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小略说
在中国浩荡数千载的历史中,做过都城的地方还真不少,这些地方要么是膏腴锦绣之地,要么是四方辐辏之所,要么是山水形胜之城。倘若以次数为指标进行排名,西安和洛阳无疑是力拔头筹的热门之选。
历史古都C位到底是西安还是洛阳呢?还是以史实为依据吧。
汉长安城的未央宫复原图
我们先确定一下古都的评判标准。
首先,建都于这座城的王朝应为正统历史所承认,过渡政权不能算,如新莽政权、武周政权、大顺政权等。
其次,这座城应该是出纳最高政令之所,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不是皇帝和中央官署驻跸之地的“陪都”“别都”则不算。
接下来,就让我们基于上述评判标准,来盘一盘西安与洛阳做过哪些政权的首都。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隋唐时期洛阳城社会生活场景复原图
01
关陇山河雄都魂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这座底蕴深沉,积淀厚重的历史名城,得“八百里秦川”天府之资,享“四塞之国”天险之利,进可以长驱东进,荡决天下,退以可据险自守,养兵待时。
如此得天独厚的“用武之地”“形胜之城”,让西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建都的首选。
晚霞下的西安古城墙
历史上最早在西安一带建都的王朝是西周,大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克商后,将都城定在了镐京,即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带,是为西安做都城历史的开端。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镐京沦为丘墟。此后,第二个在西安一带建都的是秦,秦自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算起,直到公元前206年灭亡,都城一直在咸阳。
目前学界对秦都咸阳的城市范围说法不一,但其和今天西安市的辖区有所重合当是无疑的。故而从这一点上讲,秦都咸阳的历史也可被算做是西安建都史的一部分。
西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城遗址
继秦之后,在西安建都的是西汉王朝。汉长安城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当时这里是“四方辐凑并至而会”的大都市,这里承载了汉帝国的勃勃生机,同时也见证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奋发向上和积极进取。
东汉建立后,以刘秀为首的新统治集团将都城迁至洛阳。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纷扰不断,把持朝政的凉州军阀董卓,迫于关东讨董联军的军事压力,于公元190年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又一次成为了汉帝国的都城。
不过这时的长安城并未给董卓带来长久的安全,西迁长安才仅仅两年,董卓就成了吕布的刀下之鬼,看来所谓的“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的预言并未在董卓身上应验。
西晋末年,长安再次短暂扮演了都城的角色。永嘉之乱后,晋宗室司马邺于公元313年在长安称帝,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愍帝。当时洛阳是几朝古都,西晋王朝已是大厦将倾,颓势难挽。
愍帝君臣在风雨飘摇之中苦苦坚持了四年,最后被迫于公元316年向匈奴人建立的汉国(后改国号为赵,史家称之为前赵)投降。就这样,西晋王朝在长安过完了它最后的光景。
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到了十六国时期,在这段遍地狼烟的岁月里,长安先后做过前赵、前秦、后秦三个政权的都城。
北魏晚期,北魏孝武帝元修不堪权臣高欢的欺凌,乃于公元534年率宗室朝臣西奔长安,自此北魏分裂为了西魏和东魏,长安遂成为了西魏的都城。公元557年,西魏权臣宇文护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了北周政权,依旧以长安为都城。
公元581年,北周全臣杨坚代周称帝,建立了隋朝,杨坚就是著名的隋文帝,中国历史自此步入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时代。隋朝开国后,杨坚认为汉长安城从西汉沿用至今已经破旧,且常受渭河洪水的侵扰,另外,受所处之地空间狭隘的限制,汉长安城已无继续扩大的余地。
