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专题:

为什么说李白既是汉人又是胡人?

李白剑术有多高,杀过多少人,真是青莲剑仙吗

李白青年时拜的老师赵蕤在当地算一个颇有名气的隐士,对他的影响很大,也是造成晚年李白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按杨天惠在《彰明轶事》中的记载:“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徵君蕤。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

《北梦琐言》卷五说:“赵蕤者,梓州盐亭县人也。博学韬钤,长于经世。夫妇俱有节操,不受交辟。撰《长短经》十卷,王霸之道见行于世。”

当时的王道特指儒家,而霸道指的是法家,王霸之道为儒法兼而有之的意思。

赵蕤为这本书取名《儒门经济长短经》,他在序言中称孔子为先师,赞叹至圣撰周易,作春秋。然而,你只要认真的阅读其书,就会发现他的观点与儒家没多少关系,而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及法家的观点一致,或者可以说他是一个兼有法家和纵横家的杂家。

图片

李白本质上是个苏秦张仪式的游士

其中很主要的观点是“审时度势”,如:

“当霸者之朝,而行王者之化,则悖矣。当强国之世,而行霸者之威,则乖矣。若时逢狙诈,正道陵夷,欲宪章先王,广陈德化,是犹待越客以拯溺,白大人以救火。善则善矣,岂所谓通于时变欤?”

针对当时的局势判断施行“王道”、“霸道”还是“强国之政”,思想来源直承先秦法家,特别是韩非的观点,只是换了新瓶装旧酒,重新上市而已。

其说法的基础最早来自荀子,到荀子的弟子韩非更进一步注重强国之术,而商鞅分别以“王道”、“霸道”、“强国之术”说服秦孝公,最后以“强国之术”令孝公大悦,“商鞅变法”随之实行。

如《长短经》中书:

“匠成舆者,忧人不贵。做箭者,恐人不伤。彼岂有爱憎哉?寔伎业驱之然耳。是知当代之士、驰骛之曹,书读纵横,则思诸侯之变;艺长奇正,则念风尘之会。”

这观点与韩非认识完全一致,人的善恶观并不那么重要,更多的语言行为在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君王要掌握赏罚的手段,用重赏重罚来使人服从其统治,效死力,与儒家的德治完全不是一个方向。

因为李白跟着赵蕤学习的时间正是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让他一生都受到这个思想的影响。

他在初游淮扬时,因大手大脚花完了钱,身体又生了病,贫病交织的情况下,写了一首《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述说了他当前的困境以及思念当年与赵蕤学习的情景,可见情感很深。

李白出生于一个偏胡化的商人家庭,本来就没有偏向儒门的根基,因此,他除了道教影响深厚之外,更是有战国时游士与法家的思想浸染。

赵蕤生活在相对和平的时期,也就无法施展其纵横家的土壤,因而隐居一生而未出世。但李白不一样,在晚年之前,确实是大唐的鼎盛时期,他也无法实行其纵横术,但安史之乱的到来,让他的一颗不安分的心脏怦怦跳动。

他曾作诗《赠宣城赵太守悦》:“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李白认为他这样的大鹏鸟需要借势而起,不然就会沉沦海底。

安禄山起兵反唐,一路上势如破竹。此时,李白年纪已经五十六七岁了,带着宗氏隐居在庐山,采药炼丹,修习内丹。

因唐玄宗李隆基诏令,永王李璘拥有四镇之地,且均没有遭受战争破坏,手握几万军队,手下文武皆备。既然拥有了实力,永王就挥军东巡,想占领金陵,割据江东,成立帝业。

为壮大声势,李璘需要名士来装点自己的阵营。于是,派出韦子春等人去征召李白。这些人带着聘礼,三上庐山,表现了足够的诚意。

一方面李白感到荣幸:“王命崇重,大总元戎。辟书三至,人轻礼重”。而审时度势之后,李白想起诸葛亮三顾之礼后出山的伟业,认为自己的“大运”终于到来了,于是欣然答应下山辅佐李璘成就大业。

他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写道: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这里他自比诸葛亮,但不一样的是,诸葛亮在出山前就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草庐对》让征战半生的刘备找到奋斗的方向,并以此为路线图取得成功。

而李白更多的是沉浸在历史想象中,他在《猛虎行》中说:“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他甚至把唐王朝和安史之乱的叛军相提并论,唐与安史之争相当于刘邦和项羽争霸,而永王很快将乘势割据东南。

