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意与风格:
仍然是当代草书创作中值得重视的话题
方爱龙
衡之书史,“精熟”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举凡书史人物,“四贤”之后,以“草圣”名家者,盛唐“颠张狂素”,中晚唐高闲、亚栖辈僧人,赵宋黄山谷,明清祝枝山、王觉斯,至现当代数家。其间,多少人物虽是笔走龙蛇,却依然淹没无闻。其更难者,书意故也,也即孙过庭所说的“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和“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古贤以“工夫”与“天然”比为书艺的两翼,如果说“精熟”是工夫,那么“才情”就是天然。工夫的精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来加以淬炼的,但是,天然的才情则是一种源于本心的涵养。
后世倾向于草书在法度的基础上更注重“书意”的表达,或者说把“书意”看作是超越工夫、技法之外的心绪活动的表现,也就是石涛说的“神遇迹化”。书“意”之于草书,可能是超越书“法”、书“势”的存在。“法”可传,“势”可造,“意”最难得。
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历代书家,无不在苦苦探寻自身的风格。凡有书史地位者,无不以风格立世。观当代草书作品,总觉得能够确立稳定而成熟的风格者,寥寥可数。这或许是当代书法艺术包括草书艺术的发展,展现于公众面前不甚令人激动的原因。可以反思的是,展览之中的参与者,是否开启了各自的风格探研之旅,并为之进行着“沉潜”的努力?
返朴归真 居安思危
——关于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的思考
张金梁
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从入展作品看,表现出了如下特点:一是认真准备,精心创作;二是小字多,大字少;三是色纸拼接现象仍然比较普遍;四是草体的种类颇多,有章草、今草、大草等,而每一种又有诸多流派风格;五是所书作品的内容都经过精心选择,高雅可读。
草书最能代表书法艺术精神,也是最能代表人的气质修养的书法载体。所以草书与人的修养水平及精神面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好的草书是作者内在涵养及外在技法能力浑然无迹的完美结合,这也是草书很难写好的原因所在。学习书法,古贤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之论。若取法不慎,起点低下,一定会阻碍学习者进步及发展前景。当代草书的学习,在取法上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取法浅近单一。以实用、迅速、有效为主要切入点,选择一家便于制作空间的书家进行临习,以便摹仿制作。还有的不顾及草书的源头,摒弃古贤,直接选择当代获奖作品进行临摹,取法乎下,得之下之又下矣。
书写是中国汉字的灵魂,而草书最重视书写。书写性表现在对字体的熟练程度,对用笔的驾驭能力。挥毫时作者情绪的发挥与笔墨交融的程度,决定着作品的气息和自然状态。而部分展览作品,因制作及创作心理,大都淡化甚至失去了书写性,有笔无势,有态无意。
由草书属性论及全国第五届草书展
刘宗超
草书艺术的繁荣是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国草书展自 2006 年至今已经举办了五届,基本上代表了全国草书创作的大致面貌。
草书在诸种书体中最具抒情性。由人到书,由书观人,真正的大草书家是纯粹、天真、任性和孤傲的,是狂人书狂草,心手相师,人与书的真正统一。
对草书的意象性、迅捷感、至情性给予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是解决当代草书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方法。
草书的至情性抒发的是自我真性情,而不应该是被模仿的古人的性情,实际上也不能重复古人的性情。我们在模仿颜真卿《祭侄文稿》时,临摹皴擦涂抹的方式只是适用于学习中的技法训练,而不能成为自己创作时的套路。
当代草书家应该重启“意象”思维。我们现在看到的书论基本上都是现代形式分析,至于产生根源一般不怎么关注,而这正是当代书法家所应思考的。草书经典只是一个跳板和媒介,是艺术学习的“流”,大自然和人本身之“道”才是书法学习创造之“源”。艺术家只有回到自然,在自然、社会、人生中得“道”,才会获得艺术创造的本源,从而通过“天人合一”的体验,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
草书书家应该涵养心性,培养“士气”。“书气”是由“人”所造就的,书法的优劣要追究到书法家这一“人”本身。狂草虽狂,但是这个“狂”应该是文质相合的“士气”。狂草书家应该是开张深邃的文化人。
从“写形”到“写意”:
谈草书书风与当代创作
朱天曙
草书创作要表现丰富的笔法,处理复杂多变的结构和章法,这需要长期的艺术实践和人文素养积累。书法中具有的这种丰富内涵的人文品格,在当代草书创作中不能忽视。
