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清明回家上坟。村中有长辈93高龄驾鹤西游,孝子贤孙有50人之多,场面恢弘又催人泪下。今村中壮劳力多出门打工,村中本就人少,适逢今年百业不景气,村中乡党较多,场面也较以往排场。恐随经济发展,场面不在,今以笔先记录,权当非物质文化整理。
关中是炎黄始祖的发祥地,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西安地区是古代“周礼”的发源地。沣西又是丰京故里,更得周礼之精髓。《仪礼》一书中对丧葬礼仪有繁杂详细的记述,长期以来,西安地面有厚葬习俗。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这里曾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历代帝王的坟陵遍布关中区域,帝王的厚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间的丧葬观念。比如农村流行童男童女石膏像陪葬的做法,就有当年帝王实行殉葬的影子,和兵马俑其实是一个道理。;丧俗是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俗,所以人们常常把丧葬视为对先人尽孝的最后机会。对富有者来讲,厚葬很正常,而对于贫寒者来讲,厚葬则是另外一种人生补偿。其中一些内容在西安民间特别是农村丧葬中有所传承。今天就来谈谈西安地区农村传统丧葬习俗,由于十里同乡不同俗,所以各地风俗略有差异,总体来说变化不是很大。
农村对老人的丧葬特别重视,旧时称给儿子娶媳妇、盖房和葬埋老人是人生三件大事,也是花费钱物最多的事项。西安丧俗中,人死不能言死,要说“殁了”、“走了”、“倒头”、“晏驾”、“奄息”等,否则就是对逝者不敬。倒头老人临终前要移停于枋盖支的床上,有的地方用木板或门扇支床,不知何故,今多用冰棺。还要洗头、洗脚、擦身、穿老衣,男的还要剃头,死于炕上据说不吉利。
老人咽气后,先将一只碗掷地摔破,亲人放声痛哭,随即让老人口内噙一枚钱币,脸上盖一张纸,俗称苫脸纸。一是怕人看见逝者脸上的痛苦,二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有呼吸,从纸上就显现。灵堂的供桌上要点长明灯,灯要亮到出殡为止。西安人死之后最少放3天,也是考虑到假死的情况。一般在到头之前就要换上老衣,老衣一般为旧款式衣裳是因为逝者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怕老祖宗不识别新式服装,而不让逝者认祖归宗,所以用西服作老衣的几乎没有。倒头后脚上穿上新鞋袜,双脚用红绳绊缚,不知这个讲究是啥意思?先捞一碗半生小米饭,压实堆尖,一根筷子折成三截,一头各插一个小面蛋儿,分别插在饭上,饭上同时放七个水晶饼大小的面制打狗饼,据说是黄泉路上预防狗咬打狗用的。
报丧“急如星火”,不分早晚晴雨。一个丧讯按方向由数人分别面报,不能捎报。报丧的顺序若死者是男,首先给户族及舅家报丧;若死者是女,则首先要给娘家报丧,接着是姑家和姨家。由长子、长孙前往,一手提盒子,一手拄丧棒,置丧棒于门外。其他亲戚由族中长辈带孝布报知亲朋好友。主家要给亲友散发一绺白布,叫“散孝”;男人头顶勒一个白布圈,叫“孝帽”;人们穿的白色长衫,叫“孝衫”;孝子们手里拄着缠白纸的柳棍,叫“孝棍”又名丧棒,多为柳木,以纸钱包裹;意为哀甚不食,行走无力,须用杖扶持;灵前燃纸的瓦盆,叫“孝盆”等。重孝者白天黑夜孝服不离身。直系或旁系的晚辈,叫“孝子”;腰间系粗麻,意为悲哀消瘦、裤带松弛,所以以粗麻系之。同时要告知村人,请求帮助料理丧事,而村人没有谁会拒绝帮忙的,丧家的门外一般会用白布或白纸写“讣告”并有“恕报不周”等自责的话,以告知主家有丧事,谢绝一切工作生意等无关来往。
村中执事派人挖墓穴,一般须挖三天,名曰给老人盖房,挖墓人饭在地里吃,剩多剩少,不准再带回家。
老丧一般守灵三日,孝子们要整夜守灵,焚香燃蜡。女儿吊丧,进村即哭。亲友前来吊孝、烧纸,至灵桌前哭,众孝子要一同陪哭。乡党一般不哭。每天一早一晚孝子都得痛哭一场,叫“举哀”或“哭丧”;至亲或远路亲朋吊丧,要等丧事办完才走。
西安丧葬中体现便是长幼有序。再无能的老大,也有专门的“待遇”,老小社会地位再高,也不能超越礼数。在丧事中,老大是主事的,也叫“主祭孝子”。无论是迎饭、施礼、祭拜等,都是老大在先,其余依序;出殡前扫墓,必须是老大媳妇去;十字路口祭奠,是老大摔孝盆。
