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涵先生以艺术为生命,始终抱定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他的许多作品是反复推敲、抹去重来的结晶,在淳厚的色泽和密织的肌理中透溢出精神的光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谈道。
6月28日,“抹去重来六十年——钟涵艺术研究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作为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的第六十四个项目,展出北京画院新入藏的钟涵油画、画稿、手稿等80余件组,以及中国油画学会收藏的画具、资料等,着重刻画钟涵“学者型画家”的身份,并行展示其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成就。
钟涵(1929-2023)
展览分为“大河蜿蜒”“厚土之诗”“吾道不孤”三个部分。钟涵早年求学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55年,26岁的钟涵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受教于艾中信、李斛、韦启美、董希文等先生。作为新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油画艺术家,钟涵在艺术生涯的开端便将目光放在了与他紧密相连的土地上。
1958年,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在石景山区办校地(左6为钟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学生的钟涵曾参与三门峡的建设。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他也曾多次至黄河写生。黄河不仅是他的艺术母题,多年来在黄河边见到的人和事也和他有着极深的情感连接。黝黑的纤夫、奔腾的河水、火热的号子……这些形象常常出现在钟涵的创作中。
望中犹记 晚潮明处 布面油画 2010-2020年 北京画院藏
1977年 在黄河上,钟涵与船工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因其色彩浓郁、视觉冲击力强等特征成为展现时代特色的重要表现方式,革命历史题材也成为油画家艺术探索的开端与重要创作方向。钟涵对此题材的关注不仅体现于宏大的历史场面的描绘,也包括对“人”本身的关照。他携带着中央美院的介绍信,无论在哪里写生都会受到当地热烈的欢迎。他笔下的劳动人民形象都有着朝霞一般的气象,在写实的基础上,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北国风光(毛主席初到陕北) 纸本水粉 北京画院藏
钟涵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对艺术始终持有开放包容的态度。1980年,钟涵赴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进修,此后多年,他也陆续赴欧洲访问。在国外访学的经历让钟涵开始研究“室内画派”,也就是将创作目光投向室内空间,一方面带着西方的绘画流派技巧,另一方面又有着中国文人含蓄隽永的内涵,方寸之间有着大境界。
暖冬 布面油画 2003年 北京画院藏
暖冬稿 纸本速写 北京画院藏
钟涵除了对当下题材的关注,也有对历史文明的回顾。在他的创作中,有一个系列是以古代碑刻文字入画的作品。此类作品源于他在西安考察时所得的灵感,也源于幼时父亲曾写过石刻横匾烙下的印痕。碑刻中流传的文字与历史让艺术家视前人而思今日,也成为了钟涵艺术中的重要取材。
浪里摇篮 布面油画 1985-1986年 北京画院藏
船工的晌午 布面油画 2013年 北京画院藏
钟涵先生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在学理方面的建树。在数十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他对中、西方油画都做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研究,这些理论文字对当下仍有学科建设意义与研究价值。他一生笔耕不辍,在画界、理论界都建树颇深,学养深厚。
在范迪安看来 ,钟涵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画家。他说:“他的文史修养极深,宏观识度甚高,洞悉古今中外美术发展的规律与文化特征;他深谙西方造型艺术的传统流变,重点研究西方油画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变,在阐述油画与文化的关系上娓娓道来,别有洞见;他深研中国传统画学,在中西的对照中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他的《廊下巡礼》和《画室来鸽》两本著述以一西一中的视角分别论述中西画理,彰显出高迈的学术风范。”
1995年,步入暮年的钟涵写道:“画是人生无尽的修养过程,又是精神之寄托;既是自己的价值的实现,又是对社会文明所添加的努力。好比行舟一样,你发动它,它载你和所有的负载前行。所以我觉得老而不疲很值。”
斗室光瀑 布面油画2007年 北京画院藏
“抹去重来”是指钟涵针对同一主题作品进行反复修改、重绘,在审视艺术技法变化的同时也映照着心境的转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谈及此次展览题目的由来时说:“在一次与范迪安主席的交流中,他提到曾为钟先生的展览起过一个题目:抹去重来六十年。这60载,是指1963年钟先生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毕业算起,到去年去世,整整60年。一个甲子的‘抹去重来’是先生对于完美的无限靠近。”
据他介绍,此次展览也将重点放在《延河边上》《东渡黄河》《浪里摇篮》等作品的前期图稿与作品的对应研究上,不仅呈现钟涵艺术中的所谓“土气”,隐喻先生对黄河的爱恋,与对船工的深情,更试图凸现他对每一幅作品的反复研究、描绘,乃至极致的“抹去重来”。
展厅现场。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