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AF)是指心房以不规则且通常快速的方式搏动,这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可能引发脑卒中及其他严重并发症。据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2%—4%,而在80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7%—10%。此外,城市地区的房颤患病率普遍高于农村地区。尽管房颤可通过一系列治疗手段得到有效控制,但患者有时因各种原因延误就医,导致疾病管理复杂化,增加了治疗难度和并发症风险。

针对房颤,现代医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大类。药物治疗以抗凝、心率控制和复律药物为核心;手术治疗以迷宫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左心耳切除术为主。近年来电生理治疗,尤其是微创导管消融技术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主流。

导管消融技术在心房颤动(房颤)的治疗领域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临床价值和深远的医疗前景,它以精准的介入性手术手段,针对异常心律的根源进行干预,为房颤患者提供了创新且高效的治疗方案。

精准定位

重塑心脏电生理平衡

导管消融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心脏治疗技术,其核心在于精准识别和消除心脏内部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电生理活动。通过微创导管,医生能够将电极准确送达心脏的特定部位,利用射频、冷冻或激光等能量形式,精准破坏那些引发房颤的异常电传导路径。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技术具备以下显著优势:

1、精准性:直接作用于房颤病灶,避免了药物治疗可能引起的全身性副作用,同时减少了对非目标组织的损伤,确保了治疗的精准性。

2、长期性:通过消除异常电生理路径,导管消融能够提供长期的心律稳定,显著降低房颤的复发率,为患者带来持续的健康益处。

3、改善生活质量:成功实施导管消融后,患者可有效缓解房颤引起的症状,如心悸、气短、疲劳等,显著提升生活质量,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

4、降低并发症风险:长期未受控制的房颤会增加中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导管消融通过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可有效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维护患者的心脏健康。

广泛适应性

个性化治疗选择

导管消融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房颤,无论是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还是长期持续性房颤,均能够通过这一技术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导管消融提供了更为精准、持久的治疗选择。

技术创新

推动临床实践进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广泛。新型能量源的开发,如磁共振引导下的射频消融,实现了更精准的能量释放;三维成像技术的引入,提高了手术定位的准确性;人工智能辅助的手术规划,优化了手术流程,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率。这些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将推动导管消融技术向更加成熟、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为房颤患者带来更为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导管消融技术凭借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正在逐步成为房颤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创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实现房颤的长期控制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导管消融将在房颤治疗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引领心脏电生理学领域迈向新的高度,为全球房颤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的治疗前景。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团队从患者为本的角度出发,不断探索治愈房颤病患的最佳术式,经过多年上万例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探索精炼出的“肺静脉隔离及转子消融的胸科术式”和“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使得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达到国内领先甚至是国际一流水平。除此之外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用腔内超声替代食道超声检查,并在上海率先开展房颤零射线消融手术。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获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nononono老哥_nonononono_no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