此时,汉长安城已不再适合做新朝的首都,杨坚决定另起炉灶,再建新都。
隋开皇二年,即公元582年6月,隋文帝杨坚命令在汉长安城东南,今西安市市区一带建立新都城。兴建新都城的工作由隋室重臣高颎牵头,具体的营建创制之事则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负责。由于杨坚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故新都城被命名为大兴城。
公元583年,大兴城完工,隋廷迁入新都。隋朝短命夭亡后,唐王朝继续以此为都,直到唐昭宗李晔在朱温的胁迫下于公元904年迁都洛阳为止。
唐代的长安曾是世界性的大都市,这里见证了初唐的锐气,盛唐的辉煌,同时也见证了中唐的挣扎,晚唐的衰亡。
唐长安城复原模型
唐亡后,西安不再被此后的中国历代王朝选为帝都,虽然闯王李自成曾在西安建国称帝,但由于大顺政权不在正统之列,故这段短暂的历史也就不计入西安的建都史了。
由此来统计,曾以西安为都的王朝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计10个。
但是也有两种特殊情况:一是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但六年后便被曹操迎到了许昌;另一个是西晋末年,晋愍帝在长安只待了3年就亡国。
但东汉、西晋两朝毕竟是正统王朝,且两朝末年在长安定都也都是国家意志主导的行为,因此也可以算上。
这样算下来,西安一共当过12次首都。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遗留下来的皇宫却连一块断壁残垣都没有。
事实上,唐朝从盛唐开始,长安皇宫就已经遭受过不少破坏。安禄山打进长安城的时候,就纵容士兵对长安城,包括对皇宫进行烧杀抢劫。
后来,唐德宗时期,又爆发了朱泚之乱,唐德宗匆匆忙忙逃到汉中避乱,乱军又对长安及皇宫进行了新一轮抢劫破坏。虽然后来经过了一些修缮,但是已经不能恢复原来的规模。
但是这还没完,长安的皇宫,又在唐朝末年的时候,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
其一,黄巢烧了长安皇宫。
黄巢于广明元年(880年)底杀进长安。
黄巢打进长安的时候,气势恢宏,坐在金色肩舆里,“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同时,为了安慰长安市民,黄巢还发出安民告示,安民告示上写道:“黄王非如唐家不惜而辈,各安毋恐。”
而且黄巢进城后,还把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免职,四品以上的官员则全部恢复职务。由此表明黄巢作为一个从底层奋斗起来的领导者的世界观。
不过,黄巢在长安并没有呆很长时间,很快,各地的节度使纷纷往长安打来。当然了。这些节度使打进长安来,并不完全是为了救唐朝,更多的还是为了自身的势力壮大。
不只是节度使们往长安打,长安城中的富豪及居民也积极地给节度使们引路。这让黄巢的心里产生了极不舒服的感觉,于是,在李克用率领沙陀军打进长安来之前,黄巢对长安居民进行了普遍的杀戮。在离开长安之前,他还放火烧了部分皇宫。
黄巢的这种认识和做法,也是那些农民起义者普遍的认识和做法。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最后从北京城撤退的时候,他也和黄巢一样,对皇宫进行了焚毁。
其二,朱温把皇宫给拆了。
当时朱温为了控制唐昭宗,不想让唐昭宗留在长安,于是把他迁移到洛阳去了。去了以后,对唐昭宗果然进行了很好的控制,假令唐昭宗的命令,杀掉了丞相崔胤、京兆尹郑元规等不少朝中大臣。
同时,为了彻底摧毁长安朝廷的势力,朱温还命令长安的老百姓迁到洛阳去,又拆了皇宫,把木料丢进水里,顺江漂到洛阳,再从水里捞起来,重新建皇宫。
这件事发生在元祐元年(904年)。可以说,这是唐朝末年对长安皇宫的最大的一次破坏。这一次破坏究竟有多大,是把皇宫全部拆了,还是只拆了一部分,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朱温不通过人力搬运,而是通过把木料丢进水里水运这一点来看,其工程量应该是很大的。很可能,朱温已经把皇宫全部给拆了。
其三,后世没有在长安建都的。
如果后世有在长安建都的朝代,那么,就算长安的皇宫遭到了破坏,还可以重新修起来。但是,唐朝以后,就再也没有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了。
后世最接近一次在长安建都的,是明朝初年。当时朱元璋准备把皇宫往北迁移。毕竟在南京建都,对于进行全国性控制,以及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非常不利。
于是,朱元璋便想把都城迁到长安。并且修建了西安的城墙。这个城墙一直延续到今天。同时,他还专门派了太子朱标去西安(那时候长安已经叫西安了)考察,朱标的考察结果是认为可以迁都到西安去。不过,需要费很大的功夫来重新修建皇宫。由于开支太大,一向提倡节约的朱元璋和朱标都决定谨慎行事。
