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静枫听史

编辑|

静枫听史

近来,“‘90后’遭遇年龄危机”等类似话语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刷屏”句式。

这一表述兼具情绪宣泄与调侃意味,侧面印证了“90后”群体对于年龄的敏感与焦虑态度的真实存在。

年龄焦虑实质上是与生理年龄相关联的角色预期担忧,既受到微观层面的家庭背景与自我期望影响,又有其深刻的社会性根源,经由网络社群的调侃共鸣与媒介呈现,形成了实质性的群体性焦虑心理。

研究这一焦虑状况对于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征,破解社会焦虑现象,提升青年面对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的提出

“‘90后’现在谈的都是黄昏恋”“‘90后’最大的难题不是脱单而是脱发”……此类表情包和语句在媒体中时常出现。

虽然带有一定的调侃成分,但不可否认,

含有“‘90后’遭遇年龄危机”意味的表述已作为一种泛滥情绪或普遍观点,得到了“90后”人群尤其是正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和传播。

传统观念中,“每逢中年,必有焦虑”,年龄焦虑是因自然年龄增长而感到忧愁、焦虑的心理状态,是现实生活状态、自然年龄和心理年龄之间产生矛盾的主观感受。

例如在大众日常话语中经常出现的更年期、离退休综合症等与年龄相关联的健康话题,就是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与社会角色之间关系的失调和错位造成的年龄焦虑在社会观念或临床医学上的表现形式。

通常意义下,与年龄有关的焦虑总与个体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相关,伴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人们参与许多社会活动时逐渐力不从心,由此引发焦虑。

“90后”年轻人关于年龄焦虑的表达并不限于个人的现实生活圈子,更多是在网络空间中加以讨论,在网民中获得了几乎“一边倒”的认同效果。

但在现实生活中,“90后”的年龄焦虑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那么年龄焦虑究竟是“真问题”还是“伪命题”,新媒体影响下的网络社区内的年龄焦虑问题又是如何被建构的?

以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社会心理层面的,也是主观化的,因此需要从微观角度出发,在特定的语境和时代背景下进行具体考察。

研究的聚焦点在于通过个人对于年龄焦虑的定义和建构过程,透视当代“90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解答年龄焦虑的作用因素、后果影响以及此种焦虑现象的时代特殊性等问题。

关于“‘90后’陷入中年危机”的讨论起源于2016年5月4日联合国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

该消息称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是年龄介于15~24岁之间的群体,且联合国系统出版的关于人口统计、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的年度统计数据均按此定义。

如遵循这一标准,则意味着25岁以上人群,包括许多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被划入了中年范畴,因此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讨论。

实际上这一界定主要是从人口统计的应用角度出发,并不一定包含价值取向。

联合国亦声明此定义并不挑战各国对青年的定义,认为“除上面提及的青年一词的统计定义外,青年一词的意义在世界各地因社会而异。

关于青年的定义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情况的波动而不断有所改变”。

例如在我国人口统计中就同时应用15~29岁及15~35岁两种统计标准。

聚焦青年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年龄的划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状况、人口转变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不断变化的。

在早期社会,即使人体生理发育成熟的时间阶段与现代社会大致相当,但当时的人们也并未将青年人与中年人严格区分。

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青年的概念不断凸显,即出现了从具有依赖性和不成熟性的幼年时代到具有权利和责任的成年人的过渡阶段。

以上学者的观点充分证实了“青年”的概念是变动的、被建构的,其内涵与界限会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变化。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不再需要人们刚刚成年就投入社会劳动。

18~24岁的“年轻成年人”尽管已达法定年龄,但他们在家庭、事业和政治生活中通常又不具有成年人的充分地位,因此经常面临着与他们的健康、家庭、学业和发展有关的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

虽然现阶段存在着对于青年群体身心状况的固有印象和概念定义,但仍然不能局限于名词概念的讨论,而需要在当下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重新考察。

