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 6 月 14 日拍摄的黄鹤楼。 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武昌区起义门城楼。 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武昌区昙华林片区夜景。 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武昌区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 中共武昌区宣传部供图
▲武昌区徐家棚片区。 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廖君 熊琦 闫睿
前濒江汉众流之汇,后卧东湖听涛碧波。武昌,武汉三镇中独处于长江南岸的重镇,自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依蛇山筑夏口城启幕,历经唐宋元明清多朝扩建荟聚江流贤胜,凭借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名震天下,再到新时代从长江之畔走上世界舞台。
“以武为昌,因文而盛”,迎来1800年建城史之际,武昌地区生产总值即将突破190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穿越历史沧桑、品味平凡烟火,记者近日走进武昌,寻迹它的历史荣光和内生力量,感受奋楫向前的澎湃之势和跃动之姿。
走近起义门,总有一股英雄气在纵横
早高峰时节,从武昌沿二环线南段驱车驶向汉阳,往来司机都能注意到,和煦晨光中,一座红墙灰瓦的城门楼静静矗立。
如果停下匆忙脚步,询问生活在这里的老居民,他们也许会拍着胸脯、自豪地唱起顺口溜:“两千年来人吃人,武昌一仗开纪元,三座大山压不扁,转眼已经过百年。”
登楼近观,斗拱飞檐之下,30根朱红廊柱环抱——1911年,革命党人就是从这里打开城门,迎接南湖炮队入城,迅速攻占了附近的楚望台军械库,炮轰当时的总督府,一举拉开了辛亥革命序幕,打开了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
作为武昌9座老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起义门百年间历经两次重修,轻抚这里的一砖一石,似乎就能触碰古城厚重的历史。如今,高架桥上车来车往,周边市集人流穿行,但它总会引人驻足,好像在诉说千百年来这座城的故事。
武昌古城的发端要追溯到三国时期。民间文保人士、武汉文史专家刘谦定介绍:“当年孙权所筑的夏口城,只是一个军事城堡,规模不大。其后千余年时光里,这座城池历经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武昌城,城名四度变更。”
有诗云“上下武昌城,古今两鄂州”,讲的就是历史上两地称呼互换的趣事:如今的湖北省鄂州市,历史上最开始的名字叫武昌;而今天的武昌,从隋朝一直持续到元朝都以鄂州为旧名。元代在全国设十三行省,湖广行省治所在鄂州(今武昌)。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鄂州城才改称为武昌城。
武昌旧城有较大发展则始于明代。到了清代,便成为湖广总督、湖北巡抚、武昌府、江夏县等所在地,“官署林立,冠盖如云”是当时武昌城的真实写照。
信步武昌街头,循着寻常巷陌的门牌,就足以被铁血忠勇的历史震撼。
位于武昌小东门的忠孝门、位于司门口的原岳家军帅府、黄鹤楼岳飞广场……“岳飞抗金的故事大家耳濡目染,但他与武昌的渊源却鲜为人知。在他39年的短暂一生中,曾有7年时间屯兵湖北,武昌蛇山脚下的司门口,便是他的安家之处。这样说来,他也算是武昌古城的老街坊。”武汉科技大学国学中心主任孙君恒教授介绍,岳飞与母亲一同生活在武昌,并陪伴老母亲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从起义门前行2公里,一条与“张之洞路”平行的“彭刘杨路”自长江南岸横贯入城。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执行武昌起义任务时,先后被清军逮捕,他们受审时坚贞不屈,大义凛然,10月10日凌晨慷慨就义。为纪念革命党人的大无畏精神,这条街道由此得名。
“三位烈士的慷慨就义,显示了湖北革命党人的英勇气概和献身精神。”历史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曾评价道,彭、刘、杨三人牺牲的消息,非但没有使得起义中断,反倒激起革命党人百倍勇气,于武昌点燃了推翻封建王朝的历史烽火,开启了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百年征程。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昌更是一片传承红色基因、流淌红色血脉的热土。在武昌区中华路街道,一条长不足千米的特殊小巷,聚集着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中共五大会议旧址和毛泽东旧居等红色场馆。在粮道街武汉中学校园内,三位一大代表的雕像格外引人瞩目。100年前,13位共产党人聚集在一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革命的航船从此开启了新征程。而13位共产党人中,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就出自武汉中学。