不过,朱标从西安回来后,不久就病逝了。这让朱元璋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感觉迁都西安,并不是一个好兆头。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取消了迁都西安的想法。没能迁都西安,最终,西安的皇宫没有机会得到重建。
这样,从唐朝到现在经历了一千多年,又不断有人在上面修房建屋,因此,古长安的皇宫,就一点遗迹都没能留下来了。
02
龙兴河洛居北辰
洛阳,一座谱写了半部中国史的城市。
自夏朝建都开始,洛阳就以天下之中的姿态,孕育着华夏文明。论资历,要比西安早大约两千年。“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
但同样是地处中原,作为为数不多的超级古都,隔壁西安这个大兄弟经济上飞黄腾达,旅游业蒸蒸日上。而先天条件倍儿优越的洛阳,明明也有网红的身世,却偏偏没有网红的命?
洛阳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也有说法是九朝古都),但定都的朝代距离现代的时间都比较久远。太过悠久的历史,反倒给洛阳造成了困扰。
洛阳,横跨了夏商周和汉魏隋唐,既不能像西安那样主打大唐盛世,也不能像开封那样主打大宋王朝,根本找不准一个发力点。
尽管洛阳也在盛唐时达到发展的顶峰,在洛阳出土的唐三彩,盛开的牡丹花,卢舍那大佛神秘的微笑,无一不显露着盛唐气象。但是在大众的认知里,代表大唐的,只有西安。
可以说,在盛唐文化争夺战中,洛阳败得很惨。毕竟,争夺从来不是洛阳的强项。
自古以来,陕西关中地区凭借险要的地形优势,少有腹背夹击的威胁。长安更是占据关中四塞,固若金汤。
长安能够在八百里秦川上称王,更多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追求的是一种“势”,是一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势。
而洛阳,则是“天下之中,十省通衢”,占据了关中最好的交通地理位置,文人墨客,商人不绝。洛阳坚守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和气。
正是这种和气,穿越古今,成为了洛阳最重要的性格标签。
唐代后期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转移。宋朝以后,洛阳就像是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被边缘为一座地方性城市。
而它的古都建筑和文化瑰宝,也在历史的一次次战火和革命中,在劫难逃。就古都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洛阳与西安也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漫步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我们依然能找到梦回盛世汉唐的感觉:修旧如旧、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庄重大气的古街道、牌坊,从钟楼鼓楼到回民街,从碑林到明城墙,随处可见的古文化。
这样的古色古香,在现代化高楼的衬托下,让整座西安城看上去极具魅力。
而在洛阳,遗址景观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裹挟得动弹不得,置身其中,古都的感觉并不强烈。再者,洛阳的古建筑保护也不如西安,市内景点多为仿古建筑,只能忽悠忽悠外地人。
事实上,洛阳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洛阳在旅游资源方面,先天性并不比西安弱。
在佛教领域,大小雁塔和法门寺,就算打包在一起,都不能抗衡洛阳的龙门石窟和白马寺。但兵马俑的名气实在太大,同类型等规模的,国内外仅此一家,风头盖过了洛阳的全部景点。
有王的气质,却没有王的拼劲。
每年清明前后的牡丹花会,国内外的游客纷沓至此,造势一年比一年大,连公交车都实行双语报站。
在民间,洛阳牡丹有一个关于武则天的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一年严冬,百花仙子们为了讨得皇帝的欢心,不顾严寒酷刑,争相绽放,只有牡丹仙子不畏皇权,迟迟不开。
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往洛阳。牡丹被连根掘出,连夜装车送往洛阳,被扔到了邙山岭上,与无数的坟墓为伍。
要不是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没听过传说的,还以为武则天是因为太喜欢牡丹,才把它带去洛阳的。
