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编辑 | 陆茗
排版 | 贝宁
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大城市干什么?
“我去拼命”,翻译成英文就是risk your life,听起来很吓人,但我觉得中国年轻人真的是这样。
这是美国青年戴三才的中国体验。
中国的年轻一代会如何影响世界?历史的答案暂时不得而知。不过,在谜底揭晓前,我们至少可以保持观察,并从中获取蛛丝马迹: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个美国90后想要做出回答。
戴三才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在中国待那么久。从2012年到2017年,他暂居苏州、成都,辗转过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有数百个小时都坐在哐啷哐啷的火车上。
(戴三才与他所撰写的《中国后浪》。本书记录了戴三才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呈现了中国年轻人的真实生存状况,中文版已在中国大陆出版)
当他还是一名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时,就被学校海外交流项目中的亚洲国家宣传页吸引——像他喜爱的科幻小说封面那样,承载了西方人赛博朋克想象的现代东方国度,有着拥挤的楼宇、暧昧的霓虹灯,城市深不可探,散发着异域的神秘气息。
这是三才对中国的原始印象,直到真正踏入这片土地,中国才褪去迷雾般的面纱,逐渐鲜活真实起来。
中国人对西方面孔格外热情,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朋友邀请他吃饭喝酒。和另一位对中国有着浓厚兴趣的美国人何伟一样,三才与中国的深刻缘分也发生在四川。
几年前,在成都一个青年旅社,他获得了真正的友谊,他逐渐融入当地年轻人的圈子,和他们一起谈论摇滚、图书与旅行。
在与中国年轻人交往的过程中,三才发现这些在“中国速度”下成长起来的人们有着独特的焦虑和力争社会上游的野心。他对中国的认识开始超出甚至脱离原本的框架,让他觉得有义务将这些观察记录下来。
“这代年轻人渴望自由……他们期待的自由并不像大部分西方人期待的那样从政府的压迫和束缚中解放,很多人都是在寻求从传统期望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三才认为如今的中国年轻人生活在现代与传统的夹板之中,并试图从中建立新的秩序与文化。
(当代中国年轻人间也开始流行美国的街舞【图源:这就是街舞】)
在第三方的视角下,很多话题显得熟悉又陌生。这一回,南风窗勿以类拒与三才聊了聊中国年轻一代的教育内卷以及买房执念,通过一个美国人的眼睛,我们或许更能了解自身的特殊之处。
比美国学霸更学霸
中国学生在考试上的努力程度令三才感到惊讶,中国东部一所普通211大学的图书馆中,比美国精英大学里的学霸更“学霸”的学生比比皆是。为了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他们如同苦行僧般坐在图书馆的同一个位置上学习数月,每周学习时间超过80个小时。他们的中学时代同样艰苦,大多数学生在早上七点前抵达学校,并在放学后进行长时间的自习。三才发现,繁重的学习生活背后,是激烈的学业、就业竞争,对竞争失败的恐惧,正在影响中国年轻人的生育观。
(《归去来》剧照)
三才:中国一般大学图书馆里的学生,比哥大里所谓的学霸都要更认真地读书。很多年轻人觉得他们的未来取决于高考、考研分数,为考试而学习的文化制造了一个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和西方国家相比尤其如此。
在美国,如果光靠考试我进不了哥大。说实话,我的SAT(美国高中毕业生学术能力水平考试)成绩还不错,但我在申请学校的时候,会把生活中的其他元素写进去,比如我是高中辩论队和水球队的队长,很多大学都会重视这些。
有一个数据我觉得很有意思,美国、德国、英国学生到了18岁,近视的人数大概有40%,中国、新加坡、韩国这些受儒学影响的国家都是90%以上。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年轻人都在干什么,如果你每天在外面打球,只学习两三个小时,你是不会近视的。
(各国青少年近视率【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美国也有关于教育公平的争论,但与中国的情况很不一样,美国社会在呼吁取消一部分SAT考试,因为美国人认为有钱家庭更能培养一个好的考试机器,家庭背景不好的孩子没办法和他们在成绩上竞争。
现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改变(比如增加了大学自主招生),和以往相比好了很多。如果只强调考试,我始终担心,第一,中国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孩子,而创造对于国家未来发展非常关键;第二,下一代年轻人可能不像这一代人那样愿意每天在图书馆待14个小时,很多孩子会不想干了。
2015年中国开放二胎后,我采访了很多人,问他们会不会考虑再生一个孩子。大约有75%的人都会这样和我说,我们再生一个孩子的话,他俩成功的概率就会减少一半,因为他们在教育文化上能接收的资源会被平分。
(2020年居民生育二胎意愿调查【图源:《2020二胎家庭居住需求调查报告》】)
我和美国人讲这个事,他们很不理解。这样的观念体现出一种竞争意识,教育竞争非常紧张,导致家长们也很紧张。对家长来说,少生一个孩子有着十分现实的考虑,他们把养孩子看成了一个项目,认为多花时间让孩子学习、考好大学、进大公司、赚大钱,才能成功。
很多美国家长可能不觉得成功和考上好大学或者赚钱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我不敢说美国没有这种人,精英大学里满满都是这样的孩子,但总体的竞争氛围没有中国那么浓厚。
婚姻与房市