年龄焦虑的社会属性

学界关于焦虑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大多是从病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例如典型的青春期问题,霍林伍思()认为这是一种“心理断乳”。

米德()则以社会人类学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

在其青年心理研究著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通过对萨摩亚少女成年过程的田野调查和分析,有力地反驳了斯坦利·霍尔(S.Hall)和霍林伍思主张的青春期危机生理决定论。

她认为个体普遍性焦虑感的原因

“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给自己的各种限制的一种反应”。

在米德的观点中,是文化态度及社会所提供给个人的选择决定着个人在社会中是否会受到强烈的心理折磨,因而焦虑实际上是社会属性的。

“90后”的年龄焦虑不能仅从生理上寻找“变老”的根据,而需要考察“90后”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社会变迁。

聚焦普遍焦虑感的成因,部分学者通过历史比较提出年轻人的“年龄焦虑心态”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国家,也曾出现大面积的社会群体的精神困境,爆发出普遍的焦虑症候,例如自杀潮、摇滚潮、垮掉的一代,甚至形成了群体性的文化现象。

因此焦虑现象不单是私人体验,现代社会是否为准社会成员度过“社会性断乳”期提供合理的保障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群体的心理状况。

立足于当代社会的变迁因素,通常认为焦虑是现代性所带来的社会变迁触发的。

较以往社会而言,个体对自我命运负责的倾向愈发明显,过度竞争造成失序并引发无法预期的风险,影响着人们的未来观,从而衍生焦虑。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焦虑而言,新媒体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背景设定。

新媒体是指基于数字化并以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技术支撑的媒介或内容载体,互联网平台作为新媒体技术的最典型代表,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比于以往传统的传媒方式,新媒体之“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极大地拓展了传播的空间领域和受众范围,更重要的是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方式。

现代网络媒体既创造了情绪表达的空间环境,又具有观点的创造和再造功能,这就造成了所谓“媒介现实”。

即媒体并不完全镜像式地重现生活现实,而是通过复杂的加工程序来反映现实,媒介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人的集体观念和情绪。

聚焦新媒体与青年人焦虑的关系,新媒体一方面为青年人媒介形象的构建提供新平台,另一方面在塑造青年群体形象时,部分根本问题缺失和报道的标签化、表层化偏差又加重了青年群体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和焦虑。

有研究者基于对焦虑的媒介呈现的调查发现,媒体的焦虑营造作用主要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

一是数量庞大,通过百度检索查询到的“90后已经……”模式化标题文章有978万篇,二是内容带有感染力和煽动性,媒体呈现的主要内容集中于衰老恐惧、财富欲望和知识焦虑。

结语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生存和发展焦虑是本体性的,而年龄焦虑是对应当下时代与社会的一个现象。

年龄从来不是真正的问题,而是焦虑的出口,实际上与年龄相关的预期社会责任、角色的远离等社会性因素才是造成年龄焦虑的根本原因。

作为青春正好的当代大学生,恐惧自己的生理年龄是一个伪命题。

由于一定年龄总是对应一定的社会身份、社会责任和行为模式,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身份担忧。

担忧自己无法与社会认可的成功模式保持一致,担忧因年龄的增长而被他人取代,担忧无法取得自我预期的身份与地位……

在社会变迁与网络媒体的综合作用下,年龄和与之相关的媒体讨论起到了放大镜的效应,它将原本被大众所忽略的问题变得无法忽视。

了解了年龄焦虑形成背后的社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年龄焦虑的真实含义,理解当代“90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认知状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由于研究对象与网络媒体平台接触的密切程度,媒介呈现方式及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年龄焦虑兼具建构作用和调侃消解作用,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体特性对“90后”大学生焦虑心理进行改善。

例如个人可以加入具有自我认同感的网络社群,通过具有现实反叛意味的网络亚文化交流进行自我调适;,允许个人发展拥有与传统观念不同的时间表,从而减少资本和传统对于年龄的规训。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