唐朝虽建都于长安,但纵观整个朝代,尤其是盛唐时期,洛阳却绝不只是陪都那么简单。在大唐盛世的百年光景里,唐王朝的执政者,多数时间都厮混在洛阳。
或许,早在李世民恢复洛阳宫开始,洛阳就注定要和大唐、和长安来一番恩怨纠葛。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与武则天率满朝文武来到洛阳,尊洛阳为“东都”,而后便常年厮混在洛阳。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武则天在洛阳的宫殿里正式称帝,把“东都”改成“神都”,长安改称“西京”。称帝后,武则天再也没回过长安。
在洛,她把持了朝政,搞死了长子李弘,生下了小女儿太平公主,还废了俩皇帝儿子,赞助了两万贯脂粉钱修建龙门石窟。据说,卢舍那大佛的脸就是照着武则天凿的。
洛阳,不仅有她的宫殿和石窟,还有她的升仙太子碑和免罪金简。可惜后人无福,只能对着古籍意淫神都。因为,这些宫殿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连遗址毛都找不到了。
自此一直到683年,高宗在洛阳驾崩,大唐政府机构在洛阳的时间远远长于长安,长安虽然冠以“京师”之名,但洛阳却得首都之实。
武则天大概也想不到,被贬邙山的牡丹,一入新土,就又扎下了根。来年春天,满山翠绿,花开遍野,从此种入了洛阳人的心里。
不知是洛阳人天生契合牡丹,还是牡丹影响了洛阳人,洛阳人的骨子里,自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文人倔强:向来文质彬彬的洛阳,才不在乎自己的噱头。
1954年,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一举结束了洛阳几千年来的京都地位。尽管到现在,很多不熟悉河南的人,还误以为洛阳是河南的省会。不过,天子脚下也好,山高皇帝远也好,洛阳人依然只管吃好喝好,小日子照常。
洛阳地处中原,地理位置优越便利,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用北宋学者李格非(李清照之父)的话来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襟喉,而燕赵之走集”。明末清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者顾祖禹,则称赞洛阳是“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得益于上述优势,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王朝都看中了洛阳,将其选为了定都之地。
历史上第一个定都于洛阳的朝代是夏朝。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翌亦居之,桀又居之”。历史学家分析,这里的夏都斟鄩,就是位于今洛阳下属的县级市偃师西南的二里头遗址。
此后,代夏而兴的商朝也曾将都城定在洛阳附近一带,这座商都就是西亳。西亳地处邙山与洛河之间,其具体位置大致在今偃师西南的尸乡、大槐树、塔庄一带。
二里头遗址复原图
周王朝灭掉商朝后,出于更好地控制殷商遗民以及加强对东方新征服领土控制的考虑,在涧水以东,邙山以南,洛水以北,瀍水两岸的地方,建起了洛邑城。
犬戎攻破镐京后,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乃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此后洛邑便成为了东周王朝的都城,直到公元前256年东周王朝为秦所灭。
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前的塑像,该博物馆位于洛阳市的周王城广场
东周王朝灭亡后,洛阳再一次成为全国性王朝的都城是在东汉时期。自光武帝刘秀开始一直到汉献帝被董卓胁迫西迁长安为止,东汉王朝一直都以洛阳为都城洛阳是几朝古都,号令天下,治理四海。
东汉末年,汉献帝曾一度随曹操居于许都。曹丕代汉称帝后,则将都城又迁回到了洛阳。此后,取代曹魏的西晋继续以洛阳为都,一直到公元311年,洛阳被匈奴人建立的汉国军队攻破为止。
东汉曹魏时期洛阳城的复原图
北魏终结了十六国时期的乱局后,中国北方复归于安定。北魏的第七代皇帝孝文帝拓跋宏(后改名为元宏)是一位仰慕汉文化的君主,为了进一步推进汉化改革,他于公元494年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洛阳再度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中心。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时代一直以大兴城为都。到了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洛阳的政治地位上升。隋炀帝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并将都城迁到了这里。