在贵州省毕节市,一位26岁的银行工作者对三才说:“我们有一个靠婚姻支撑起来的房地产市场,丈母娘经济”,他将这句话写进了书中。无论有关房地产市场的真相是否如此,但在某种程度上,它解除了三才对“中国人为什么一定要买房”的困惑。买房,对于中国年轻人来说,是完成结婚生子标准程序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关乎个体人生,还是整个家族的大事,这也导致中国年轻人的啃老成为一种必然。
(《咱们结婚吧》剧照)
三才:在中国各地的火车、咖啡馆或餐厅,我都会问年轻人这里的房地产怎么样,那些二十多岁的朋友都会非常准确地告诉你,这里的楼市价格大概怎么样,他们还可以和成都、北京的房价对比,其他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他们也都知道。
一些中国朋友问我纽约的房地产怎么样,我回答不知道的时候,他们要么觉得我没钱,要么觉得我太有钱了,实际上我两者都不是。
美国年轻人觉得房子没有那么重要,买房可以是一种理想,比如生活安定下来之后,有一个房多好,但它不是必不可少的。
我记得《奇葩说》有一期的主题是,你要在大城市买一个小房,还是在小城市买一个大房,问题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它背后是中国年轻人心里的挣扎。人们如果想要享受生活,当然房子越宽敞越好,但他们同时需要竞争,要多赚钱,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东西,就只能在大城市吃苦、拼命。
(《奇葩说》正方辩手认为年轻人需要奋斗才能获得未来的幸福)
如果你问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大城市干什么,他们会说“我去拼命”,翻译成英文就是risk your life,听起来很吓人,但我觉得中国年轻人真的是这样。
中国人买房需要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帮助,在美国,如果你让一个孩子在整个家庭众筹买房,是不可能的。很多中国人把没有房子说成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事,但如果你和美国人说要有房子才有安全感,我们可能会觉得比较奇怪。
年轻人买房还出于文化方面的压力,因为很多孩子想当乖孩子,想要让父母抱孙子,尤其男生觉得如果没有房子,女生就看不上他们,起码她们的父母不会答应。这个观念近几年在逐渐改变,但在二线城市以下的地方,它依旧普遍存在,这是中国的一个特殊现象,也让年轻人感到“压力山大”。
传统与现代之间
今天的中国年轻人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要应对来自父母从传统观念出发的殷切期待,另一方面,他们要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他们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代不用考虑“吃什么”等生存问题的人,然而,他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样关键:在不可割弃的传统与飞速的现代化之间,如何找到尊重以及现代中国人的自我认同?
三才:我在中国认识了很多朋友的父母,还有他们的爷爷奶奶。我特别喜欢和爷爷奶奶们聊天,聊他们小时候的经验——他们说的四川话我能听懂。
我发现他们曾经的生活环境完全是第三世界式的,非常艰苦。因为中国发展速度很快,所以代际差异比其他国家大很多,韩国、新加坡都没办法与之相比。
中国老人都非常伟大,他们的适应能力相当惊人,和国外老人作对比也是如此,比如我的爷爷奶奶不可能用微信或网购,但很多中国老人都会。中国的老一代经历过历史的不同阶段,比世界上其他老人看过更多的变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接受更多的改变。
(《四个春天》剧照,两位老人看着手机正笑得开怀)
中国的长辈之所以去吃苦,是因为他们想要下一代人幸福。长辈们把资源都给了年轻人,这是一个好事,这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学习、旅游、享受生活。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同时给了年轻人特别大的压力。
美国年轻人可能不会想去理解上一代人的想法,但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一个代表历史的人在教育晚辈,因此年轻人也更能理解这些跨年代的思想。
我们从小看的电影、历史书,包括父辈的生活经验,都让我们把苏联式的共产主义视作敌人,认为生活在中国就像生活在70年代的苏联那样压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加州人,我也带着这样的偏见去探索中国。但是来中国之后我震惊地发现,中国年轻人压抑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而是来自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摩擦,比如他们需要满足的长辈的期待,又想要享受生活。
在这种摩擦之间,他们需要去定义自我,也就是代表现代中国寻求自我认同,问题包括了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要提倡什么样的原则。
(戴三才的TED演讲)
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等于西方化,我觉得中国在证明现代化不一定等于西方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在制造一个新的文化。
大部分国家的年轻一代是不会影响世界的,美国的年轻人会影响,德国的年轻人可能会影响,但我毫不犹豫地说,出于经济与政治上的重力,中国的年轻人100%会影响全世界。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很多科幻小说写有关日本的故事,西方国家开始想象一种亚洲文化站在世界舞台的核心会是什么样子,会怎么改变世界。我觉得现在的中国可能就在实现科幻小说里的故事。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