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著名语文期刊《咬文嚼字》公布了2016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其中提到一个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三声。其实,“载”是个多音字,读四声时,意思是装乘、携带;读三声时,意思是记载、刊登。所以,“载人飞行”中的“载”应读四声。
为了规范汉字读音,各类新闻媒体都开始利用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易错字的规范读音。但一些网友认为,即使读错某些字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沟通,所以不必苛求字音规范。那么,对汉字的正确读音,我们究竟要不要较真呢?
语文课堂严要求
从小学到高中,国内学生深受语文教育影响,对规范字音的印象十分深刻。刚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田卓然,仍记得中学时语文老师对规范字音的强调。“不论是小学测验,还是高考,字音考查总是语文试卷上的第一道题目。为了让我们牢记规范的字音,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经常会在黑板上写上密密麻麻的字词,让我们来读,她总能发现我们的很多错误并及时纠正。”田卓然说,“当时老师强调的词,比如‘潜伏’‘绮丽’‘懵懂’等,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正确读音。身边如果有人说错了,我都会帮他们纠正。”
高中毕业后,田卓然选择学习对外汉语专业。入学后她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学时的字音训练帮她轻松地达到了二级甲等水平。和田卓然一样,很多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都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并把标准的字音教给外国留学生。
来自韩国的李在铉正在上海学习汉语,他发现,专业的汉语教师和身边学习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同学都很注意发音。“我看到有些中国同学经常一起讨论某些字应该怎么读。我的老师还常常在微信上转发一些易读错字的正确读音。所以,我觉得应该像他们那样重视汉字的读音。”
生活当中易忽视
张莉退休前是天津市一所区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至今仍与许多学生保持着联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她发现,有些人离开校园以后,便开始忽视汉字的正确读音了。
“有一个学生高中毕业5年了,但仍和我时常联系。有一次,我们聊天说到‘心宽体胖’这个词,他把‘pán’读成了‘pàng’。记得教他语文课的时候,我曾反复强调过最后一个字应该念‘pán’。我提醒他正确的读音以后,他有点惭愧,说刚刚看的电视剧《武林外传》里就把这个词说错了。”张莉翻看着汉语字典说,“学生们毕业以后,本来就容易遗忘以前的知识,如果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里常出现错误读音,就会产生很不好的影响。而且现代人都习惯打字,很难保持查字典的习惯。但有时候输入错误的拼音也能打出正确的字来,难怪学生毕业以后会忘记规范的读音。”
对标准读音的忽视还会影响到正在学习汉语的学生。李在铉说:“在上海地铁的人民广场站,车站广播里会播放一则面包房的广告,其中会提到‘烘焙’这个词,广播里把后一个字念做‘bèi’。但和我一起坐地铁的中国同学说应该念‘péi’。我很纳闷儿,回学校以后赶忙去查字典,才知道地铁站广播的是正确的。我还纠正了中国同学的错误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熊燕老师指出,造成易读错字词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她说:“第一是受声符干扰,就是俗称的‘认字认半边’。比如‘将吮吸’的‘吮’误读成‘yǔn’。第二是多音字混淆。比如‘参与’的‘与’应读为‘yù’,有人却误读成另一音‘yǔ’。第三是新增读音。比如‘血’有白读‘xiě’和文读‘xuè’,但很多场合文白莫辨,现在很多人读为‘xuě’。”
规范汉语需较真
过去曾有过将规范读音改成大家都念错的读音现象,如“呆板”的“呆”原来的正确读法应为“ǎi”,后来因为读成“dāi”的人太多,后一种读音就被改成了规范读音。针对一些类似的例子,熊燕解释说:“普通话语音规范工作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制定规范,二是推广规范。要想有效推广,就要不时地对规范进行检查分析并适时修订。像呆板、荨麻疹等‘习非成是’的例子是为了有效地统一规范读音而做出的修改。而强调规范的意义就是为了在错误读法没有被普遍接受之前规范推广正确读音,防患于未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老师指出,语言规范调整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错误,但这反映出了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对母语的忽视。作为汉语教师,他认为要规范汉语普通话,就需要对正确的读音较真。他说:“汉字的音和义是相互联系的,很多汉字字音背后有着相关的历史文化含义,这些含义决定了汉字读音的真实面貌。规范汉字读音,我们可以让更多国人通过正确字音了解其背后相关的文化意义,进一步深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保证我们在文化接收和传承上的纯正性,而不是让这些文化消失在随意的误读当中。我觉得,规范地读出每一个汉字,虽然是小事,但却是维护中华文化纯正性的具体行动,值得且需要全体国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对待。”马思琦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