“省城求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在农村革命中扮演了革命思想的播火者、基层党组织创建者的角色,武昌的革命火种燃遍了湖北大地。”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张继才说。
从读书到工作就没有离开过粮道街的吴靖雯,是棋盘街小学的音乐老师。她手机里一直保留着2020年农历二月二全家人头发的一张合影。
小吴说,2020年初武汉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市近千万人居家隔离。作为街道工作人员的父亲刚过完年便投入了抗疫一线。他总在外面巡查,还要去社区的隔离点,但他又说自己比起那些要去楼栋里一家一家跑的同事,还没那么危险。农历二月二这天,小吴还是给全家人“象征性”地理了发——从每个人头上各剪下一小撮头发,摆在一起拍了照,在照片上写下“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是好兆头”。
身在疫区,小吴更真切地体会到一线人员的不易和同胞的爱心。“我是老师,应该也可以做点什么。”她申请加入了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校友组织的“静待春天”义教团,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子女和其他有辅导需求的孩子无偿上课。
作为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正是有1万多名医务人员、1.3万余名共产党员、7860名志愿者、4460名援汉医务人员的众志成城、舍命相搏,才为抗击疫情撑起守护生命健康的坚强防线。
“英雄城市每到关键时刻,必有英雄作为和英雄事件。”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说,从洋务新政、辛亥首义,到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再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英雄之气贯穿于城市发展的脉络。
漫步昙华林,亦古亦今人间烟火最暖心
搭乘湖北首条无人驾驶的地铁——武汉地铁5号线,在昙华林武胜门站下车,前行500多米,一栋二层楼、红砖、大屋顶、小烟囱、模样古朴的建筑出现在眼前。100年前,这个实打实的时髦场所“翟雅各健身所”是中国最早的两层室内体育馆建筑,现在成为武汉设计之都的客厅——翟雅阁。
一路前行,漫步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街边、山上多处中西风格融合的历史建筑,让人仿佛走进了建筑博物馆:徐源泉故居,硬山挑檐和悬山屋顶相结合,当属典型的民国时期中式建筑;瑞典教区建筑,中式回廊配罗马立柱,最具北欧风格的红瓦大坡屋顶屋面……
荟聚了民俗、革命、教育、艺术、宗教等多元文化的昙华林,被誉为武汉近代历史之缩影。从2015年开始,武昌区启动昙华林3.7公顷范围的修建性规划建设。2019年,昙华林人文小镇正式亮相,百年老建筑重焕新生,成为武汉文化新地标。
中西合璧、砖混结合的夏斗寅公馆,摇身变为可容纳300余人观影品剧的露天剧院;百年名校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体育看台,改造成了近代教育博物馆;沿街还布设了机器猫、孙悟空、七彩泡泡等雕塑小品……看到原来破旧的建筑一栋栋展露新颜,一名多年未走进昙华林的“老武汉”感叹,昙华林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彩色墙绘被暖阳加上柔光滤镜、百年老宅屋角风铃摇曳,历经修缮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木,仍散发着多年前的气息。”武昌区古城保护中心副主任翟卫华介绍,近年来通过各种文创活动,昙华林每年吸引游客近千万人次,相关媒体报道关注量超2亿人次。
“1800年的悠久建城史,赋予了武昌独特的气质和韵味,代代武昌人都梦想武昌城既古老又年轻、既有书卷气又有烟火味、既能秀美瑰丽又能繁荣昌盛。”武昌区委主要负责人说,为追寻这个梦想,近年来武昌区按照《大黄鹤楼武昌古城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旨在实现“旧城复修、文脉复归、生态复原、生产复兴”的目标。
从三国时期修建的军事哨所,到盛唐雅宋“重檐翼馆,四闼霞敞”的江南名阁,再到今日英雄之城的人文地标。如今的游客再登黄鹤楼,不止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自然风光,近年推出的行浸式光影演艺,成了时下最新潮火热的打卡项目——每当夜幕降临,黄鹤楼化身光影表演的幕布,园内处处光影斑驳,展现出不同于白天的魅力。
“通过创新‘现代光影+真人演艺’的游园模式,让游客能沉浸地走进流传千年的文化传说,从全新的视角感受今日江城的壮美与瑰丽。”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江萌说。今年国庆期间,公园接待游客量29.64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近18%。即便是节日过后,景区热度依然不减,游客量较2019年增长88%。