至于隋炀帝迁都洛阳的真实想法是什么,目前有观点认为是隋炀帝想借此脱离关陇军事贵族势力强大的关中地区,进而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还有说法认为,洛阳当时水陆交通便利,在经济上便于接受来自南方的粮税贡赋。
到了唐代,洛阳的政治地位仍旧重要。唐显庆二年,即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下令以洛阳为唐王朝的东都。在武则天时期,洛阳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武则天登基称帝的地方就是在洛阳。
不过,有唐一代的大多数时间里,唐廷的政治中心仍是长安。公元904年,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在唐朝最后几年的时光里,洛阳成为了唐朝的首都。不过此时的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洛阳城里的皇帝和朝廷已经成了朱温手上的玩物,早已不具备统治天下的号召力了。
隋唐时期洛阳城的复原图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建立了后梁。后梁都城初在开封,后于公元909年迁都洛阳。公元913年,后梁末帝朱友贞称帝,又将都城改回至开封。除后梁外,在五代十国时期,曾以洛阳为都的王朝还有后唐和后晋。
北宋建立后,洛阳成为了宋廷的西京。宋太祖赵匡胤曾想迁都洛阳,但终因多方反对而作罢。当然,当时北宋也确实不具备迁都洛阳的条件。由于北宋实行“强干弱枝”的政策,在京城驻屯了大量的禁军。
这些禁军平日里需要南方运来的粮米供养,所需甚大,所费甚巨。这就决定了北宋必须以漕运便利的开封(当时叫做东京汴梁)为都,而一旦迁都至洛,由于洛阳没有开封那样的运输条件,那么大量禁军的吃饭问题就会受到影响,国家的治理成本就会大增。所以北宋定都开封确有其迫不得已之处。
洛阳在20世纪30年代,还曾短暂做过国民政府的“行都”。1932年1月28日,日寇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驻上海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平日里繁华锦绣的上海成了抵御外侮的战场。
由于受日寇兵锋的威胁,国民政府被迫于1月29日做出了迁都洛阳的决定,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也移驻洛阳,国民政府还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洛阳办公宣言》。
林森(照片中戴礼帽留长髯者)离开南京动身赴洛
在洛阳期间,国民党先后召集了两次会议,一是3月1日至6日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会议决定定洛阳为战时首都,西安为陪都,并推选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二是4月7日至12日召开的“国难会议”,并通过了《国难会议宣言》。
此后,由于《淞沪停战协定》的签署,局势暂时缓和,迁至洛阳的国民政府各机关又于同年5月30日迁回南京办公,洛阳短暂的“行都”历史至此也就宣告结束了。
这样通过以上内容可知,历史上曾在洛阳建过都的朝代分别是: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公元904-公元907)、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共计13朝。
03
东西两古都,古今一脉承
通过上文的比较可知,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或政权是12个,在洛阳建都的朝代或政权是13个。
所以,洛阳应是那个十三朝古都。
当然了,西安、洛阳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都承续着中华民族自古及今生生不息的生命血脉,堪称是中国历史星空中的“双子星座”,中华文明群山中的“两座高峰”。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西安的街头,徜徉在洛阳的市井,我们依旧能感受到来自于文明深处的厚重博大,依旧能触摸到源自于历史积淀的卓尔不群。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谁建都的朝代多,西安和洛阳都同样的卓越,非凡和伟大。
地理风水 解锁古都养成史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