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在电影院看过烂片吗?比如《逐梦演艺圈》、《上海堡垒》这种。差评君还记得这两部电影刚上映时,全网都在喷。因为电影根本看不到任何逻辑,剧情是乱的,节奏是断的。
这种完全把观众当韭菜的电影被骂,属实活该。
但你见过那种还没上映,口碑就崩了的电影么?没错,就是前两周刚上映的《逆行人生》,导演徐峥。它讲的是一个中年男子遭遇了各种挫折,在生活重压之下选择成为外卖员的故事。和常见的电影宣发方式一样,《逆行人生》也隔三差五放点预告素材和幕后故事进行预热。
但相当罕见的是,素材放着放着口碑就崩了。在 8 月 9 日正式上映之前,差评君就在多个平台刷到了网友们对《逆行人生》的吐槽、批判甚至抵制。这些批评声主要围绕着两个角度:题材和海报。有人说徐峥是在消费劳动人民,在利用苦难来赚钱。
有人说海报就是一个大大的讽刺。前排笑的外卖员都是演员,后排不笑的才是真正的外卖员。
还有一个论调一直在这部影片的宣发评论区高亮置顶:穷人花钱去看富人演穷人?凭啥?
是啊,凭啥?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一点,总之就是对这部片子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恶心人!
电影上映之后,舆论反转了吗?并没有,依然是一片混沌。有人看完点映给了两星,认为不真实:裁员不是这样的,送外卖也不是这样的,人生也不是这样的。
还有人说徐峥活该被骂,他压根没触及到外卖员真实的处境。
当然了,网络上也存着很多不同的声音。有人也觉得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好片,看电影时五味杂陈。
还有人说电影让自己感同深受,也更加体会到了外卖员的不容易,这部电影真的很棒。
总之一句话,逆行人生可能是差评君这些年遇到的褒贬不一最多的电影。短短十几天内,贴在它身上的标签既有“消费外卖员”、“啃人血馒头”,也有“拍得很好”、“现实主义好片”。
其实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是不是在消费外卖骑手,也许让骑手自己来回答更合适。
差评君也邀请了几位外卖骑手观看了电影,想听听他们的看法。在被问及感受时,骑手王发达的第一句话是:嗯。。我不知道徐峥想表达啥。感觉就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中年男人去送外卖,然后一步步成了单王。
王发达说她也觉得电影有点消费劳动人民,因为不够真实,真正的痛点并没有拍出来。比如骑手会遇到吃霸王餐的顾客,如果没有足够证据,申诉也是没用的。也会遇到平台导航要骑手逆行、上天桥。
尽管不安全,但这是系统规划好的最近路线,你不这么走,超时责任要算自己头上。
图源小红书网友▼
不过,王发达也表示电影确实有让她共情的片段,而这恰恰也是差评君觉得夸张的部分——王骁演的老抠在送外卖途中被车撞了,起来后浑身是血,但他的第一反应是关心外卖,而不是自己的身体。
王发达说很多外卖骑手都是这样的,发生事故后第一眼是去看他的餐怎么样了。后来,差评君又联系了骑手刘霸天。刘霸天说愿意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别人。因为他觉得这是一部励志片,告诉大家遇到困难,只要肯想办法总会解决的。但刘霸天表示电影可能会误导人。
我们只看到了单王能月入一万五,只看到了骑手愿意送单薪资就会过万。但大多数骑手月薪也就五六千,除非每天跑 100单。
“这也不现实,一个区域总共单量就那么点。”刘霸天还说一些隐晦的东西电影也没拍出来,不过他表示理解,比如有些片段就只出现在了预告片里。“可能会存在一些侵权的问题吧”。
图源小红书网友▼
说完骑手的感受,差评君再来说说自己的。说实话,我认为电影在叙述节奏上中规中矩,情节也有一点老套,属于看完前面能大概猜到后面。在角色塑造和观点表达上,我觉得有一点刻意和用力过猛。
就拿最后一段来说,都有点像漫威的超级英雄片了。男主送外卖途中被卡车撞了,他居然浑身是伤地把餐送到客户手上,在这个月的最后一秒(物理上)成了团队单王,拿到了激励奖金,解决了最头疼的房贷问题。
不过电影更重要的是在于传达情感,一定程度上,我觉得逆行人生做到了。比如看完电影,差评君觉得自己比之前更理解骑手了。以后我的外卖超时,我也会多站在他们角度思考一下,大家都有不容易的地方。社交平台上也有网友说之前被裁员,爸妈无法理解,觉得很丢人。
但看完电影后,他父亲转头说了句:你们确实不容易。
但电影也就停留在了这些困境的表层,再深层次的矛盾它没彻底展现出来。因为不熟悉业务超时,因为和顾客吵架被差评,因为差评被扣绩效,这是很正常的逻辑,各行各业都有。外卖骑手真正的无奈和困境是啥,看完电影我估计很多人还是不知道。
那么,没有触达深层的矛盾,是这部电影被喷的主要原因吗?不全是。差评君觉得它让很多人不舒服的原因,是导演呈现出来的视角。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一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它的视角非常低。
棒棒是山城重庆特有的职业。他们肩上扛着一米长竹棒,棒上系着两根尼龙绳,每天不是在给雇主转运物品,就是沿街游荡寻找雇主。
某种程度上,棒棒和外卖员一样,都是时代环境下孕育出的特殊运输职业,也都面临着社会发展下终将被淘汰的命运。
这部片为啥有 9.6 分呢?
