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院内,有一座小巧精致的史家胡同博物馆。2013年10月19日,这里正式对外开放,让古老的胡同焕发光彩,以特有的空间贯穿古今,唤起老北京人的美好回忆——

巷的读音_菉葭巷读音_乌衣巷读音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3年4月19日下午,我参观完智化寺以后,从禄米仓胡同步行到史家胡同。下午3点35分,走进史家胡同,来到靠近中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这里的大门坐南朝北,坐落于普通民居之间,穿过门廊,走进院落,环境优雅,温馨舒适。

菉葭巷读音_乌衣巷读音_巷的读音

1.史家历史

在这座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两进院落内,设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通过不同的视角介绍史家胡同。以第一展厅为中心,其他展厅环绕四周,形成一条“9”字形的参观线路。

走进第一展厅,以“史家历史”为主题,讲述史家胡同悠久的历史。在展厅中间,摆放着一件巨大的史家胡同沙盘模型,长约8米,宽约2米。放眼望去,白墙灰瓦,700多米长的胡同之中,130多座院落鳞次栉比。

菉葭巷读音_乌衣巷读音_巷的读音

乌衣巷读音_巷的读音_菉葭巷读音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一种空间要素,胡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里。据说,胡同一词来源于蒙古语“水井”的发音,也可能来源于汉代“巷”的读音“虹”。辽金时期,胡同的称呼在北方民间广泛流传。

元代,这条胡同已经出现。明朝初期,元大都北墙南移,史家胡同所在区域属于黄华坊。如今,在胡同东口路北甬道内的西墙上,依然可以看到明代弘治年间广顺窑烧造的青砖。目前,有关胡同得名的原因无法考证,普遍认为明代有“史家大户”居住于这条胡同。

巷的读音_菉葭巷读音_乌衣巷读音

菉葭巷读音_巷的读音_乌衣巷读音

2.人艺摇篮

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史家胡同56号院(今20号院)被辟为剧院演员的集体宿舍。同年,老舍创作话剧《龙须沟》,剧组导演和全体成员都居住于此。

菉葭巷读音_乌衣巷读音_巷的读音

3.近代教育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当时,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赴美留学生,并且进行过三次清华学堂的甄别考试。

乌衣巷读音_菉葭巷读音_巷的读音

4.兰芷偕芳

这里主要讲述这座大院主人凌叔华与先生陈西滢的故事。凌叔华是民国文坛才女,被徐志摩称为“中国的曼殊斐儿”。当时,泰戈尔、胡适、丁西林、林徽因、周作人、齐白石等人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

菉葭巷读音_巷的读音_乌衣巷读音

5.胡同名人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名人在史家胡同居住过,包括军政界的傅作义、周体仁、范汉杰;外交界的彭明治、王炳南;学术界的章士钊、石志仁;医学界的刘士豪、乐松生;文艺界的邹雅、罗工柳、滑田友、杨朔等。

乌衣巷读音_巷的读音_菉葭巷读音

6.胡同记忆

一张张颜色发黄的老照片,一件件触摸许久的老物品,唤起大家记忆深处的浪花,见证着那些逐渐远去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都有值得珍藏的东西,虽然别人看来毫不起眼,但是对某人却意义非凡。

乌衣巷读音_巷的读音_菉葭巷读音

7.怀旧生活

这里复原展示了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老百姓房屋的陈设物品。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生活不富裕,百废待兴,物资有限;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改善居住环境,家居陈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乌衣巷读音_巷的读音_菉葭巷读音

8.临时展览

在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宣传老北京的历史和胡同文化。当时,这里正在举行以“寻迹”为主题的郑希成纪念展,展示了郑希成生前创作的北京民居钢笔白描画,风格独特,细致入微。

乌衣巷读音_巷的读音_菉葭巷读音

经过约20分钟,参观完博物馆,准备离开的时候,看到大门内侧墙壁上的画,描绘着大熊猫、狐狸、恐龙等卡通动物形象。1958年至2002年,这里曾经是史家幼儿园所在地,最高峰有400多名孩子在院内,分为大班、中班、小班、乳儿班等10个班级。

一条胡同,半个中国。从古至今,每一个居住在此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深宅大院,到幼儿园,到博物馆。这里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人魂牵梦绕的家园……

乌衣巷读音_菉葭巷读音_巷的读音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