起灵下葬前一天下午,垫高灵柩。傍晚,长子或长孙率男孝子去坟地请灵,有些地方称接灵,要打灯笼,从祖坟迎接各位先祖,孝子贤孙到祖坟烧纸叩头。至村口,男女孝子齐哭,迎祖先回灵前。
祭礼以女婿、外甥礼最重,又称摆祭。祭礼最简者为果子祭,重者为三牲祭,现在多为果子祭。另外还有用面捏的八仙、二十四孝,纸扎的戏楼和“献饭”,外带香蜡纸表。外甥、女婿前来摆祭,孝子贤孙需要出村相迎,乐人吹打在前,执事杠抬亭子紧随,后面是男孝子。在村外将祭礼放亭子上,再吹打抬回。祭礼摆放,舅家在前,其他亲戚随后。摆一次礼,奏一遍乐,点一炷香,叩一回头,给乐人封一次钱。乐人原先乐器多为唢呐,不知何故,乡人称之为“吹鬼子”,今多为洋号。晚上进行奠酒仪式。孝子贤孙灵桌前就位,将摆祭物品行三百九叩大礼一一奠酒,孝子多时,奠酒整晚上也是常事。
西安埋人不叫埋,叫“安顿”,有尊奉之意。死者刚去世时整容穿衣等为“小殓”,一般三日内入棺为“大殓”,男性逝者入殓时,必须有舅家人到场,以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理,女性入殓时,必须有娘家人到场。入殓时女儿送纸制神龛、金童玉女、金斗银锞、摇钱树。族亲长孝,乡邻短孝,皆缠头上。老丧入殓不过午时,舅家不到不准入殓殓。
寿枋一般枋板厚五寸,全棺用料有十二页板或十页板。棺多为拱帮、拱盖、外黑内红,外面写字,大头“福”,小头“寿”,帮画松鹤。本地讲究,寿坊样式要以一代落户先祖寿坊为样,若先祖素棺,后人即使大富大贵也不得描棺,以不忘先祖教导传承之恩德。枋底铺灰土、红布褥子和柏树枝叶,据说柏树枝叶,味重有预防蛇鼠穿山甲之效果。枋内四周空隙处用草灰或纸包镶实。七个面捏的“打狗饼”左三右四放入死者袖筒内。然后揭去死者蒙面纸,孝子用酒擦其脸,取出口内钱,置诸胸膛,最后盖棺。整个入殓过程,孝子不得流泪,大忌泪水滴在死者身上。枋盖后,亲人方可放声哭。
埋人称作“出殡”,下葬一般是先开吊唁会,读铭文,以表老人生活艰辛之情、养育子女之恩,和睦相邻之德。鸣炮焚香燃烛,舅家为孝子披红,以彰显子女孝道,弘扬尊老敬老之风。礼成之后,准备起灵,扫墓先行,长子媳披麻带孝,先行。族中长者提五谷斗、执火把、端孝子盆随后,边走边撒与死者年龄等数的黄白圆纸钱。长孙打引魂幡、引魂幡幡顶为三角纸片,一面写“唵吽哑”,一面写“佛”。下缀四五尺白纸飘带,上写“敕令太乙宝幡之下,接引×讳××灵魂早超三界”。顶端系绳,竹竿打之。长子抱神龛,龙头棺罩起灵,乡党八抬而起,出殡的棺材或人抬或车拉,男孝子依次紧跟,灵柩后女孝子随行前往,哭声震天,不绝于耳。乐人在前一路吹奏哀乐。灵柩出门时要由继承家业的主祭孝子摔掉灵前烧纸的瓦盆,俗称“摔老盆”。棺材出村的途中,路旁的人家会在门前烧麦草火,意为防止亡魂入宅引发灾祸。遇到十字路口人们会停棺举行“路祭”,再次烧纸上香叩拜、奏乐。至墓地,长者摇火把绕穴三周,一孝子下穴用笤帚清扫四角,后将五谷倒于穴内。所扫土块用襟包好徒步带回,放于面瓮之下,火把带回塞于锅灶之内,这个也不知是啥讲究,应该是保佑子孙衣食无忧吧。
掩埋灵柩下于“墓穴”内。男长孝下穴以纸拂拭之,置放金童玉女、金锞银锞于左右。封堂后子女方可哭泣。添土掩埋不许用锨把拍打。填土埋穴时众人会一齐动手挥锨铲土,有些村落有全村每家出一人一锨帮忙添土的风习传统。埋葬完毕后孝子会先行一步,跪在路边向上墓人致谢,称为“路谢”。有些地方中午还要再上坟添土烧纸。从墓地回村后丧家会以酒席招待亲友乡邻,称为“谢孝”或“谢客”。墓成后引魂幡插于其上,立碑子于脚下三五尺处,孝子奠酒、焚纸后,回家吃谢灵饭。送埋以后在回家路上,孝子不能回头,意思是亡灵会跟着回来
葬后次日,孝子要到坟地培土,修整坟墓,此谓“全山”。当天晚上,孝子还要到坟上烧纸为亡人“打怕怕”,其意为亡魂刚入土,要亡者不要害怕,入土为安,一般多是3个晚上。此后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做“烧七”,有从头七、二七、到六七、末七共计49天的上坟烧纸哀悼活动。亡者百日是重要的祭日,一周年也要上坟祭,第三年为大祭。一般多在三周年时立碑,届时会像办丧葬仪式一样诚请亲友宾朋参加祭礼,亲友宾朋也会送各种吊丧礼品。三年祭礼后丧家便会脱掉白色丧服,称作“除服”。三周年的祭礼完成后,丧事才算正式结束。周年祭都要写对联,头周年用白纸、二周年用蓝纸,三周年用红纸,至此丧葬方休。
丰镐遗子/书文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