现在有些参展者常常依照设计好的草书稿反复书写一件作品,甚至为了一件作品写上百遍,直到“创作”出满意的作品。这样的创作,以设计“写形”为创作手段而舍去“写意”中的即兴,以造作取巧而废除传统功力,以方便快捷的集中书写应展替代靠长期学习积累而获得的书法艺术特有的人文品质,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草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锤炼过程。创作者在熟练掌握草书笔法和书写技巧后,渐而进入“达其情性”的艺术境界。历代草书名作多是无底稿的即兴之作,一气呵成,一任自然,无意于佳乃佳,不可复制。这样的作品不仅有凝神静思的预想,也有即兴书写中获得的写意之美。我们在书法创作活动中,需要练就“预想”后落笔即书的能力,驾驭自如,而能随机应变,把“写意”放在创作的第一位,而不仅仅是一个“写形”的问题。
中国古人常将“逸品”视为书法的最高境界,草书艺术也是如此。“逸品”强调天真烂漫,所谓“无藉因循”,超逸优越,无意取态。今天许多人都强调视觉冲击力,我们能否深入古典传统,在“书”之外求得“文”和“人”的融合,在艺术创作中增加人文涵养,多一点逸致和雅趣呢?
草书的程式化与个性化突破
曹建
趋于雷同的时代审美将草书创作的艺术性功利化,进而使本应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草书创作带有强烈模仿性的程式化趋同。
程式化是艺术风格形成并固化的一个过程。在风格尚未形成阶段强化某些技法使其固化下来并具备一定的程式,是艺术风格显化的手段之一。不过,程式化艺术手法一旦形成,其两面性就立即呈现:正面而言,程式化催生艺术家的成熟,促成艺术风格的强化;反面来说,程式化又作茧自缚,对于艺术风格的个性化具有排他性。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十五年左右高清印刷品的普及与书法从业人员的结构调整,草书技法的程式化逐渐形成。其具体特征有二:一是以展览入选获奖为阶段性目标的草书家以展览效果的强调、与获奖作品的趋同为特色;二是已获奖入展作者的集训与经验传授等所形成的“闭环式”书家群体逐步形成。
就书家个人而言,要写出有别于一般的个性化的书风。首先,需要特别注重书家心性的磨砺与修炼。其次,重视草书书写意象的营造。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当代草书创作中的化实为虚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充分发挥想象,如何在点画的表现、字法的营造、章法的构成等方面突出书法家的个人情感与理解,如何在技法之外营造草书的流动之象,或许是当今草书创作解决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草书的写意精神中凸显其当代价值
——关于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的思考
崔树强
草书在所有的书体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抒情性。始于实用,终于艺术,从而完成了从语言符号到心迹的华丽转变。
草书的这种“无用之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凸显出中国书法的写意精神。
草书的自由精神,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平淡天真”的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然而,现代社会“有用性”的价值观念早已渗透到书法教育实践之中。“无用”的艺术,却以“用”为衡量标准。以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颗“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导致过多的以艺术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创作有时沦为技巧卖弄和精巧制作,这样就逐渐偏离了艺术根植人心的传统。
要想在书法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精神,就需要从单一的物质和技术的“有用性”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去触摸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永恒性的智慧资源,从而淡化那种纯功利的、“有用”的生存状态,追求一种艺术的、自由的、“无用”的价值观念。
从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到很多作者对于技巧的精熟把控,但过分熟,就意味着精巧过度,就太注意雕琢和制作;另一方面,取法对象的趋同,带来了技法表现语言的单一和大同小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草书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来源 | 中国书法家协会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