因为导演就带着 1300元,自己当了一年的棒棒。在纪录片里,你不光能看到棒棒们因为一两片肉拌嘴,为了省钱辗转五次车,还能看到导演和别的棒棒一样,会流落街头,会饿着肚子,会因单子跑了和同伴争论半天。
这部片分高,就在于导演把所有的生活真相不加修饰地记录下来,然后皮开肉绽地展现在你我面前。但把话说回来,不管是差评君还是骑手看法,《 逆行人生》都属于“还好”的程度。就像这位网友说的那样:无功无过三星片。
过去这种电影你不说它一定大受欢迎,但起码不会成为一个人人喊打的对象。但现在,《逆行人生》从海报、从题材、从剧情甚至从导演本人的动机,都在每个平台上引起了争议和舆论。
一会是徐峥收钱给资本拍了宣传片,一会是徐峥动了资本的蛋糕。
其实舆论大最主要的原因,差评君觉得还是——时代变了,劳动人民的发声方式变了。过去咱们老百姓是如何发声的,是要打举报电话,找电视台这些主流媒体渠道去表达、去抗争的。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群众发声途径发生了变化。早在 2015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 35 次调查报告显示,产业工人、商业和服务业中的打工者以及失业、无业等人群中的上网者已占网民总数的近一半( 49%),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换句话说,在当下劳动人民已经具备了规模大、潜在发声人数多、舆论声量大的特性。
谁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下一秒就会把它发到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各大平台。一旦帖子爆了,就会有无数网友站出来支持你,替你声讨。除了老百姓自己,也有无数媒体和 KOL 在替大家发声,前几年的爆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大家应该也都读过。
当群众不再缺少表达渠道,为劳动人民发声也不再是一件稀缺的事情,此时一个票房动辄以亿计算的商业电影跳出来,说自己要替大家发声——那导演的出发点一定会受到大家的质疑。
更何况,徐峥这次拍的是外卖员。这个行业非常特殊,它相当于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已经成为了一个“中国式辛苦符号” 。
至于电影上映之后,网友们观点也各不相同,其实这也正常。因为电影受众面太广了,每位观众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这些人不光是审美不同,还存在巨大的信息差。
如果你之前就读过外卖骑手相关的深度报道,那么你对这个电影的期待自然会高,你会希望《逆行人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更深层次的表达。要是它没做到,你肯定不满意。但如果你此前没有接触过外卖员相关的报道,看完电影你会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
好比你是花了钱来读我这篇文章的,结果我说的东西,你都已经知道的了,你肯定会骂我一顿;但如果我讲的这些,给你提供了信息增量或者情绪价值,你就会觉得这钱花得值。
文章最后,差评君还想表达下自己的观点。电影作为当今社会最大的媒介之一,它的影响力往往要比纪录片大很多。棒棒的纪录片再好, 10年了,豆瓣评分人数 3 万;而上映 10天的《逆行人生》,评价人数 7 万了。
要替劳动人民发更大的声,让更多的人知道一件事,拍成电影上映,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办法。但同时它也是个风险最大的办法。
很多人不知道,《 最后的棒棒》后来出了电影版,上了院线,评分只有 6.6 ,大多数人只给了 3 星。差评君也看了,电影几乎就是纪录片 13 集剪辑而成。为什么同一个导演,同一个题材,甚至同一套素材,怎么拍成电影就成了这分数。
首先确实有客观原因。作为一个电影,它必须要起承转合,矛盾爆点。为此导演在很多地方加了背景音乐,也在部分情节上加了一些摆拍,让人觉得不那么真实。
最重要的问题是,因为电影存在商业利益关系,它更容易触发大家的道德评判,质疑导演的出发点。
这就是一个很矛盾的点:最容易替劳动人民发声的渠道,却也是最容易搞砸口碑的。也许在《 逆行人生 》之后,可能会像网友说的那样,没人愿意拍电影替劳动人民发声了;但也可能,会让大家在拍这类题材时更谨慎,也更注重视角了。
只不过替劳动人民发声,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骑手们也不指望一部电影,一篇文章就能够改变他们的困境。在联系骑手王发达时,差评君让她可以多喊几个同事一起看,我们报销影票、爆米花、可乐。
发达喊了四个,但最后只来了一个,他们说有这时间还不如多跑几单。我久久不能平静。
大家的发声渠道多了,但似乎什么也没改变。也许在他们看来,当下真正能帮到自己的,还是实实在在的单子吧。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