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竞千帆 筑梦农牧谱新篇

对马铃薯大田进行航喷作业

绿色发展竞千帆 筑梦农牧谱新篇

扫描二维码可追溯到养殖和加工全过程

绿色发展竞千帆 筑梦农牧谱新篇

三河牛

绿色发展竞千帆 筑梦农牧谱新篇

三河马

绿色发展竞千帆 筑梦农牧谱新篇

展现美丽乡村风景

绿色发展竞千帆 筑梦农牧谱新篇

民族奶制品加工车间

绿色发展竞千帆 筑梦农牧谱新篇

2016年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系统党员干部送知识送技术巡回讲座

绿色发展竞千帆 筑梦农牧谱新篇

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品牌战略发布会

见习记者张艳涛 通讯员苏都

深挖“农牧渔”潜力 生产力水平逐步提升

农产品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1949年,呼伦贝尔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08万公顷,到2018年达到189.39万公顷,是1949年的12.6倍,年均递增3.6%。2018年年末全市粮食产量达到701.4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42.4倍,年均增长5.6%。目前,全市粮食产量居自治区第二位,并在2010年跨入全国20个百亿斤产粮大市行列。种植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以来,种植规模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我市500亩以上种植大户现有1258户,占全区的40%,居全区第一位。1万亩以上大户32户,占全区的71%。特别是近年来岭东南农区部分农村整村连片大规模土地流转,更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转变。

全市牲畜存栏量显著增长。2018年底,全市牲畜总存栏量为851.86万头只,与1949年相比增长了7.2倍,全市肉产量达25.38万吨,牛奶产量55.87万吨,猪牛羊肉产量和牛奶产量与1949年比较,分别增长了32.4倍和47倍,年均增长5.2%和6.1%。奶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市农牧局通过实施奶业振兴战略,加快转变奶牛养殖生产方式,推动奶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乳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奶业发展最鼎盛时期,奶牛存栏曾达到75.2万头,占内蒙古奶牛存栏量的24%。

渔业资源在保护中长足发展。2018年完成水产品总量3.87万吨,其中养殖产量2.18万吨,同比2017年增长5%,捕捞业继续保持零增长。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4亿元。渔业发展逐步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新局面。

调整生产方式 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农牧业发展进程中,市农牧局不断优化种养殖结构和品种结构,全力推进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种植业以“稳粮、优经、扩饲”为主线,重点调控籽粒玉米向粮改饲、粮草轮作和粮豆轮作方向发展,全市大豆种植面积达1274万亩,创历史新高。小麦种植重点向强筋品种转变,强筋小麦占比提高到60%。大豆种植向高蛋白转变,高蛋白食用大豆种植面积占比已达8成,加工专用马铃薯占比达到30%。生产方式进一步绿色化,实施耕地轮作制度试点215万亩,增施有机肥381万亩,应用配方肥1414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2.2万亩。开展绿色防控1063万亩,覆盖率达40%;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98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6%。大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实施面积1364万亩,参与标准化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404个,标准化生产面积545万亩,占全市总种植面积的40%。

畜牧业以“稳羊增牛”为主线,加快优良品种培育,优化畜种结构,转变“一羊独大”局面。牧区重点推广三河牛,加大呼伦贝尔羊、呼伦贝尔短尾羊育种和扩繁力度,按照全程可追溯和绿色有机饲养标准,做精做细肉羊产业。目前,建成三河牛扩繁场6个、呼伦贝尔短尾羊核心群10个。同时,市农牧局积极探索“北羊南调异地转场”越冬模式,节约牲畜越冬成本50%左右,异地越冬羊每只养殖效益增加200元左右,此模式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农牧民一致好评。

提升品牌优势 打造地理标识产品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市农牧局积极推动品牌宣传系统化、长期化,加大资金投入,在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宣传呼伦贝尔物产集成品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截至目前,已成功注册了“呼伦贝尔牛肉、羊肉、黑木耳、马铃薯”四大集体地理商标。同时,市农牧局以申报特色农畜产品的地理标志商标为切入点,打造“呼伦贝尔”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市拥有绿色食品93个,有机食品32个,无公害农产品16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32个,产品总数达326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名列前茅。此外,市农牧局积极推进市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双认证”工作,已有69项地方标准获得立项批准,全市农畜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741万亩。

改善农机设施 提高机械化程度

作为典型的北方旱作农业区,干旱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市农牧局不断改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牧民科技种田,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和机械化水平都走在了自治区前列。目前,我市小麦单产达到北方高寒旱作农业一流水平,油菜单产达到北方高寒旱作农业最高水平。

大力开展“藏粮于地”战略,夯实农业基础。在实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6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46.3万亩,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113.4万亩。自上世纪80年代起,市农牧局就着手加强棚圈设施建设,牧区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目前,草原牧区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应急饲草库已达190余座,各类棚圈达2.1万座,抗灾减灾机械设备基本实现嘎查、村全覆盖。

大力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2018年年末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00.75万千瓦,比建国初期的1958年增长了1242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数量比1958年增长了975倍,年递增12%。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一直以来,市农牧局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全市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不断提升,由建国初期的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20%增加到现在的55%。其中,由市农牧局承担和组织实施的各级农牧业科技项目35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及盟市级科学技术奖励23项。此外,市农牧局通过持续开展千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每年保持在1500人次以上,全市推广普及农牧业实用新技术320余项,实用增产技术推广面积1900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家畜改良率达到94%,水产良种率达到69%。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抓好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农牧业生产配套关键性技术推广,加快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全市共注册登记合作社8292家,带动非成员农牧户8.7万户。

市农牧局狠抓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点推进标准化和可追溯体系建设,组织制定了呼伦贝尔肉牛、肉羊、马铃薯、黑木耳、小麦、油菜、奶牛和蔬菜八大系列19个标准规范。今年有70万只“草原的羊”实现了可追溯,28种农产品在自治区追溯信息平台实现登记,150种农畜产品企业纳入到了市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加强动物免疫、监测预警、检疫监管、屠宰管理、医政药政等工作日常监管,免疫畜禽覆盖率达到100%。

农牧民生活有奔头 农牧区旧貌换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呼伦贝尔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国家、自治区和市三级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牧区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有序推进,居住条件实现从“蜗居”到 “安居”的飞跃变化。

通过深挖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95元,比1958年增长40.9倍,年递增6.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827元,比1982年增长46.9倍,年递增11.3%。

70年砥砺前行,70年春华秋实,70年沧海桑田,70年旧貌换新颜。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前程似锦,站在新的起点上,呼伦贝尔市农牧工作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农牧业、农牧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在伟大祖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助力呼伦贝尔同步实现由农牧业大市向现代化农牧业强市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呼伦贝尔农牧业砥砺前行的70年,也是呼伦贝尔农牧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呼伦贝尔市农牧局团结带领全市农牧战线工作者和广大农牧民通过艰苦奋斗,改变了昔日农村牧区落后的面貌,农牧业生产力不断提升,农牧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谱写了农牧区蓬勃发展的辉煌篇章。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