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碧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或公元730年(十八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下面我们来欣赏李白这首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的名篇《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李白 〔唐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
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
赏析:
《安陆县志》卷二六引《湖广志》:”白兆山,一名碧山。山下有桃花岩,李白读书处。”这首诗写他住在山里,有人问他为什么住在山里,他笑而不答,内心自然安闲,并不扰乱。他注目看的是桃花在流水里远远地流去,这里另有一番境界,不同于人间。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诗的第一联中,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笑”字值得玩味,既有对俗人发问的轻蔑,又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独得之乐。”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是这种特定的感受是俗人寻觅不到的。这句话表达的意思类似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其实也回答了”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诗虽写花随溪水,育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诗人将”碧山”与伤透了心灵的”人间”对比,尊此抑彼,表达了自己舍彼求此、保全心志的志趣。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这首诗的特点,是写明”笑而不答”,其实是不答而答,即不是回答问话,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来做回答。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令人回味无穷。
美得让人窒息的古诗词
¥68
购买
参考文献:《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文网》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