编辑部、近代汉语研究室从事编辑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秘书长、学术委员会主任、顾问等职,1986年获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杨耐思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在导师指导下研究八思巴字,校读《蒙古字韵》,撰写了《八思巴字对音——读龙果夫〈八思巴字与古官话〉后》(1959)和《元代巴斯巴文的汉语拼音》(1963)。此后,他还与蒙古语语言学家照那斯图先生合作,从事八思巴字文献的搜集、整理与解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除了八思巴字研究,杨耐思还在近代汉语音韵与《中原音韵》音系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出版了《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音论》《近代汉语音论(增补本)》等著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在汉语音韵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