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团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当地文旅部门组建的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工作组在韶关坪石一带调研时,寻访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抗战时期的办学旧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表示,仲恺农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前身)旧址的发现将进一步填补抗战教育史研究空白。

八旬老人回忆办学历史

10日,调研团队根据县志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资料记载,走访了该校旧址乐城张溪村委会桂花村,并找到了村中88岁的知情老人杨亚安。

据老人回忆,他的家中曾住有抗战时期仲恺农学院的2名女教师,其中1名教师姓欧。调研人员看到,老人所住的旧砖房已经破败不堪,墙面上有石膏修补的痕迹。

“当年至少有200多名师生在这里办学。”杨亚安用手指向后山的一片近百亩的茂密树林,那里曾是校舍的所在地,仲恺农学院的师生们用杉皮、茅草、竹竿、木板等材料建起多间简易房屋,大部分是吊脚楼。

抗日战争期间,因学校曾遭到日军的霸占、改造与破坏,被迫辗转多地艰苦办学,遗失了廖仲恺先生血衣及仲恺系列蚕种等重要物品。调研人员寻访发现,因时间久远,现所有房子都已不见遗址,仅剩地基。

桂花村村干部郭炳华介绍,根据人居环境整治方案,下一步拟将仲恺农学院旧址所在的树林建成公园,乐昌市有关部门还将结合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项目,对旧址地进行再核实确认,加大对学校遗址遗迹及历史资料的挖掘,对有价值的建筑物进行挂牌保护。

众多港澳学子曾在此求学

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志记载,1940年9月,接校长何香凝指示,临时寄居澳门的师生以及在香港招收的几十名新生,迁至乐昌县西乡桂花村,在此坚持办学长达3年9个月。

当时,筹备复校的工作分香港、澳门和乐昌三地穿梭进行,仲恺农学院在香港招收的新生及流亡澳门的师生员工越过敌占区的封锁线,以分散或小分队的形式步行到惠阳葵涌、淡水、紫金、河源,抵忠信后好不容易才搭上烧木炭的“野鸡车”,经江西龙南、定南和广东南雄、韶关等地,最终抵达乐昌。

“不仅仲恺农学院,坪石地区的众多学校都与港澳有密切渊源。”曹劲说,1942年,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创办,宗旨便是吸收海外华侨子弟和港澳青年回国升学。在乐昌、连县办学4年多,这所学校共招收61个班,培养学生800多人。

此外,记者了解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内现藏有一份1941年中山大学学生手册,上面写有招收转学生的考试规定。文史专家推测,已故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翠芬正是通过这次考试转入中山大学理学院就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本立从香港辗转至坪石的培联、华英度过了中学时代,著名文献学家冼玉清也曾克服艰险从香港、澳门转至坪石任教。

曹劲透露,未来有关单位将在此前韶关坪石红色研学游的基础上,串联港澳相关的学校遗址和史迹点,推出独有的研学路线和项目,让更多粤港澳青年在走访中感知这段三地共同办学的教育史和抗战烽火岁月。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