黄鹤楼江山入画,昙华林曲径通幽,户部巷烟火繁盛,粮道街摩肩接踵,楚河汉街时尚绚丽……武昌绵延不绝的文气,流淌于文人墨客的千年吟诵,弥散于四衢八街的世代烟火,转载于万签插架的中外典籍,更内化成现代城市发展的澎湃力量。
2022年11月,与武汉现存最古老寺院宝通禅寺一街之隔,超过120亿元投资筑造的“武商梦时代”盛大开业。80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让这艘“商业航母”一经亮相,便创下全球纯商业体规模之最。
从空中俯瞰,“梦时代”宛若一把巨大“金色三角竖琴”静卧城市中心。但走进其中,扑面而来的是人声鼎沸、热闹纷呈。
同时可容纳3300余人的空中滑雪场,让南方也有了四季滑雪嬉戏的自由;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室内动力乐园,让游客可以感受到时空穿梭的梦幻与刺激;主打老物件、老字号的“楚风汉味”美食街区,能够一站式体验汉味小吃的独特魅力……打破商业边界的多元业态活力涌动,活色生香的美好生活轮番演绎。
“不断集聚的大型商业、文旅、商务服务设施,显著改善了武昌旧城交通及基础设施水平,极大地提升武汉城市消费及服务功能,加快了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步伐。”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说。
随着武昌加速城建攻坚、优化空间布局,城区面貌显著提升,古城的能级、形象、品质正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年8月,在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强榜中,武昌连续4年排名湖北省第一,“首位之区”优势更加彰显。
寻迹徐家棚,勇立潮头开新局
初冬晴日,在武汉长江二桥下“追火车”的人络绎不绝。
绿皮车厢被改造成怀旧风格的火车餐厅;火车检修车间成为艺术展区;铁轨、枕石与喷泉组合成灵动的节点景观;24米长的铁路桥T梁变身文化景观墙;信号灯、火车头等元素构建的特色景观遍布全园……随着第七届武汉设计双年展近日闭幕,作为主会场的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也正式对外开放。
这里始于1909年建成的武九铁路北环线武昌北站,全国南来北往的货物一度汇聚于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前,旅客要在武昌北下车,步行百米到徐家棚轮渡码头乘船,到达江对岸的大智路车站,才能搭乘京汉铁路继续北上。但随着城市发展,中心城区纵横南北、连接成网的铁路也逐渐沉寂。
“这里改建成工业遗址公园后,市民既可徜徉百里生态文化长廊欣赏滨江景观,又可以回味城市特色工业风貌。”武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不止是这里,随着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迭代,城市更新也在同步推进,越来越多曾经闲置、颓败的车间、厂址变身艺术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与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相距不足五百米,便是武汉数创大厦。曾是新中国近代早期的“工业丛林”和中国南北交通枢纽的徐家棚片区,如今“腾笼换鸟”,正成为武昌发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承载区。
“自2022年10月18日武汉数创大厦开园来,已吸引近80家数字科创类及配套创投企业入驻,多家企业实现业务量倍增。”武汉数创大厦运营方、武汉首义科技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园区负责人魏华说,从科技创新、人才服务、市场拓展到政策引导,武昌区为入驻企业量身打造服务方案,加速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
今年武昌古城建城1800年活动上,大放异彩的武昌区元宇宙虚拟形象代言人“武畅儿”,就出自这栋大厦里的武汉海心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领先的元宇宙数字基建公司,企业积极探索数字人在实体商业、政务服务、线下文旅场景中的应用,正加速成长。”公司负责人白美洁告诉记者。
瞄准建设中心城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武昌区锲而不舍。今年以来,武昌区新建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8万平方米,新增市级以上众创孵化载体5家,引进5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项目2个,推动2个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和提档升级。
