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鼓乐、演戏助兴,“丧事”为何变“喜事”?

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丧仪,与儒家注重伦理等级的丧葬礼仪相比,具有人鬼相杂的特征。它一方面充满着人情味,另一方面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相信读者们有所体会,上期的文章中小编更多介绍的是明清时期民间丧仪中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在本期文章当中,小编将会介绍民间丧仪中更多体现“人情味”的一面,不过可能会令读者们吃惊的是,这种“人情味”的体现不仅仅有“哭”,还有“笑”,一起来看看吧:

15七星板

七星板为垫尸之板,上面凿有七个小孔,作北斗七星状,放在棺材之内。此俗魏晋时便有,读者们若想追根溯源,可以从《颜氏家训终制》中见到此物。追究七星板的含义,大约是想学习诸葛亮,用七星灯求寿。在七星板上铺上黄绫子绣花的棉褥子,俗叫铺金,褥子上绣海上江牙、八仙过海等图案,意为超度死者成仙。这是生者对逝去亲人的美好祝愿,乍一看又是求寿又是成仙似乎有些矛盾,但这些内容正体现了朴实的劳动人民最简单的想法——七星板代表着不愿亲人离去,但又无可奈何,于是只好祝福亲人能够成仙得道,远离传说中地府的大恐怖。

死指的是_死指什么_殁是指哪种人死

七星板

16题主

又称“点主”,指的是最后完成“灵牌”的书写仪式。点主以后,死者才能加入列祖列宗的队伍中去,成为某日后人口中提及的“先人”。《杭俗遗风》载:“殁日之第三日,请善书者题书神主,魂魄二幡。‘主’字只写‘王’字,为后日另行点主。”点王之人一般为当地最有学问且有功名的读书人。届时,由点主者在预先写好的灵牌上,用毛笔蘸上死者长子或重孙手上的鲜血,在“王”字头上点一个点,使“王”字成为“主”字。这一点,表示子孙代代血亲相传。

17吊丧

死指的是_死指什么_殁是指哪种人死

神主牌

吊丧在民间颇具特色。嘉靖《广平府志》曰:“初丧吊者或具香纸,亲者凡遇一七、二七等项日期,先具牲品以奠,将发引,则具猪羊果品之祭,多造大蜜花,有座用桌数张者。”祭品及奠仪厚薄,则随人而定。杭俗还约定,女婿、女儿及孙婿、干儿女等,须送树灯一架。这种树灯,是向寺院租借的,高约丈余,上有宝盖,下有座,朱红油漆,彩画装金,中立一柱,柱周围排列曲柄灯座共七层,每层点琉璃灯七盏,共计四十九盏灯。因其形状像树,故俗称“树灯”。送树灯的人越多,则象征死者家里人丁兴旺。

丧家对吊丧的客人要尽情招待。清诗人顾夔璋《宴白齐》诗曰:“帷中不暇泣,柩前酒未沥,惟此延客欢,不敢稍吝惜。白马素车赙漫来,蒿里薤露唱何哀,只因难供白客宴,多少停輴不得埋。”(“輴”因同“吮”,意指载棺木的车)此外,丧家往往还要奏鼓乐、演戏曲助兴。顾夔璋《演灵剧》曰:“宾朋杂沓男女哗,笑声翻把哭声遮。不情丝竹搅魂魄,灵鼗路鼓手空挝。此时棺中幸膜目,任尔游戏贻亲辱。”

死指什么_死指的是_殁是指哪种人死

卧龙吊丧图

顾夔璋诗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了对丧家招待行为的不满,认为这种“奏鼓乐”的行为是对逝去亲人的大不敬,是一种侮辱行为。吊丧之时,不哀反乐,一方面这与儒家所提倡的心哀或者形哀是截然相反的。小编曾经提到过隋唐时期及以前有大量的孝子因为居丧而形销骨立,差点就跟着一起撒手人寰了。而现在,家中有人去世竟然还要大宴宾客、奏乐助兴,有悖儒家理念;另一方面,这种以乐代哀的行为又与魏晋时期人们放浪形骸是不同的心境。魏晋时期战乱仍频、朝不保夕,人们达观的态度来自于人生苦短,要尽情度过每一天。而明清时期人们认为死是每一个生命共同的归宿,因此能够活到一定年头才离世是值得庆贺的,这就是“喜丧”。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人们不再一味畏惧死亡,对于死亡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发展。

