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孝”字高4.9米宽3.3米,取意“事久见人心,三三见九,九九长寿”。

传说这里是李密故居的核心处。

彭山县保胜乡绝壁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的诗词。

李密像。

西晋时期的眉山 彭 山县,有一位名人是以孝道作为形象标签光耀后世的——他 的 孝道,暗合了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的纲常需求,但更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这 位 名人,就是李密。很多人上中学时读过这样一篇古文:《陈情表》。说的是西晋时有个人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却要窝在家里照顾他的老祖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崇尚进取、热心功名的魏晋时期,这个人真是傻到了家。

这个“怪人”,就是四川彭山县人李密。

那么,这李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陈情表》为什么对后世影响这么大?

壹 祖母患病,他夜不解衣伺候

《晋书·孝友列传·李密》载:“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李密(224年-287年),他出生刚满六个月时父亲就病亡。他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打小就身体不好的李密与自己的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感情颇深。

人道是:多病之人早熟,早熟之人敏感。鲁迅先生当年在给许寿裳的信中,将古话“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予以扭转,彰显“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的现实硬度,得出“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结论,以此反观李密,甚为恰切。李密祖母刘氏得病了,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汤药、必口尝之后进献。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看重亲情、崇尚孝悌的人日后影响必更“勇猛”。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他和祖母日日相傍的感情非一般人所能比。这也促使李密更加努力勤奋,于是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著有《述理论》十篇。《华阳国志》《晋书》里,均有李密传。

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这也是他写《陈情表》的主要原因。当时,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李密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才名,下诏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低于太守的官名),郡县也不断催促。但李密就是不去上任,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

原来,李密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母,祖母大人已九十六岁高龄,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李密就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小心翼翼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陈事表》)写作的缘由,时间是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年)。

贰“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这篇传世之作的原题为“陈情事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时局动荡,皇帝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因为李密是蜀国的名人,才干过人,更以孝著名。晋武帝希望他出来做官服膺民心,以此达到自己进一步扩充领土的野心。李密本来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全性命,也出于越来越反感邓艾集团的骄横跋扈,就写了这篇文章。

《陈情表》里,李密细细叙述了祖母刘氏几十年来含辛茹苦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当然,他也一再表达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谢,更倾诉了自己实在不能从命的苦衷,全文真情流露,娓娓道来,深婉畅达。

《陈情表》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佳作还给后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由于《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上表到朝廷后,晋武帝看了不但不责怪他,反而为他的赤诚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他同意李密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全部费用。这件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多,祖母刘氏去世了。李密在家守孝两年后,履行了在《陈情表》的承诺,先后入仕任河南温县县令、尚书郎和陕西汉中太守等职。在温县,他政令严明,政绩显著,而且敢于跟霸道的乡绅过不去。比如,以前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勒索钱财,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出过境仍想雁过拔毛,李密以理力争,绝不给他们面子,使诸王不敢太过苛求。李密的敢作敢为获得了百姓的好评。

但李密的率性而为,渐渐得罪了许多有朝廷背景的高官,致使自己处处受到刁难。在汉中,李密倡建了一座武侯祠。他这样做的真实想法我们今天无从得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故国蜀汉的怀念,也彰显自己是个重感情的人。同时,来自内心深处的“竹林七贤”的余韵,终于有一天被酒力唤醒了。某天他酩酊大醉后提笔赋诗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这牢骚话被一些好事者添油加醋,传到晋武帝的耳朵去了,皇帝雷霆震怒,贬谪他免官回川。

公元287年,郁郁寡欢的李密卒于故地彭山县保胜乡,好友安东将军胡熊与皇甫士安主持了他的葬仪,师弟、著名史官陈寿在《三国志》中为其列传。

叁“陈情”不见容于正统孝道

我们再回头看看,《陈情表》全文用了29个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两处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适逻辑之下,这让晋武帝颇感顺眼。关键还在于,区区一份“陈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还感动了君王铁石心肠,这,仅仅是李密上佳文笔的魔力么?

当然不是。《陈情表》之所以影响了后世,是因为它触及到一个中国人很看重的孝道文化问题,有着广泛的民间认同。

的确,李密生前万万没想到,他慨然写就的《陈情表》,在1700年后不仅被家乡人奉为经典,进而影响着这个国家和普罗民众的道德观念。

所谓孝道,即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历史上,为了维护和形成这个孝道传统,在周朝,周天子每年还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乡饮酒礼”活动,旨在敬老尊贤。周朝礼法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食肉的资格,享受敬神一样的礼遇。春秋战国时,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两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可免全家赋役。中国传统民俗中还有隆重的老年仪式礼。在宫廷中,则有皇帝亲自主持尊老的礼仪。

南宋文学家赵与时,在其著作《宾退录》中曾引用安子顺的言论:“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隐士安子顺世通云。此三文,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

