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你有读书计划吗?
即便是出去旅行,也考虑带本书上路吧。书单,我们也给你列了份应景的,不多,刚好4本。都是外国人的视角去描写中国的书籍。
作者既有学者、哲学家,也有记者和美食家。内容既有生活片段的记录,又有真知灼见的论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他们的视角,你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祖国。
《鱼翅与花椒》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鱼翅与花椒》(Shark’s Fin and ),直觉或许告诉你,这是本关于美食的书。但为何是“鱼翅”与“花椒”,这两种食材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只有翻开书,你才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叫扶霞·邓洛普( )是个英国人,她在牛津长大,在剑桥大学求学,是标准的学霸。1994年,她申请到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得以来到成都,在四川大学开始了自己的“中国美食历险记”。
这本《鱼翅与花椒》以美食为主线,记录了扶霞90年代初在成都的见闻。热情的艺术家朋友、谢老板的担担面、热闹的菜市场,那个年代的成都,就这样在扶霞细腻的笔触下,鲜活生动地展现了出来,直爽爽的不加一点掩饰。
扶霞的文字太有感染力了,字里行间透着活泼、明快和幽默,在热闹里又藏着一丝对旧时光的留恋。即便是想象力不够丰富的人,也能透过扶霞的描述,在脑海中勾勒出充满生机的人间烟火。
在成都期间她逛集市,泡茶馆,抓住菜馆的厨师求人家教自己做菜,甚至还专门进入当地厨艺学校学习,抱着满满的热爱与真诚去了解川菜、探索成都、体味中国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译者何雨珈是个川妹子,她和扶霞简直是完美搭档。或许就像她说的,“天下吃货一家亲。”何雨珈的翻译,亲切自然,十分接地气,为这本《鱼翅与花椒》增加了非读不可的魅力。
精彩摘录
对九十年代成都街头的描写:
For with a about food, in the mid- was a kind of . It was all there, under your nose. In the , for their on their . The of -bean paste, and tea hung in the air on warm . The most shack of a would often be food than any you could find in .
在天生对美食无比好奇的人眼中,九十年代中期的成都称得上是天堂了。一切都在那里,你动动鼻子就能找到。小街小巷的人们在屋门口架起煤炭炉子,为一家人做晚饭。温暖的秋夜,空气中绵延不绝地流动着豆瓣酱、花椒和茉莉花茶的香味。那些最最简陋的“苍蝇馆子”端出来的中餐,也比在伦敦能找到的任何一家要好吃。
对念念不忘的谢老板家担担面的描写:
They quite plain: a small of with a of dark, crisp beef. But as soon as you them with your , you the in the slick of spicy at the base of the bowl, and each of pasta in a mix of soy sauce, oil, paste and . The was . , your mouth was on fire, your lips under the of the , and your whole body with heat. (On a warm day, you might even break out into a sweat.)
它看上去倒是其貌不扬:一小碗面,加了一勺深色的、松脆的牛肉碎。但只要你拿起筷子,把面拌一拌,就会唤醒铺在碗底的那些香料。每一根面条都会裹上酱油、红油、芝麻酱和花椒混合成的调料,效果实在是石破天惊。入口短短几秒,你的嘴巴就会着火,你的双唇会在花椒的猛攻下不停颤抖,你的全身都会散发着热气(天气热的时候就会汗流浃背了)。
《大国雄心》
说起“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马丁·雅克必须拥有姓名。
这位英国学者有许多观点犀利的视频在网上刷屏。同样犀利的,是他的著作《大国雄心》。
不少人看到英文书名“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当中国统治世界),都会大跌眼镜,并由此判断此书不是在“尬吹”中国,就是想要“捧杀”中国。
但其实,书名更多地是个噱头,马丁·雅克个人解释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的“统治”世界。他的这个书名,并不是想预言中国会真正统治全世界,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中国成为世界上的首要大国,中国会如何表现,世界会怎样改变?
书中提出了许多大胆新颖的观点,比如引入了“文明国家”(-state)这个相对于“民族国家”(-state)的概念。
马丁·雅克认为,民族国家是当前大多数国家所正式接受的国家形式。中国在19世纪后期为融入“现代国际体系”,也接受了民族国家的一整套架构,但中国在骨子里还是一个“文明国家”。中国作为文明国家的特点之一在于,中国的身份认同是以历史和文明归属感为基础的,比如,在涉及一些领土归属的问题上,中国官方和民间都非常强调历史上的归属,这是很有特色的。
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政治经济文化,但却并不枯燥,相反地,它非常引人入胜,因为作者宏大的格局,常能给人以拨云见日之感,让你从全新的视角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精彩摘录
关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国家的表现:
When the use the term ‘China’ they are not to the or so much as – its , the , , the ways of , their and , the (the of ), the , piety, , the , and .
