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开卷有益
《成长总是从心开始:写给大学生的36个心智锦囊》是一本写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之书,聚焦大学生关切的诸多现实问题,从入学适应、人际沟通、实习实践、时间管理、恋爱相处、升学就业、自我关怀这七个方面出发,话题贯穿大学四年,以具体的生活场景为切入口,回应同学们的成长困惑,帮助他们实现心智提升,快速成长。
本书的作者严亮老师长期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线工作,熟悉了解大学生在心智成长上的现实需要;许倚华老师长期在教育领域深耕,见证了许多年轻人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
相信打开这本书的同学,一定有所收获。
说说恋爱中的沟通:
“多喝热水”到底错在哪儿了?
“没事儿”又该怎么回?
“多喝热水”,大概是恋人聊天最著名的梗了。
女生感冒了,对男朋友说:“我感冒了,头好疼,觉得嗓子也很不舒服。”
男生回答:“哦,那多喝点热水。”
一道送分题,做成了“送命题”。
男生在球场上打球摔了一跤,磕破了膝盖,然后有如下对话:
女生(心疼):“我给你贴个创口贴吧。”
男生:“没事儿。”
女生:“怎么没事儿,都流血了。”
男生甩开女生的手(不耐烦地、大声):“我都说了没事儿。”
女生(委屈):“你竟然吼我。”
一场温情戏,演成了苦情戏。
那么,“多喝热水”,到底错在哪了?男生说“没事儿”的时候,女生又应该怎么回应呢?这里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多喝热水”
沟通层面
我们从沟通的角度来看看,“多喝热水”错在哪儿了。
首先,“多喝热水”是一个封闭式的回应。与之相对的是提出问题和分享感受,这种开放式的回应能引出对方更多的交流。
反观“多喝热水”,这种回应很难让对方往下接着聊。“多喝热水”这个答案不是不对,而是太对了,以至于都没有了进一步交流的空间。
其次,“多喝热水”是一个总结性的回应。
我们聊天,往往是先谈个人的心情和感受,再谈应对的心态和行动。直接说出行动方案,给人一种谈话已经接近尾声的错觉。还能聊什么呢?都说了要“多喝热水”了,那不就该去喝热水了吗?
采用这种直奔行动方案的聊天方式,被叫“直男”也不冤枉。
所以,你的本意可能只是好心提醒,结果却一不留神结束了聊天。
心理层面
前面已经讲过,谈话的要义是在谈话中表明你的情绪、行动和态度,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女生诉苦自己感冒了,她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一般而言,首先是身体上的不适,需要安抚和理解;其次是感觉有些孤单无助,需要陪伴;最后最重要的,是需要确认你们的关系。
说到底,跟你聊感冒这件事,她就是想知道:“我感冒生病了,你到底是关心还是不关心?”
这三个需求,“多喝热水”不仅一个也没有满足,而且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多喝热水”这句话有时会让对方觉得,你不仅没满足她,似乎你也不想去满足。
她想要你的安抚和理解,你的封闭式回应似乎是不想讨论;她想要你的陪伴,你的总结性回应似乎是想快点结束聊天;她想要你的关心,你的一句“多喝热水”透着一种“你自己的事,自己解决”的疏离感。
当然,你要是想拒绝一位女生,这句话倒是有可能让她知难而退。
人生病时,情绪和感受会成倍放大。这时候,对恋人的话语就会比较敏感了。
本文插图 / 摄图网
如何破解
那应该怎么回应呢?
女生需要理解,那就倾听她的感受,反馈你的感受:“是啊,感冒最难受了,喝水、吃东西嗓子都会不舒服。”或者直接问她:“你在哪里?我给你送热水来。”
“你自己多喝热水”和“我给你送热水来”,同样都是喝水,但这二者的区别可真的太大了。
女生需要陪伴,你可以嘘寒问暖,用开放式的提问展开话题,问问早上吃得怎样、现在在干吗,陪她聊聊她感兴趣的话题,告诉她你下课了就会来看她,等等。反正就两个字——陪伴。
女生需要关心,以上两个做到了,基本关心就有了。关心是看不见的,但可以用情绪、言语和行动来表达,所以有个词叫“表态”。
如果你能显得比她还着急,比自己得了感冒还难受,那态度就更诚恳了。
“没事儿”
同理,男生打球时磕破了皮流血了,跟女生说“没事儿”,女生要怎么回应呢?
