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匾研史,可当佐证;以匾学书,可行笔髓。匾额又称牌匾,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品,它将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之大成,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新余市渝水区珠珊镇洋津村,有这样一个“痴狂人”——他四处举债、八方奔走、十七年如一日,潜心收集了380块新余本地匾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去年底,他在村里开办了一座匾额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

只收不卖的“痴狂人”

在珠珊镇,十里八村的人都认识“收藏家”罗志鸿,知道他在老家洋津村办了一座新余匾额博物馆,那里有很多宝贝。

近日,记者走进博物馆,古朴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块“乡会联魁”的古匾映入眼帘,牌匾上款写着“太子太保让理文华殿大学士 户部尚书加一级张为”,下款标明“大清雍正甲辰科进士杨凤然立”。

罗志鸿介绍,张廷玉在清雍正年间曾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等职。1724年前后,分宜人杨凤然先后在乡试、会试中连续夺得第一名,张廷玉授“乡会联魁”牌匾予以嘉奖,将其作为楷模,昭示天下学子。

馆内另一块“银钱夏布”古牌匾,则见证并昭示一千多年以前,夏布与瓷器、茶叶并称江西三大特产,是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重要货物,就像“银钱”一样,是当时的硬通货。新余是中国夏布技艺之乡,这块牌匾对研究夏布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整个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收藏匾额380块,包含功德声望匾、堂号匾、牌坊匾、字号匾、题字匾、祝寿婚庆匾、科举匾、褒奖匾、官署门第匾、医德教泽匾等。

洋津村党支部书记罗刚告诉记者,虽然罗志鸿只有初中文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精于钻研,而且只收不卖,被称为收集匾额的“痴狂人”。

忍痛割爱的厚道人

当然,也会有例外。

今年春节前夕,渝水区袁河街道办事处夏家管理处严家村小组村民严志敏找到罗志鸿,希望回购一块“一乡之善”的古匾。罗志鸿没有犹豫,以3800元低价售出。

原来,早在2007年严家村拆迁时,罗志鸿在该村“淘”来这块牌匾。2017年,严志敏在翻阅族谱时,获悉村里有块“一乡之善”古匾,是乾隆元年十二月,官员景四维赠送给严家先祖严国生的。严志敏打听到这块牌匾在罗志鸿手中,又苦于自己还是个学生,没有能力回购,但他还是鼓起勇气,三番五次请罗志鸿不要出售。

今年2月7日,严家村的新祠堂即将落成,已参加工作的严志敏再次找到罗志鸿,希望回购这块古匾捐给村里,激励后人向上向善。“其实,这块古匾两年前就有外地人出价5000元,但我没有卖,只为让其物归原主。”罗志鸿说。

去年,新余一中准备建一个校史馆。该校1992届高三(2)班班长张健偶然得知,新中国成立前,新余一中首任校长张峄曾赠予王慎斋夫妇一块“按举稀龄”的匾额,称赞王慎斋夫妇古稀之龄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是张峄罕见存世的书法墨迹。张健和同学们想把这块匾额捐给学校校史馆,辗转找到收藏者罗志鸿,希望他成人之美,“割爱”转让。为了支持张健等人的爱心之举,罗志鸿随即折价出售给他。

匾额文化的传承人

“每块牌匾都有它的故事,也见证了一段历史,属于新余的历史文化就应该留在本土。”罗志鸿说,眼下,古牌匾的保护现状令他很着急——他曾看到新余一农户将一块新余状元周三异的“状元及第”牌匾当作猪栏门,一块由新余籍晚清著名将领张春发题写的牌匾被当作桌子等。更让他难过的是,很多牌匾被安徽、浙江的商人买走。

与其说罗志鸿在办馆,不如说他在诠释那份质朴的情怀。罗志鸿说,博物馆对外免费开放,为的是让更多人了解新余历史文化。

搞收藏、办展馆,需要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一张张借款见证了他的痴心:“借罗金红(弟弟)5万元整、黄为民(姐夫)1万元整、罗美荣2万元整……”采访中,罗志鸿坦言,办馆一年开销在10万元以上。这对他来说,负担有点重。

为了支持罗志鸿办好博物馆,新余市将新余匾额博物馆列入中小学研学旅行(校外实践)基地,洋津村则提供了一栋办公楼免费给他使用。罗志鸿说,看到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内,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并进行拓片制作,学生们很感兴趣,这增加了他办馆的信心。

下一步,罗志鸿打算在新余匾额博物馆的基础上,增设“新喻知县馆”“新喻教谕馆”“科举人文馆”“新钢记忆馆”等7个展馆,并结合洋津村洋津渡、漕运与洋津闹上一条街厚重的历史文化,配合政府部门打造一串古色古香的旅游景点。

罗志鸿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匾额博物馆,让集字、印、雕、色的大成的匾额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