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实则是国家、民族乃至“中华文明”的同义词,包括诸如中国的历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家族联系和习俗、人际关系、家庭、孝道、祖先崇拜、价值观、独特的哲学体系……
There are no other in the world who are so to their past and for whom the past – not so much the past but the long-ago past – is so and . Every other is a by , its from their long past by the sharp of their . Not the . China has huge , and , but the lines of have , and , in the mind over the and .
对中国人而言,过去——遥远的过去而非近现代的过去,与现在是如此息息相关而又意义重大。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无法做到的。相比之下,其他任何国家似乎都成了“菜鸟”,因为历史的断裂令其民众与本国的历史割裂开来。然而中国人却不是这样,尽管中国曾经历过巨大的混乱、侵略和分裂,但其文明的延续性却仍坚韧地得以留存,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纵然历尽波折,仍深深地镌刻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海中。
《江城》
这本书的作者是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叫何伟。何伟是90年代以来最早写中国的西方作家之一。
那个时候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还比较有限,而他在中国待了十年,写下了纪实中国三部曲,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进行细致的观察,《江城》就是第一本。
这本书讲述的是他在1996-1998年到涪陵师专教授英文的整个见闻,写出了他初来中国时的各种不适应,语言不通、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矛盾。
何伟的文字很直白,《江城》读下来就像在读是他的日记:学校的中国老师、中国学生、涪陵小餐馆的老板、棒棒军、农民……但作者又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去讲述这一切,这样的理解有时是有趣的,有时会让你感到不那么舒服。
读完这本书你会体会到,作为一名中国人,了解外国人,怎么看待你的国家、民族、文化,很有必要。
所以推荐大家读这本书,与其说是透过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不如说是通过外国人对我们的认识去了解他们。
精彩摘录
THERE WAS AN and a to their that I’d never seen from any other of , and it was a of . We were clichés it: I had no idea that makes of women’s , and they had no idea that ‘s had been so many times that it died, a poem with a to its toe. Our made new: there were no dull poems, no plays, no who had been to the point of . when I —as far as they were , it was just a good story.
看他们所写的读后感,我有一种强烈而清新的感受,这在以前其他学文学的学生中是看不到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学的是外国素材。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交换着陈腐的题材:我不知道中国古诗把女人的手指比作葱根,而他们也不清楚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不朽之处已被人评点过无数次,在注脚处都标着号码,几乎不再成其为诗了。我们的这种交换突然使一切变得新鲜起来;没有了枯燥的诗,没有了被人过度研究的戏剧,没有了被讨论到近乎病态的人物。当我布置有关《贝奥武甫》的作业时,没有人咕哝过——在他们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个好看的妖魔故事而己。
《中国问题》
你能想象,在中国积贫积弱的上世纪20年代,有人就作出了“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国”的预测吗?
1920年,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北京讲学,这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盛事。罗素在中国讲学近十个月后,出版了其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系统论述——《中国问题》。
这本几乎100年前写成的书中,很多观点对当今的世界局势、中美关系、和世界看中国的角度都非常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他书中的很多预测,也都成真了。
比如他在那时就预测到中西方的意识形态冲突的冷战:
When Asia has our , the class-war will break out in the form of a war Asia and the West, with as the of , and as the of Asia and .
等到亚洲充分借鉴西方经济体系后,将会和西方打响一场马克思式的阶级战争。交战双方分别是:代表资本主义的美国;捍卫亚洲和社会主义的俄国。
而讲起崛起的日本与美国之间的冲突,他更加爆出神句:
The and Japan is , but, as often , the is a cloak for .
美日冲突流于经济表层。但情况常常是这样:经济竞争是一袭斗篷,下面蕴积着盛怒。
你可以尝试联想美国近年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经济的外衣下,是一场政治意图明显的打压。
罗素在文中还花了一章探讨中国人的品格和国民性,其中说道:
But may be , of the in which China is , and which the world most needs. Among these I place first the , which seeks to on of than by force.
中国伦理道德品质的某些方面非常高明,为现代世界所急需。这些品质中我最看重的是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以武力相迫。
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走出积贫积弱之后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而这些美好的品质,又会不会随之消失?
都在书里,一读便知。
精彩摘录
I that, if the are left free to what they want of our , and to what them as bad, they will be able to an from their own , and to a very , our with .
我认为,如果给中国人自由,让他们从西方文明中吸收想要的东西,拒绝不好的东西,他们就有能力从自己的传统中获得有机生长,综合中西文明之功,取得辉煌成就。
The , is the most, in the world; it of as other think of . It is , and can to wait.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有耐心的民族。别的民族心里想的是几十年,而中国人能想几百年。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能够继续等下去,也等得起。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