我们还是要看男生的需求是什么。
一种可能是他不想把这种小事太当回事,要显示自己的男子气概;另一种可能是他的心思不在身体上面,还关注着场上的比赛。
因此你的回应可以是:“我知道这点小伤对你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如果一会儿还要上场比赛的话,现在处理一下是不是更好?”
有女生可能还想继续追问:“老师,如果这样说了,他还是继续说‘没事儿’,又该怎么办?”严老师认为,如果你不是为了完成人设演出,而是真正地理解支持他,那就选择相信他是真的没事儿吧。
如何表达
上面我们说的是沟通中如何回应,那如果是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是跟对方提出请求,又该如何表达呢?
如果说回应对方的要点,是用关心和行动去回应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那么表达自己则是要坦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及对对方的态度和行动提出请求。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引起对方的抵触。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他的著作《非暴力沟通》中介绍了正面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第一步,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了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价。
第二步,表达你的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气愤等。
第三步,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了这样的感受。
第四步,提出具体的请求,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她)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这种沟通方式不会引起对方抵触的秘诀是什么?
严老师总结为十字口诀:说“我”不说“你”,说话留一半。
“说‘我’不说‘你’”,意思是用“我”开头,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不是用“你”开头,忍不住去评价对方;
“说话留一半”,意思是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并提出请求,而不是直接命令或者要求。
正面例句:我发现,这一段时间我们好像都不太开心,似乎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想要什么。
反面例句:你是怎么回事?你到底在想什么?你到底关不关心我?你必须听我的!
反面例句中的话语一说出口,你的情绪也会激起对方的情绪反应,你们就会陷入情绪对抗的循环里,没办法深入沟通需求。
我们来看两个具体的例子。
案例一:男友吃饭时只顾着回消息。
有一位女同学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她最近的苦恼是,和男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男友因为忙于“挑战杯”的项目,一边吃饭一边回复手机上的消息,她觉得很不开心,就跟男友抱怨:“你能不能吃饭的时候不看手机?”男友也觉得很委屈:“你知道我最近在忙这个项目,就是很忙啊!”两个人最后不欢而散。
用非暴力沟通的四步法,女生应该如何表达呢?
观察:“我注意到你吃饭的时候很忙碌,一边吃饭一边还要不停地回复消息。”
感受:“我会觉得有一点点不舒服,还有一点难过。”
需要:“因为我想跟你说说话、聊聊天,我也想感受到你很珍惜我们相处的时间。”
请求:“希望你和我一样专注地吃一顿饭,共度一段二人时光。”
案例二:女友总想翻看我的手机。
还有一位男同学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他的苦恼是女朋友总是喜欢翻看他的手机,让他感觉不胜其烦,有时就会脱口而出:“你干吗?!”女朋友也不开心:“怎么了,不能看吗?看看你手机怎么了?”两个人会因此吵架甚至冷战。
还是用非暴力沟通四步法来表达。
观察:“我注意到你时不时会翻看我的手机。”
感受:“我会觉得有一点点不舒服,还有一点难过。”
需要:“因为我感觉有点被打扰,我也想体会被信任的感觉。”
请求:“我希望你可以给我一些空间,如果你想了解我最近的生活,我也很愿意和你说说,你看可以吗?我也很想知道,对于翻看手机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一节里我们讨论了沟通中的表达和回应,其核心都是围绕“感受”和“需求”展开的,记住,沟通其实是一个情绪问题,情绪的背后,是对方和自己的需求。
难坚持?
把学习当作游戏来设计,
你也能学到欲罢不能
对许多已经定下目标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烦恼在于如何坚持向着目标前进。比如计划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想每天好好背单词,结果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那么,要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
严老师的建议是:不妨试着把学习当作一款游戏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
此话怎讲?且听严老师慢慢道来。
大学学习:反向游戏设计
如果你喜欢玩游戏,有没有想过,游戏为什么这么好玩?