纵观武昌历史,不论是孕育中国内地最早的新式学校、中国第一所公共图书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还是晚清名臣张之洞驻武昌督鄂期间,开工厂、办教育、兴商业、练新军,奠定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基石,武昌城的每一次大步跨越,都缘起于思想上引领风气之先,行动上勇于自我革新。
20世纪初,武昌滨江片区就是中国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武船、武锅、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布局于此。
地处中山路的中船重工719所,因“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深潜人生而家喻户晓;坐落于杨园街道的中铁第四勘察院,设计的高铁占到中国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一;在小东门发展壮大的中铁十一局,建设的铁路、机场、电站遍布大半个中国;坐落于长江二桥下的中铁重工,更是占有中国铺轨机、架桥机的大部分份额,堪称中国铁路的幕后英雄;从武昌走出去的武重、武车,仍是各自行业的“巨人”……工业塑造了武昌曾经的产业辉煌,也见证了武昌的家国担当。
顺着长江沿岸一路走来,原来武昌车辆厂的临江厂房,已经被高耸入云的楼宇所代替,这里是武昌全力打造的滨江商务区。不远处,阿里巴巴华中总部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武汉首座京东Mall已经对外营业,武昌万象城、龙湖天街……从长江二桥到徐家棚,武昌滨江约3公里长的路段共聚集了已开业和在建的7家大型现代服务业综合体。
内环主轴中北路上,曾被誉为“亚洲重型机床行业的明珠”的武汉重型机床厂,除了矗立的苏式老大门,已很难寻觅到更多痕迹。2011年,曾经的武重宿舍,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楚河汉街,成为武汉最具标志性的城市CBD。全国首个碳交易碳金融创新楼宇碳汇大厦,以保险、基金等金融商服为主的武汉保利广场……曾经的工业一条街,现在已是星光璀璨的华中金融城主轴,聚集了280余家金融机构,成为这座城市“流金淌银”的金融动脉。
“我们正以新旧动能转换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武昌区委主要负责人说,武昌正加快建立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金融产业“含金量”,工程设计产业“含绿量”,文化旅游产业、商业商务产业“含新量”,力争到2025年,武昌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200亿元,各类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突破100家。
城之变,不仅在于产业升级,还在于治理创新。
走进南湖街道华锦社区,互帮互助、共建共享的场景随处可见:社区居民“一锄一铲”整备出200多平方米的“睦邻花园”,成了社区新晋“网红打卡地”;小区党员带头的志愿服务队穿梭巡视,将社区路面上的垃圾杂物顺手清理……
作为一个有着24年历史的老旧社区,几年前华锦社区的面貌并非如此。“上班高峰道路水泄不通,周末节假日老人、小孩在社区没有活动的地方,居民群众抱怨震天响。”华锦社区党委书记周林说。
华锦社区的困局并非孤例。为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近年来,武昌区通过健全五级区域化党组织架构,细化治理单元,划分25845个“小邻里”,2.5万党员群众骨干任“邻里长”;搭建各类协商议事平台,让群众“金点子”变成“金钥匙”,率先推行“民呼我应”机制,促进资源在基层下沉、力量在基层整合、诉求在基层解决。
随着“共同缔造”理念和实践在武昌的不断深入,寸土寸金的长城汇写字楼将80个停车位共享给隔壁的姚家岭社区居民,缓解了周边老旧社区停车难问题;南湖街道宝安社区“共享书屋”里,7000多册图书均由居民自发捐赠;保利广场的红领驿站则是各家企业主动提供场地、捐赠设备、搬来沙发“众筹”而来……
“正是敲开了居民的门,让他们心有所系、情有所感,才能让居民、党员、社区干部,都拧成了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周林说,不仅群众矛盾化解于无形,社区面貌也日新月异。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一条线”到“一股绳”,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干、大家管,以“共同”的方式“缔造”美好家园。
“人到武昌顺,业进武昌兴。”一位网友的评价饱含着对这座古城的深情。1800年岁月漫漫,这座大江之畔的城池,承载了黄鹤楼中的朗朗诗声,聆听了辛亥首义的第一声枪响,更厚育着这方土地之上,一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望。
大江奔流,古城武昌换了新韵;跨越千年,青春武昌昂首前行。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