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冯碧珩

8月10日中午,碧溪新区高浦新村39岁的汪文娴正在家里耐心地辅导儿子王英健。她认真听孩子的发音,纠正他的读写错误。因为脑瘫,小英健的发音并不清晰。在病症的影响下,许多常人习以为常的事他做起来都困难重重,比如说话。汪文娴和家人用最大的耐心帮助小英健,让他能和普通孩子一样上学,这期间的辛苦难以言表。

14年前,王新和汪文娴夫妇迎来第一个孩子。但因为早产,孩子的身体十分虚弱,在保温箱里度过了刚出生的一段时光。回到家几个月后,家人发现孩子好像不会追视,医生一度以为是目盲。又过了几个月,孩子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经检查,小英健被确诊为脑瘫儿。得知情况后,亲朋好友纷纷劝夫妻俩放弃这个孩子。奶奶王素华说起当时的情形,心酸得落下泪来:“大家也都是为了我们好,都说长痛不如短痛。我们老夫妻俩被说服了,决定放弃这个孩子,就去和儿子儿媳说,可他们坚决不同意。儿子为这还大哭了一次,看他们这样,我们就不提这事了。”

决心留下孩子后,汪文娴就和丈夫决定好好照顾儿子,让他能顺利成长。为了使孩子的情况有所好转,夫妻俩带着他到上海做手术,随后又到苏州进行康复训练。为了支持小夫妻俩,汪文娴的公公婆婆还在苏州租房住了一年多。要想让孩子生活自理,就必须帮助孩子进行肢体运动,保持关节不变形。可汪文娴在银行工作,平时事务繁忙,下班时间又晚,有时候要拖到7时以后才能回家。尽管有婆婆等人帮忙,她还是努力挤出时间帮儿子进行康复训练,坚持为儿子擦身、洗脚,悉心陪护照料。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汪文娴早早考虑到了上学的问题,到了学说话的月龄,汪文娴努力教他发声。一般孩子教一两遍就会了,小英健必须教十遍、二十遍才能发声。汪文娴坚持不懈,终于让孩子能慢慢讲话,可以与人交流。到了上学年龄,汪文娴和丈夫商量着送孩子去上学。“有些家庭遇到我们这样的情况,可能就让孩子待在家里了。可我们觉得让他留在家里就没有同龄人相伴,会很孤独、很可怜,而且去上学也能让他学点本事。”汪文娴说,为了这样一个决定,老人们付出了很多。孩子行动不便,她婆婆天天待在学校里陪着他。放学后,汪文娴每天辅导他学习,陪他读书写字,尽力让他跟上进度。不仅如此,汪文娴还十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让孩子心情开朗,家里每天都会用轮椅推着他出门转转。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坐轮椅这件事开始变得敏感。发现这个问题后,汪文娴特地买回了外形更像普通椅子的轮椅,让孩子出门的时候心情更舒畅。这一切,丈夫王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很辛苦,孩子放学回来以后都是她弄的。除了陪孩子看书写字,还要做家务活,特别是晚上我加班不在家的时候,她更辛苦。”

为了全身心照顾小英健,汪文娴和丈夫一直没有考虑再生。直到去年,汪文娴才生下小儿子。新成员的加入,并没有让她忽略大儿子,她加倍疼爱两个孩子,让他们都能快乐成长。正是在她和家人的影响下,两个孩子性格都很开朗。大儿子虽然脑瘫,但十分懂事,在学校里也有许多亲密的小伙伴。如今他已顺利地从小学毕业,随后将进入滨江实验中学学习。20多个月大的小儿子和哥哥特别好,平时哥哥出门散步,他都要抢着推轮椅,有好吃的也会分给哥哥吃。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汪文娴都觉得,当初和丈夫的坚持是对的,“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