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回民支队》
电影《回民支队》海报。 资料图片
《回民支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1959年推出的一部抗日战争类型影片,由冯一夫、李俊执导,里坡、贾六等人主演。影片根据冀中平原回民支队抗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主要讲述了马本斋从最初自发地建立回民抗日武装,到最后他本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回民支队也在战斗中成长为一支革命军队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被毛泽东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回民支队》正是以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真人真事改编的一部电影。影片既保留了历史真实,又大胆地超越了历史真实,从回族的文化特点出发,讲述了回民支队的成立缘起,同时以司令员马本斋个人的成长转变为线索,以点带面地讲述了整个回民支队由地方民间武装成长为合格的人民军队的过程。
面对日本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马本斋等人以朴素的爱国情怀、富有感染力的英雄气魄带领回民支队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持久战中,兵马钱粮、弹药的不足,尤其是缺乏坚强的领导,让回民支队面临诸多困难。在马本斋的坚持下,回民支队最终加入了八路军队伍。
加入八路军后,回民支队获得了正规化改编,但要走得长远,则必须正视内部存在的问题。此时,电影将叙事焦点对准马本斋,通过他个人在思想、行动上的转变,体现出回民支队的转型成长。而马本斋的成长转变,则得益于郭政委的情感感召、思想启蒙与实践动员。
郭政委的情感感召引发了马本斋的第一重转变——即认识到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马本斋重感情,但性格鲁直。起初,马本斋眼里只有反抗侵略,不懂体恤士兵,更不懂得人民子弟兵的内涵。以白守仁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则将抗战视为“生意”,把回民支队当作“私家军”,在八路军这儿捞不到好处,便要叛变,回民支队的性质面临考验。郭政委则平易近人、与士兵同甘共苦,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自己带伤坚持工作……这些都感召了马本斋,在关键时刻,马本斋击毙了叛徒白守仁,带回了队伍。
郭政委的思想启蒙引发了马本斋的第二重转变——八路军强大的生命力与战斗力让马本斋意识到毛泽东《论持久战》的伟大,他因此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思想上武装自己。
郭政委的实践动员引发了马本斋的第三重转变——在实践中理解“兵民是胜利之本”。“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是马本斋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的一次考验。在初期,马本斋机械地让农民在“打日本”和“减租减息”中二选一,致使队伍涣散。郭政委对“减租减息”的有效实践,让马本斋真正认识到“兵民一体”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科学及时地解决阶级矛盾,回民支队才走得更远,并从一支地方武装成长为人民军队。
经历了这三重转变后,马本斋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除了回民支队和马本斋的故事主线外,影片还勾勒出马本斋母亲马老太太的光辉形象。马老太太的四次出场分别是劝马本斋戒急用忍、教导儿子走正道、办公事就要多考虑大伙儿,以及对日本侵略者要抱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通过寥寥几场戏,一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典型母亲形象就被塑造出来。马老太太的几次出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呼应了党对马本斋的教导和帮助,前者朴素感性,后者科学理性。
电影《回民支队》较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塑造了“回民支队”这个少数民族集体形象,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观根植于中国的革命实践。少数民族同胞经过革命的淬炼,激发了自身文化自觉性,与新中国一起翻开新的一页,是新中国历史的书写者之一。这是《回民支队》留下的宝贵的电影书写经验,在新时代,民族题材电影应该发扬这一宝贵传统,在讲好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故事中创造新的经典。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