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的石头就像家的围墙,每一块都代表一种守望”

一个难得的好天,吃过午饭,四级军士长朱春波把自己的“宝贝”搬到宿舍外,在阳光下认真擦拭一番。

朱春波的“宝贝”,其实是山上最寻常最不起眼的石头。每次上山巡逻,他都会精挑细选,带回一些石头。作为连队文书,他还给每块石头起了名字,记录下收藏日期。

顽石有灵,可以寄情。多年前,朱春波和妻子钱泉刚认识,那时连队条件艰苦,一封信从高原到老家云南能走半个月。

春节过后,是钱泉的生日。朱春波像往年一样,从山上特意捡回了一些彩色的石头,放在一个罐头瓶子里。等营部送物资的车上山,他让战友把这瓶五彩石带到镇上,寄给在云南老家的钱泉。

新春将至,营院里挂起灯笼,空气中弥漫着年的气息。

休息时间,朱春波拿起电话打给钱泉。3岁的儿子城城抢过电话:“爸爸,妈妈要过生日了……”城城身后的置物架上,几枚彩石“一字排开”,那是朱春波寄给钱泉的生日礼物。

这些年,钱泉带着孩子在云南红河老家生活,一家人聚少离多。当朝夕相伴成为奢望,朱春波和钱泉已然习惯了用电波为彼此守望。

2006年,朱春波从云南当兵来到连队。几天后,上山巡逻归来,他的心动摇了,“这里的石头不比南方灵秀,这里的水土也不如南方养人。”

他开始想念家乡红河的喀斯特地貌,溶洞里一根根造型奇特的钟乳石……

那几年营区开展绿化工程,官兵们在石缝中刨坑种树。大型机械无法上山,他们只好“锹挖手刨”。当时朱春波的双手都打了水泡。这让他对这里坚硬的石头更多了几分怨言。

一次,朱春波的老班长衡培智带着新战友给营院的“扎根石”描红。朱春波心不在焉地画了几笔。衡培智的“无名火”蹿上来,禁不住厉声批评了他。

被班长当众“敲打”,朱春波越想越难受,当晚翻来覆去压床板。同样睡不着的,还有衡培智。他悄悄把朱春波叫到一边,为他讲述了“扎根石”的历史——

当年,连队撤离老阵地。面对守了几十年的大山,官兵们潸然泪下。临行前老兵们把几块朝夕相伴的石头带到了新营区,寓意永远不忘光荣传统,坚决守护每块阵地。

某种意义上,“扎根石”也是“精神石”。衡培智说:“传承精神,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的努力。”

翌日清晨,朱春波起了个大早。出完早操,他重新找来了颜料,给所有的“扎根石”描红。

钱字几画_钱字几画_钱字几画

朱春波(左一)和战友一起“晒”山石。孙 斌、李 瑞摄

在连队,石头是坚守的见证。官兵休假归队也会带回一些石头,“家乡石”伴着“扎根石”,侧耳倾听,极目远望,他们仿佛看到了家乡的山,听到了山上的风声。这一刻,远方的家和身边的“家”,是这样的近。

2016年夏天,钱泉第一次来连队探亲。周末,朱春波带着妻子到山间河边散步。溪流潺潺,水中石块已经被打磨得没了棱角,他俯身捡起一块放在钱泉手中:“山里的石头有灵性,以后你想我就跟它说吧。”

“山上的石头就像家的围墙,每一块都代表一种守望,代表战友们守护的山河。”就像当年老班长为自己讲述“扎根石”的故事,如今,已是班长的朱春波也喜欢给新战士讲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自己的老班长:

今年初,老兵衡培智退休离队了。离开守了30年的“家”,他泣不成声。连队战友都知道,他的挎包里有一块石头,那是20多年前,他在巡山路上捡来的。

这块石头经过风吹日晒,石面上天然形成了一横一竖两道白印,特别像“中国”的“中”字。这样一块精美的奇石,衡培智一直当宝贝似的珍藏在身边。

按照最初的打算,衡培智是想将这块石头带回家的。但离别一刻,他还是把它留在了连队荣誉室。衡培智知道,阵地上的每块石头,都烙印着他的青春,把青春献给这个“家”更有意义……

立春这天,朱春波一边为新战士讲自己的老班长,一边带着大家用毛笔蘸起红色的颜料,一笔一画为一块“扎根石”勾勒出一个红色的“家”字。

故事讲完了,眼前的石头已焕然一新,朱春波眼里泪花闪烁。新战士们也全都屏息而立,若有所思地眺望远方。

鲜红的“家”字映衬着天边的晚霞,那一刻格外温馨。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