游戏之所以好玩,是因为它有四大特征:自主选择、目标明确、挑战适度、反馈及时,完美契合了我们内心的需求。
有趣的是,对照游戏的四大特征,大学里的安排却是反向设计的。
若论“自主”:大学里课程是已经安排好的,上课时间是固定的,课程是选不了老师的。
若论“目标”:大学里总目标都是毕业,但个人的具体目标,是考研、“考公”、留学,还是就业,得自己来定。
若论“挑战”:大学里有的课程难到听不懂,有的课程又只需要到课就行;平时课堂没要求,期末考试“魔鬼周”。
若论“反馈”:上了一学期的课,除了学分外,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评价老师的授课、自己有什么进步,这些很难直接看到。
有同学在严老师的心理健康课分享时说:“如果每一门课的成绩都能和考研成绩直接挂钩,如果学习的排名能够直接决定未来的去向,就像高考时那样,那么我们的学习动力将会大不一样。”
大学里有一项活动非常像游戏。是什么呢?是“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
听到这个名字,就感觉像是按照游戏的规则设计的。
首先,报名自愿,不是别人代替你选;其次,目标明确,完成项目报告书;再次,挑战难度不小,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果咬咬牙还是可以实现的;最后,反馈及时,很快就能知道结果。而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和小伙伴一起挑战。
所以,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你的热情很高、体验很好,心甘情愿熬夜,这和打游戏是同样的感受。
大家都懂这个道理,那我们怎么用游戏的思维和方法提升学习力呢?
用游戏思维提升学习能力
未来学家简·麦戈尼格尔是全球著名的游戏研究专家,她在著作《游戏改变人生》一书中详细分享了提升游戏力的方法。严老师把它整理为三个板块、八条规则。
一号板块——启动
对于很多人来说,困难在于如何启动学习。
规则一:转换心态,化威胁为挑战。
如果说有什么是最值得从游戏中学习的,那莫过于游戏心态了。
在游戏中,通常不会把游戏任务看作威胁,而是看作挑战。我们自愿寻求挑战,哪怕赢的机会不大,我们也跃跃欲试。因为在游戏中我们关注的不是如何避免失败,而是看看我们能做到什么,这种心态让我们不再焦虑,时刻关注机会,不害怕失败。
如何把这种心态带到大学生活中呢?
你可以试着对自己说:“我要花一个小时复习第二单元的课程,发现其中的问题要向老师提出;我要花一个小时整理完上一节课的课堂笔记,并做出思维导图;我要学习制作PPT的小技巧,帮助小组制作课件。”
当你把学习任务看作一项游戏任务时,你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转换心态可以运用一个小技巧:当你开始某项学习任务的时候,大声地对自己说“我很兴奋”或者说“兴奋起来”。
从生理层面看,焦虑跟兴奋几乎是相同的情绪反应,无论是你为某事担心还是兴奋,你的身体都有心跳加快、出汗、肾上腺素分泌等几乎相同的表现。所以你试着对自己重新解释,把身体的反应看成是充满热情、渴望甚至兴奋的现象。
规则二:确定任务,寻找你的乐趣模式。
如果你问一个玩游戏的人“为什么玩这款游戏”,可能所有的回答都是:“因为它很好玩啊。”
想想看,“参加一次数学考试”和“玩一款数学游戏”,你的感受跟心态是不是会有所不同?又比如说,为了提高体测成绩,你把“步行锻炼”改为“兜风散步”,你的感受是不是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你可以自主选择你觉得有兴趣的挑战内容:可以是学业成绩,也可以是生活实践,还可以是专业技能。
同样,你也可以自主选择你觉得最好玩的方式:在学习中,有的人以听课思考,向老师提问为乐;有的人以阅读整理读书笔记为乐;有的人以破解试卷难题为乐;有的人以动手创造为乐,比如写一个小程序,制作一个小视频等;还有的人是以向他人讲授、分享知识为乐。
对你来说,哪种学习方式是最有乐趣的呢?
