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课程,请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虚空济】APP,目前《孟子》《礼记》更新中~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原文)

论语部编版小学语文在第几册_论语部分_半部论语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诵《诗》三百,诵是熟读的意思,《诗》是指的《诗经》,熟读《诗经》三百篇,非常的熟悉,甚至倒背如流。

“授之以政,不达。”但是去为政,治理政事不达,不通达,处理不明白,不清楚;使于四方,出使四方,不能专对,何为专对呢?独立自主地,去处理出使四方的事情,一个人他是有自己独立意识和思维,他是可以自主地去处理一切发生的事情,称之为专对。

比如说我们在公司当中,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说一个人交给他一件事情,他可不可以独立完成,他有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和解决的办法。

这里说即使熟读《诗经》三百篇,但是政事却不能通达,出使四方却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虽然学习的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要思考孔夫子的这句话,读书固然重要,但比读书更重要的是行、是习、是做,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变成自己的思维,变成自己的智慧,变成自己的能力,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否则即使熟读《诗经》三百,也没有什么用处。

延伸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的知识,但为什么还过不好,当下的生活,就是因为所学的东西并没有变成自己的,所以不达,不能专对。我们说一个人没有独立自主的思维,看事情,看问题是不通达的,就是没有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

我们再反过来看这句话,如果读《诗经》三百篇,是可以为政通达,可以出使四方,独立应对的。那这里孔夫子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如果你只是熟读了《诗经》三百,你也不能专对,不能通达,但是古人学习读书,都是要读《诗经》的,比如说孔夫子的弟子们,熟读《诗》《书》《礼》《乐》,不光要熟读,还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为何学习《诗经》就可以治理政事,就可以出使四方呢?《诗经》分为三个部分,《风》《雅》《颂》,《风》是从民间收集的民风,是乐曲,它是可以唱出来的,还有诗词,还有乐曲。

《风》又分为各个地方,各个国家的,有陈国的,卫国的,秦国的,齐国的,每个国家的民风都在其中,那民风反映的是百姓的现状,有讲劳作的,有讲爱情的,有讲思念的。从这些民风当中是可以看到,百姓生活的规律的,可以看到百姓希望得到的东西,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现状,那这个为治理政事,就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雅》它是正统的,是贵族所用的,比如说我们学习过的《鹿鸣》,它是用来做礼仪的时候,招待贵宾所唱的,这首《鹿鸣》当中,它讲了很多道理,说有贵宾来到我这里,我要用最好的方式去招待他,我可以从对方身上学习好的美德。

半部论语_论语部分_论语部编版小学语文在第几册

《颂》是歌颂祖德的,祖上的德行,还有祭祀所用的,祭祀所用的这里面就蕴含着很多天道,老天教给我们道理,过去的这些祖上,所做的有德行的事情。

所以,我们从《诗经》三百篇当中,可以学习很多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正己,可以用来化人,可以用来明德,可以用来亲民。

比如说我们《诗经》学过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之君子,福履绥之。”它形容了一个场景,形容了一个高大的树木,叫做樛木;形容一种蔓生植物叫做葛藟。这个高大的樛木,是自己不停地向上生长,把自己的那个树枝,向下垂,向下延伸,以迎接葛藟,葛藟是一个蔓生植物,它要攀爬到高大的樛木之上,这个时候互相缠绕,彼此成长。所以我们从这首《樛木》当中,就可以学习到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的道理。

比如说我们学习过“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个是讲女德,形容自己一个女人,要懂得修自己的德行,当把自己的德行修好之后,有茂盛的果实,是可以宜其家人的,是可以帮助一个家庭的,所以这里蕴含着德行。

比如我们学过,“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告诉我们一个人,要通过自己的修身,可以显出庄严的,茂盛的,他人敬仰的,并且不能忘记我们德行的样子和境界。

所以,从《诗经》当中我们到处都可以学到,明德和亲民的道理,但是最重点的地方,在于我们要懂得修身。

《论语》讲“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我们学习《诗经》当中的道理,是用来正己的,要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个时候可以从政,达到通达,可以出使四方,可以专对。

不光是从政和出使四方,我们学懂了《诗经》里面,修身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去做好一件事情,我们可以做好一个生意,我们可以维护好一个家庭,我们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交好自己的学生。所以《诗经》当中的道理,是要变成自己的,它才有作用。

我们再来延伸,我们不光是学习《诗经》是如此,我们现在来学习《论语》,同样如此,我们说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那如何才能治天下呢?如果我们学习《论语》的道理,没有用来修身,并没有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即使把《论语》诵读得倒背如流,依然可以治理天下。因为我们的自身都没修好,我们先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治理天下呢?先要从正心修身开始,然后齐家,治国,最后才能平天下。

所以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就有道而正焉”,是来正己的,把他不变成自己的思维,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如此我们所学的知识,所学的圣贤文化才会发生作用。

我们再把《诗经》和《论语》再把它抛掉,破掉这个相,那我们再讲一下,我们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那我们不用《诗经》,不用《论语》,同样是可以的,我们可以通过看我们现在社会,当下发生的事情,当下呈现出来的现状,从当中总结规律和道理,发生了一件事情,这是一个现象,那我们通过这个现象,要看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

半部论语_论语部分_论语部编版小学语文在第几册

比如说,我们举个例子,有的人事业做得成功,那我们要去总结他为何而成功,他一定有自己的规律和道理,比如说这个人善于交际,比如说他的产品,迎合了消费的需求,比如说他的营销思维比较好,比如说这个人的德行比较好,这个人的智慧比较好。所以,我们从当中看到总结出来的规律和本质,就是我们学习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去观察身边有一个优秀的人,这是呈现出来的一个表象,那他为何优秀呢?我们把优秀的规律总结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是一个通达之人。何为达呢?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内容。

这里重点我们再来讲“察言观色”,就是我们刚才总结的规律,我们要懂得通过一件事物的现象,去看它的那个本质,就是察言观色。当我们观察到以后,就可以总结出来道理和规律,总结以后用来正己,用来修身,这个时候我们从任何一件事物当中,都可以学习道理。

我们说学习古之圣贤的文化,可以让我们增长智慧,增长见识,但是我们还要懂得用,我们不光要学古,还要通今,我们学古人的智慧,学古人的道理,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心中有规律,心中有道理,有知识,有文化,有文。

但是,这些还是不能用,我们要把它变成当下的智慧,如何变呢?就是我们学到的这些道理和知识,用来察言观色,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事情,懂得新的规律和道理,这个时候我们叫活学活用。

所以,整个这句话的核心观点就一个,学习不在多,不在熟读,而是我们把多少知识变成自己的,结合我们自己当下的生活,结合我们的工作,结合我们的生意,结合我们的人际关系,把它用出来,变成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自己行为的准则。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