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小木
零起点上学这个说法提出好多年了,实际执行得怎样?有减少家长们的焦虑吗?从对今年新生入学前的家访情况来看,提倡归提倡,操作归操作,提前学习依旧。
开学前走访了二十户家庭,无一例外,所有孩子都参加了幼小衔接培训班,差别只在于进度的长短。最基本的,就是学完了拼音,10以内的加减法,孩子们都能拿出几本作业本给我看,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稚嫩的笔画;学多的呢,已经在做两位数加减混合题了,也初步具备了独立阅读简单文本的能力,识字量蛮大了。
这是一所城里的普通小学,那些中心名校的孩子会学得更多。
《小舍得》剧照
有个妈妈着急地问我:“听说开学后,老师是默认孩子已经学会拼音,课堂就是带带过,不多教的,是这样吗?”
我很惊讶,答复她:“怎么可能?拼音肯定是学习重点,老师怎么可能不教呢?”
她说:“听别人讲的呀,听得我急死了,所以暑假让孩子去提前学了拼音,还学了两遍呢!”
我向她保证,我绝对是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来上课的,花两个课时学三四个字母,孩子肯定能掌握,不要被那些道听途说的消息搅得这么紧张。
听我这样笃定的说法,这个妈妈才松了口气,说:“大家都这么说,我怕呀!”
《小欢喜》剧照
互联网对当代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没有老师违反教育规律,拔苗助长呢?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不合规定的个例肯定是有的,但也肯定是极少数的。但这些个别的事放到网络上被传播开去以后,给家长带来的焦虑指数却是成倍增加的。而这些焦虑反过来也更加恶化了当下的教育环境,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以及老师,都感觉到压力在不断增大。
在教育行业里看来是常识性的事,出了这个行业,知晓率其实并不高。这也是一众家长焦虑的来源之一,要在鱼龙混杂的信息里辨认出真实性,并去验证,这很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家校沟通非常有必要,老师要把那些正确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传递出去。
幼小衔接虽然在明面上被叫停,但家长们还是各显神通,能找到培训机构。宁可多学一点,不能少学一点,因为少学就会落后,这是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到底学多少为好呢?自然是多多益善。
《加油!妈妈》剧照
培训市场鱼龙混杂,师资标准没有统一,大多数就是靠口口相传。本地的家长群动辄几百人的大群,流传着培训班的各种动态和数据,也会分享各种学习资料。家长身浸其间,对种种信息轰炸很难保持镇定。有些培训机构甚至会鼓吹这种焦虑,因为家长的焦虑就是购买动力。
学业普遍重视,抓得紧,在积极为小学学习做准备,这是我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家访后的感受。但要顺利进入小学阶段,仅仅学了aoe,或是口算题,就准备足够了吗?
显然不是的。
开学以后就发现了,有些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停留在幼儿阶段,不会整理书包,总是找不到作业本,保管不好学习用品,经常能从他们的座位下捡到铅笔橡皮,等等。孩子的动手机会少,能力偏弱,很多事情有人代劳,自己统筹安排欠缺,在学校会经常处于一种手忙脚乱的状态。家访中就发现,不少家长既抱怨孩子不做事,又忍不住帮孩子做事。
越有生活能力,越有学习能力,这是贯通的。所以,要让孩子学会做事。
《我经过风暴》剧照
在孩子进入学校后,我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动手机会。整理课桌、整理书包、整理橱柜,这是天天要说,要检查的。孩子当然不可能在你说完指令后就能做到位,他们会忘记,会做不好,这时候就要手把手教,一个个指导。所以刚入学那段时间,工作很忙,因为要全面指导学生,非常琐碎。那些在家里得到过良好锻炼的孩子就可以得心应手,从而产生自豪感,对新的学习生活有认同感。最糟糕的是,学校里培养了动手能力,回到家,孩子又成了撒手掌柜。动手和统筹能力的体现,到了高段尤其明显,能把自己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的孩子,成绩也不会差。
令人担忧的还有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我常用孤岛一词来形容当下的小孩,家门一关,自娱自乐,没有长时间的集体游戏时间。幼儿园里当然有集体活动,但那是在老师看管下的活动,和这种自发性的游戏不同。孩子需要在游戏中学习管理、分配,要在一次次的矛盾冲突中去寻找到边界感,学会处理纠纷,学会彼此退让。
但现在的小学生,普遍缺乏这种锻炼。进入一年级后,孩子们的冲突会增多。在我看来,这是正常的,这也是成长要学的一门课。比如有一次,两个孩子打起来。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人都动了手。但如果你再问下去,其实是一个孩子拿了书看,另一个孩子也想看,但对方不同意,就抢夺、推搡起来。这种事在学校里层出不穷。但其实也是很好的一个教育点,就是要告诉孩子,该如何礼貌地向别人征求意见,如果被拒绝了,该怎么办。对于冲突,光有批评是没用的,关键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
学校里会教这些,但家里的教育也很重要。家长给孩子耳濡目染的影响,提供一些细节上的指导,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这里最忌讳的就是孩子一有冲突,家长马上愤怒,要找对方要个公道,或是对老师多加指责,唯恐孩子吃亏。这些小事铺垫了成长之路,这些事上不肯吃亏,是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也是耽误。
《黑暗荣耀》剧照
我很希望孩子们在课余时间能相互串串门,小区里能约到楼下玩一玩。几年前曾看到过一则新闻,班主任鼓励班上学生串门,甚至作为一项作业。但如今来看,小区里更加空荡,没有孩子的笑声,也没有他们的追逐打闹,就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不多见了。孩子们的自由时间真的越来越少。
读小学了,家长们的焦虑除了来自对学业的担忧、孩子的适应情况,也会为如何和老师搞好关系而纠结。在网上看到了隆重的家访欢迎仪式,有些家庭甚至打出了背投PPT。这个我没遇到,如果真的遇到,也会有些尴尬。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大张旗鼓。家里收拾一下,不要杂乱,然后给老师倒杯水,聊聊孩子的情况,就足够了。
我去家访的那几家,家长们很客气,大多备了水果。有孩子亲自把葡萄塞我手里,我吃了。家长准备了茶水,递我手上,我也喝了。我觉得这就是正常的人和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没必要草木皆兵。吃两个葡萄,喝一口茶水,算什么触犯工作纪律的事呢?有一次我去家访,家长是摆早餐摊的,她特地给我做了一个饼,端了一碗豆浆,我都吃了,边吃边聊。我不觉得这有什么要避讳。家校之间要有距离感,但也不要过于防备,失了人情味。
开学不久就是教师节,不少家长也颇费思量,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呢?送什么好呢?送多少?怎么送?而社会上也会有几天热闹地讨论,各级教育部门各网站也会推出不少师德宣传文章。教师节成为师德教育节,是令人不舒服的,这里面有暗藏的道德警示。
其实,人群里的道德水平怎样,老师群体的道德水准也差不多,甚至可以说稍高一些。对于送礼这件事,我以我自己来说,是绝对不想要的。不想要家长送任何礼物给我,尤其是比较贵重的。只想简单教书,该批评就批评,该表扬就表扬,不用思前想后,左右掂量,非常纯粹。我想这也是大多数老师的心声。
至于怎么跟老师搞好关系,我觉得也非常简单,比如每次该交的回执、表格能及时交,不拖拉,老师来反馈孩子问题的时候,和老师齐心协力把孩子教育好,而不是想着老师怎么又来为难我孩子,还有,在班级工作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尽可能地出一份力,就够了。至于日常,大家平和有礼,守好各自的职责范围,不必讨好,也不要为难,这就是最好的相处之道。
排版:布雷克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