规则三:做起来就好,从最小任务开始。
简·麦戈尼格尔有段时间受到脑震荡的影响,几乎无法工作。她的丈夫给她布置了一个最简单的任务:每天观察一下窗外,看看能发现什么有趣的东西。逐渐开始恢复后,她给自己布置了下一个任务,制作巧克力曲奇饼干送给街口的咖啡店员工。
严老师开始写心理推文时,最开始就从“每周一篇”的任务开始,并把这个任务分解为:寻找一个有创意的话题点、寻找一个合适的案例。
对学习任务来说,你也可以从最小任务入手,比如说整理章节笔记,或者查阅相关文献,甚至可以从“先做五分钟”开始。
如果你觉得身体还处于一种“半休眠”状态,也可以从启动身体开始。先开始一项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行、跳舞等都是很好的运动项目,让自己的身体慢慢“苏醒”过来。
二号板块——赋能
当我们开始启动后,挑战的征途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添加“燃料”。
规则四:寻找你的能量块。
玩过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朋友都知道,收集阳光是战胜僵尸的能量来源。
你在学习任务中,你的能量块来自哪里?也许来自分享成果之后,朋友们的点赞与评论。
适当的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能量补充方式。运动能够提高我们对挫折的承受力,降低对疼痛的敏感度,减少对疼痛的关注,从而增强心理韧性。严老师曾听一位在美国任教的心理老师说,他在写论文感到疲惫的时候就会去打套太极拳。
以严老师自己来说,我的能量块有这样一些选择:看体育新闻,特别是比赛的评论,从运动员奋斗拼搏的故事中汲取能量;工作疲惫的时候,在办公室的周围遛个弯儿,顺手拍摄几张天空中的云彩以及身边花草树木的照片。
规则五:寻找你的秘密英雄。
用生活中的英雄激励自己。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回忆散文《藤野先生》里的藤野先生,每当鲁迅先生想懈怠的时候,看见墙壁上藤野先生的照片,目光炯炯有神,鲁迅先生就会精神振奋。
很多人都将影视作品或是动漫世界里的英雄视为崇拜对象,你可以把他视作自己的秘密身份,同时想象你可以从他的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能量。你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把英雄的照片或者塑像摆放在平时学习时就可以看到的地方。
严老师的秘密英雄就是漫画《丁丁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丁丁,他拥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和立即行动的决心。每当我犹豫的时候,就会想起丁丁穿起风衣,马上出发去调查真相的样子,我甚至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摆放了一个摊开双手姿势的丁丁玩偶,他仿佛在问我:“难道我们就要这样放弃吗?”每当我想懈怠的时候,就以此激励自己继续战斗。
规则六:寻找你的盟友,邀请别人和你一起“玩游戏”。
每一次任务里的盟友都很重要,在学习任务中,你的盟友可以帮助你设计任务、补充能量、听取任务进度汇报、庆祝阶段性胜利。
你可以这样邀请盟友:“我想完成一场学习挑战,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请你当我的盟友。未来一个月里,你可以给我提建议或者给我鼓励,我也可以向你讲述我的挑战故事。你能不能每天给我发一次消息,提醒我别向‘拖延症’屈服?”
严老师刚开始写心理推文的时候,也有意寻找了几位写心理科普文的同行,我们相互为对方的文章点赞,给予评论和建议,并以对方的文章来激励自己。在这场写作“游戏”中,我们互为对方的盟友。
三号板块——突破
运用了上面的策略之后,接下来就是通过累积努力,实现自我突破了。
规则七:记录成绩,从记录每日表现入手。
你可以为自己每日的表现设定具体的内容,简·麦戈尼格尔推荐的一个“配方”是:完成一项任务,并且补充三次能量块。
当你完成了当日表现后,就在当日的学习记录表上打一个钩。看到每天、每周、每个月的表现,你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严老师的心理科普专栏“心语良言”每周推出一篇新的文章,不断地累积,文章的编号数字也在不断变化,这是能实实在在看到的任务进展,同时又进一步激励我继续创作。
规则八:打个“漂亮仗”,寻求阶段性胜利。
当你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就可以寻求一个更高阶段的成果来激励自己,比如以季度为单位的中期目标。
制定的目标需要有具体的结论或结果,比如完成一次“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竞赛、写出一篇论文或者是在一场考试中取得高分等。
主动把大学学习当作游戏来设计,运用心理学技巧启动学习,为自己赋能,记录进展与突破,你也能学得不亦乐乎。
通过阅读《成长总是从心开始:写给大学生的36个心智锦囊》,大学生可以对大学生活中的若干核心场景和发展命题有所了解,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的思路框架、知识、态度和技能,顺利应对挑战,跨过成长的关键时期。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