耐人寻味的是,大孝子李密的事迹,却没有进入正统的《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守正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立场辑录的,包括二十四个故事。或许在郭守正们看来,李密的孝行过于平凡,他既没有尝粪忧心、恣蚊饱血、扼虎救父的激烈,也缺乏戏彩娱亲中欢笑掩盖的大恸,甚至没有黄庭坚身着官服超九十度鞠躬的“亲涤”母亲溺器的谦卑,不过如此。

肆 李密和“投降派”老师谯周

如果我们的眼光仅仅停留在李密的孝道上,那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李密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官。这跟他的恩师谯周有关。

李密在祖母去世前,先后出任蜀汉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皇太子老师),也曾多次出使东吴,迅捷的辩才展露无遗。这当中,他拜师了大名鼎鼎的谯周。

谯周是三国蜀汉的大儒,他的名字是和“亡国”联系在一起的。当时,三国后期魏国伐蜀,兵至阴平。危急关头谯周力劝后主刘禅降魏。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被打破。

谯周的投降主张,见仁见智,历代评说从未断绝。硕儒谯周才高八斗,史称他“词理渊通”,著作有《法训》八卷,《五经论》五卷、《古史考》二十五篇,《论语注》十卷、《五教志》五卷多种,可惜已亡佚不传,只在《三国志·本传》中保留了《谏帝后疏》《仇国论》《谏后主南行》等为数不多的资料了。

这些,都对学生李密(还有陈寿)在史学和文学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谯周的归顺主张,也直接影响到李密在最终归附西晋后,除了失意时对故国有所眷恋,更多时候,他还是认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从而兢兢业业为新朝廷工作,为老百姓做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对《孝经》研究的第一个高潮,最大特征是皇帝们纷纷著书立说,弘扬孝道。晋元帝有《孝经传》,晋孝武帝有《总明馆孝敬讲义》,梁武帝著有《孝经义疏》,北魏孝明帝有《孝经义记》等。热闹得很。

不过,统治者推崇《孝经》,在后世很多人看来无非是愚弄老百姓的幌子。著名历史学家杨伯峻先生在《经书浅谈》中犀利地指出:“东晋孝武帝这个人,他十岁死了父亲,便不哭丧,还说什么‘哀至便哭’。他在位时,权臣桓温已死,权柄他一人掌握;其后谢安、谢石又大败苻坚于淝水,正是大有为之时,他自己却饮酒好色,又专任司马道子和王国宝一般龌龊小人,贪得无厌,卖官鬻爵,流毒人民,结果被所宠爱的张贵人所害死。东晋因之日益衰颓,以后遂一蹶不振,还宣讲什么《孝经》,作什么《孝经讲义》?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罢了。”在杨伯峻看来,所谓孝道之水,只是流淌在民间的一股渴泉。

这股民间的渴泉,在李密的故乡却源远流长,从未绝源过。

伍 李密故里,孝道“活”在民间

李密故里,在四川彭山县保胜乡。此地四面环山,九峰罗列,风景秀丽。保胜乡龙安村,有一座龙门寺,被认为是李密故居的核心处。始建于唐代的龙门寺,有一座不小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有一块雕着精美龙图案的石碑,上面刻着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一道圣旨,说明了重修龙门寺有关事宜。道光圣旨石碑一旁,竖立着李密塑像。

我从龙门寺里陈列的资料上看到,当年,李密在祖母百年之后复归仕途,任太守期间,他在四川故里主持修建了这座寺庙。此庙后来扩建为八座寺庙。八座寺庙连起一个群落,气势磅礴,香火很旺。后来,寺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遭遇毁灭的厄运,庙里佛像也被摧毁。上世纪80年代,龙门寺仅剩一尊失去双手的释迦牟尼石刻孤独地坐在那里。现在的寺庙,是1994年重新修建的。

当地村民讲,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夏日一片葱绿,煞是好看。荷塘上还有一座三孔古石桥,现已没于荒草丛中。龙门寺山崖上,刻着“李密故里”四个红色大字及一个巨大的“孝”字,这是今天当地孝文化石刻艺术走廊。这200米长的天然绝壁之上,镌刻着历代颂扬李密孝笃和《陈情表》的诗词,还有再现李密生平和他行孝的故事。

阳光下,一丛丛青翠的竹子在起伏的山峦间投下层层叠叠的阴影,偶有风过,发出簌簌的声音。一位姓王的村民告诉我说:“作为李密故乡人,我们自己如果不懂得孝道,还好意思呆在这村里吗?我就经常在家头教育娃娃,一个人先得讲孝道,懂得了孝道他才晓得感恩,才晓得自己好好学习,娃娃懂得这些后才会懂得对妈老汉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报恩。”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