18伴灵

又称“伴宿”、“伴夜”、“暖灵”、“暖扮”、“吵灵”、“暖伴”等。按俗,葬前一日晚上,亲友会饮于灵前,侑以鼓乐,谓之“伴灵”。《听雨从谈》:“京师有丧之家,殡期前一夕举家不寐,谓之伴宿,俗称坐夜。”康熙《扬州府志》:“朝祖之夕,亲友为宴,伎乐杂陈,名日伴夜,弃礼忘哀,拂经殊甚。”

鼓乐伴灵同样是人们“喜丧”观念的产物,受到儒家士大夫的大力抨击。

殁是指哪种人死_死指什么_死指的是

《杭俗遗风》书影

19摔丧驾灵

在出殡之日,将要起动棺材时,先由主丧孝子在灵柩前摔碎瓦盆瓦一只,叫做“摔丧”,也称”摔盆”、“摔献”等。在古时,摔盆非常讲究,要一次摔破,而且越碎越好。因为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瓦盆一摔,犹如声号令,扛夫们迅速起灵,摔盆者扛起引魂幡或牵引灵车驾灵而走,这便叫“驾灵”。《金瓶梅》第六十五回载:“徐阴阳择定辰时起棺…那女婿陈敬济跪在柩前摔盆。六十四人上杠,有仵作一员官立于增架上,敲响板,指拨抬材人上肩,先是请了报恩寺朗僧官来起棺。”

另外按照民俗,若摔盆由别人摔,则摔盆之人与丧家的关系一举拉近,甚至确定了继承关系。如《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小丫鬟宝珠,在秦可卿死后,宝珠见秦氏没有生育后代,心甘情愿做了她的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听了之后十分高兴,马上通知全府上下,从此都要称呼宝珠为小姐。从丫鬟到小姐,地位可谓天差地别。

20哭丧

哭丧是中国民间丧葬礼仪的一大特色。它一方面表达失去亲人的悲伤之情;另一方面以哭声来向近邻的亲人报知丧事。这是丧仪中“人情味”最与儒家理念相契合的,在先秦丧礼中就已经出现了与“哭丧”程序有关的规定,而在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民间哭丧在内容上也产生了其特色。

从程序上来说,民间丧仪与儒家丧仪一样,每一仪式都有哭丧的场面,多的可达数次,而尤以出殡时的哭丧最受重视。按民间习俗,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的“唱哭”,否则即被视为不孝。此外,哭的音量大小也全关重要,如果哪家家中有人去世时没有响彻天地的哭声相伴,便会在方圆数十里被传为笑柄,其子孙后代也要被人们视为不孝,大逆不道,天理难容。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子贤孙们在此确实也颇费了一番心机,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便是历代孝子贤孙们惯用之于法。

从形式上来看,民间的丧歌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散哭”;二是“套头”;三为“经”。

散哭的特点是随心,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没有什么限制。内容主要是倾诉对死者的思念之情,自责对长辈的不孝,悲叹自己的苦难身世。对象一般以哭丈夫、哭娘、哭由自己带大的后辈为主。

死指的是_殁是指哪种人死_死指什么

《红楼梦》插图

套头则有内容的限制,主要有“报娘恩”、“十二个寻娘”、“十二月花名”、“十苦恼”“十二只药方”等。“报娘恩”和“十二个寻娘”专用于哭娘;“十二月花名”主要哭和死者关系不很密切的人,如哭舅妈等;“十苦恼”则各个对象都可用。哭的时候,无非是哭讲别人的好处,诉自己的苦处;“十二只药方”则是针对病死之人而哭。

经是结合丧葬仪式而唱的,这个种类就多了。

病人断气,由女儿或媳妇哭“断气经”;替死者穿衣鞋时,由女儿或媳妇唱“买衣经”、“着衣经”、“寿鞋经”。哭时眼泪不能掉在死者身上,认为阎罗王看见死者身上有泪痕,要拒之门外,使死者在阴间无处安身,受无边之苦。“着衣经”须在涨潮时哭唱,因为“涨”字有攒积家财的意思。死者家属选择这个时候哭,是希望他家的家业能像潮水一样不断地高涨。