图片

李白把安史之乱视为乱中取利的机会

他却不知道,此时除了跟着安禄山和史朝义的,政治人物和名士基本都已经归命于唐肃宗,这就是大义名分的号召力,永王此时候的分裂倾向是大忌。

李白为表明心迹,连续做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第九首有争议),热情洋溢的歌颂永王东巡的功绩。可惜的是,被唐肃宗指认为叛逆的永王不到两个月就兵败身死,李白也仓皇南逃。

途中李白写下《南奔书怀》:

天人秉旄钺,虎竹光藩翰。

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

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主将动谗疑,王师忽离叛。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感遇明主恩,颇高祖逖言。

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他在逃亡途中依旧在回味这人生高光的时刻,可惜太短暂了,王师被“北寇”轻易击败,“明主”没有能使他成为“从龙之臣”,反而使他成为一个“附逆”之人。

不久,李白被捕关进浔阳狱中。他请秀才张孟熊拿着他的诗找到时任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希望这位故人看在旧日的情分上,为他说说话。

但多年沉沦江湖的高适哪里敢?好容易才得以一伸志气,与叛逆的故人切割干净才符合他这时候的政治利益。

这时候,舆论对李白很不利。按杜甫的诗句:“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可以想象李白此时的处境实在是四面楚歌,这更使他心急如焚,四处投诗求救。

终于,在宰相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帮助下,使他得以从监狱中放了出来。宋若思甚至邀请李白加入幕府,掌文书,并屡办宴会。可从此得知,宋若思与李白的关系那不是一般的好。

但好景不长,朝廷追究此事,李白被判流放夜郎。758年,唐肃宗该年号为乾元,迎接玄宗回长安,当年十月册立太子,接连两次大赦,李白因是重犯而未能受此皇恩。

李白在浔阳启程赴夜郎,宗夫人与其弟宗景来送他。面对宗夫人这段时间为他奔走而憔悴的脸,李白感到愧疚和难受。在他决定加入李璘幕府之前,宗夫人的政治直觉让她反对此事,但李白梦想着自己能如苏秦一样拜相而归,却不曾想落得老来生离死别的境地。

不过,李白凭借诗名,加上也并没有实际造成多大危害,沿途的地方官吏大多对他较为友好,不少人设宴款待。

一年后,皇帝因大旱而大赦天下。这时的他一路顺江而上,正走到夔门,得知此消息,欣喜若狂,挥笔写下《朝辞白帝城》这一千古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到当年初夏时分,船至江夏,已经59岁的李白的上进心又活了,诗作开始昂扬了起来。他给很多官员们寄出诗文,其中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全诗连标题共1000多字,应该是李白最长的一首诗,可见其良苦用心。

该诗有“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耳空腾骧”,又有“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这时的他已经不得不放低身段,明显希望韦太守能提携他。写给其他人的还有“圣朝思贾谊,应降紫泥书”,“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等均有求人提携之意。

图片

直到死前,李白都一直想当官

从初夏到秋季,又到次年,李白一直江夏、洞庭湖、零陵等地来回徘徊,他东山再起的希望都如泥牛入海,消失无踪,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功业难以成就。

于是他顺江而下,再登庐山,准备就此修行仙道,以度余生,并游览彭蠡、建昌、豫章等地。

61岁后,他流落江南,无处可归,在金陵等地靠人周济为生。入秋,他听说李光弼将出镇临淮,与气焰嚣张的史朝义开战,就硬撑着抱病之身想参加朝廷的军队,以建立功业。

但可惜的是,李白走到半路,感到疾病愈发沉重,他只得转身投奔丹涂县令李阳冰。这时的他已经是风烛残年,再也无心也无力去做上进的事情,只得安心养病。但他只要身体稍好,就又开始喝酒,旅游,欠了一身的债务不说,病也逐渐沉重。

可能是预见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写下带着浓郁思乡之情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762年11月,62岁的李白把残存的诗文交予李阳冰代为处理。不久后,他羽化登仙。去世前,留有《临路歌》存世: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参考资料: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白评传》周勋初

李白的身世、婚姻与家庭_范震威

小石年譜系列90種_李白年譜 安旗 薛天纬

李白传 安旗

李白传 李长之

通天之路 哈金

李白后嗣考_郁贤皓

图片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