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和中文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 晓 柴如瑾

屋门轻开,鱼贯走进四个长发披肩、眼眸明亮的外国女孩。12月7日,正值大雪节气,记者与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的四位匈牙利姑娘——19岁的胡灵月、宋智孝、王米丽和18岁的苏悦林见面,聊起了她们学中文的故事。

四个女孩与中文结缘,是因为她们的母校——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匈中双语学校。这是中东欧地区唯一一所使用中文和所在国语言教学的公立全日制学校,越来越多爱中文的人才从这里走向世界。

十多年前,刚上小学的胡灵月走进匈中双语学校,一下子就对“看起来很漂亮”的方块字着了迷。她笑吟吟地告诉记者:“我的父母对中文很感兴趣,我也喜欢中国文化,比如茶艺、功夫,我这个学期就选修了太极拳。”

在匈中双语学校上学的日子里,四个女孩怀揣好奇与欢喜,从拼音、字词等基础起步,摸索着中文学习的门道。一摞摞笔记本上的勾勾画画,记录了她们每日的思考与收获。

问及学中文的难点,苏悦林坦言:“汉字有点难写,比如警察的‘警’字。要想写好,最‘笨’也最管用的方法就是一直写、一直练。”

“汉字的偏旁、部首很有逻辑性,掌握了规律更容易记住字形。”胡灵月举例说,“‘地’字的左边是个‘土’,说明跟‘地方’有关系,这样想就容易记住了。”

“遇到不懂的成语,我就上网查,试着去理解整句话的意思。”胡灵月把一些成语熟记心头:车水马龙、高楼林立……

“甲骨文中的‘友’很有趣,它有两只手,一只是我的,另一只是朋友的。”这是宋智孝的方法——合理想象。

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位老师——匈中双语学校教师王悦。“她是首都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我们都很喜欢她。”王米丽还记得,中学时的一次春节联欢会,自己第一次演唱中文歌曲《明天会更好》。在王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的吐字、发音都有了很大进步。“如果不是王老师的鼓励,我的中文水平也不会提升这么快,更没有机会来中国上大学。”王米丽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女孩都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如愿成为首都师范大学学生。胡灵月与宋智孝还两度获得“中国大使奖学金”。兔年春节前夕,胡灵月、宋智孝代表匈中双语学校全校学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按照中国风俗拜年,讲述在校学习中文12年的感受,表达到中国上大学、为匈中友好作贡献的愿望。回忆起收到习近平主席回信时的心情,胡灵月和宋智孝说:“我们开心地跳了起来,这是对我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极大鼓励。”

今年暑期,四个女孩参加了匈中双语学校“汉语桥”夏令营,到中国北京、洛阳等地“走一走、看一看”。“第一次坐上了高铁,特别快,又特别舒适。”来到北京生活和学习,她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网购、外卖、地铁都很便捷。”

“这个学期,我们有六门课,阅读、写作、语法、口语等,收获很大。”胡灵月告诉记者。

从北京到布达佩斯,遥遥7000多公里,但便捷的网络如同一条纽带缩短了她们与家人的时空距离。一张图片、一段语音、一次视频,寄托着浓浓的思念。耳濡目染间,亲朋好友也被这份“中文情”感染,简短的中文互动让彼此之间更添默契——“我妈妈会说‘谢谢、再见’”“我爸爸会说‘没事儿’”“我妹妹中文很流畅,基本对话没问题”……

快乐的交流中,四个女孩眼眸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梦想的希冀,是对中匈两国友谊代代传承的信心。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2日07版)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