如果死者为女性,女儿还须给母亲唱“梳头歌”。梳过头,给死者戴帽子时,女儿或媳妇又要哭“帽儿经”。“帽儿经”的意思大致是:做帽子用什么料,做得如何漂亮,戴到阴间如何光彩等。

入殓时,会唱的子女和亲眷都要唱“哭丧歌”,根据各自的身份和与死者的关系哭唱不同内容的歌,以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哭者大都以妇女为主。盖棺后,由女儿或媳妇哭唱“寿材经”、‘热材经”。

出殡这天一清早,长房媳妇又要哭“开大门”。所谓“开大门”,又叫“开地狱门”,或叫“开十八扇地狱门”。民间认为,人死了要打入阴间十八层地狱;不哭“开大门”,死者要陷地狱,在阴间受罪。出殡的时候女儿或媳妇哭唱“出材经”。

回来后,又要唱“床祀经”;接煞时,烧亭子要唱“亭子经”,让死者在阴间路上歇脚乘凉;烧箍囤时哭“箍囤经”,届时在箍囤里放上锡箔和纸钱,让死者在阴间吃不光用不完。设灵台时,再由媳妇或女儿唱“灵台经”。

《红楼梦》中多处描写有哭丧的情景。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宁国府前,乱烘烘人来人往,里面哭声摇山振岳”,第六十九回尤二姐死时,“平儿进来看了不禁大哭,贾琏进来,搂尸大哭不此,风姐也假意哭”。

死指的是_死指什么_殁是指哪种人死

出殡图

21出殡、杂陈百戏

天启《淮安府志》记载:“出殡日冥器份列,鼓吹道拥,执绋延款,演剧纵饮,抵葬而返。”据记载,出殡队伍中有“八洞仙”、“四毛女”、“烟火架”、“采莲船”、“高跷汉”、“走解”、“卖解”、“走马”、“竖肩桩”、“打斤头”“隔肚穿线”、“金鸡独立”、“仙人打过桥”、“灯里藏身”等各种伎艺表演。

很难想象,出殡日的热闹程度竟与庙会不相上下,这同样是民间认识中“喜丧”的体现。

22买路钱

死指什么_死指的是_殁是指哪种人死

买路钱

买路钱,顾名思义,就是跟随在出殡队伍的人向路边的纸钱。这种出殡时所用的冥钱,用黄纤纸剪成碗口大的铜钱式样,用筷子串起,沿途抛撒,意为用钱买路,以求顺利到达墓地。这种主要流行于汉族人民生活聚居的地区。

23燎火而入

等送葬队伍归来,先不着急进家门,要用盆盛满水,并把刀放在盆边,在门外面聚一堆干柴点燃。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参与送葬的人要用刀在水盆边上反复磨几次,然后从火堆上跳过,这样才能进家门。这样做肯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是能否从历史典籍中找到依据呢?明朝时沈榜在其著作《宛署杂记》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燎火而入,“不知何义也”。

24谢孝

又称“孝子谢”。指孝子在安葬父母后上门拜谢曾前来吊唁的亲友。在《金瓶梅》第六十七回中西门庆曾说:“丧事费劳了人家,亲朋罢了,士大官员,你不上门谢谢孝,礼也过不去。”

25暧墓

又称“圆墓”、“圆坟”、“复山”等。也就是在出殡后第三日回到墓前祭奠,清道光山东《章邱县志》卷六:“既葬,三日丧日,修基祭奠,家人哭绕(新坟)三匝,谓之圆坟。”

殁是指哪种人死_死指什么_死指的是

章丘县志

明清时期的民间丧仪中精华部分大致就是这些,因为时间较近,这些内容有的至今还在我国某些地区流行。用现代的眼光看,上述葬仪有些完全是封建迷信的产物、也有些仪式可能读者们根本不认同,不过了解这些仪式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读者们可以从这些仪式中体会到明清时期平民百姓特殊的生存状态,通过这些仪式或许我们能够大体想象出来。

感谢大家的阅读,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苏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资讯~也欢迎评论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哦!如果你有想进一步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小编会为你“定制”哦!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