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三 六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人物介绍
董宇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创伤骨科主任。
现任国际SICOT中国学会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创伤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创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生物材料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严重骨与关节创伤的诊治及复杂骨折和骨折并发症(如骨不连、畸形愈合、手术后感染)的治疗,尤其致力于膝关节及肘关节周围骨折的治疗(如胫骨平台骨折及肘关节骨折脱位等)及骨折的微创治疗。
长期从事骨科植入物生物学活性及植入物表面改性处理的相关研究,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顺利完成及在研各级课题多项,在SCI及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拥有专利成果3项。
采访笔记
“同样的创伤骨科手术,我们的性价比可能是最高的,站在病人立场,为他们省钱,是科室的传统,也是医院的初衷。病人都是实际的,期望值永远与费用成正比。当费用不高,效果明显时,他会成为最忠诚的朋友,为你处处说好话的朋友。”
董宇启,仁济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创伤骨科主任。擅长严重骨与关节创伤的诊治及复杂骨折和骨折并发症(如骨不连、畸形愈合、手术后感染)的处理,尤其致力于膝关节及肘关节周围的骨折治疗及骨折的微创治疗。
2011年开始,他带着骨科一班老仁济,“十二怒汉”,开始了创伤骨科创科之旅。“很困难,需要口碑宣传,而且创伤骨科属于急症,意味着身不由己与牺牲。”七八年下来,他的成绩有目共睹,稳稳占据上海创伤骨科前列。
他坦言有压力,“学科趋势是萎缩的,这与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成熟度,健康意识和保障意识的提高密不可分。所以,现在我们重点关注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以及年轻人的运动损伤。”
他把科室按创伤骨科不同部位分了若干专业组,肩关节,骨盆,髋臼,肘膝。他把他的同事们扶上马,再送一程,“我要打造他们自己的品牌,要让老百姓和医院同仁都知道,提起肩关节,肘关节就想到谁谁谁。”而关节镜的大规模使用,以涉及到各个部位。
他去过德国进修,在一所大学,从楼上透过窗外往下注视。有装修工人在日光下翻修对面一幢教研大楼的楼顶。他在那里学习了两个月,那些工人就翻修了两个月。他离开的时候,这项工程还没有结束。他突然意识到,要达到某种百年不变的标准,步骤上的规范和数量上的绝对,都是不能缺少的。他开始体会到那种所谓的工匠精神。“其实,那只是渗入一个民族性格里的教养。”
他的办公室里有一盆郁郁葱葱的金钱树。树长得很好,他喜欢在空闲的时候侍弄这些植物,剪修一下枝叶,浇一点水,同时,让内心安宁下来。“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一些手术以外的东西。”
他说,自己是个不忍的人,见不得眼前的眼泪,能体会病人最深切的无助与绝望。“医学的核心价值,除了治愈疾病,还应该给人以尊严。其实,治好了疾病,却把人气得半死的也不少。但你必须知道,病人,除了有病,还真是一个人,哪怕频临死亡,还是有情感,需要尊严的。”他坦言,许多术后工作无法在医院开展,比如康复训练,比如心理治疗,“这是大环境的问题。”
“不管怎样,应该让病人觉得未来值得去期许,大概是人们在日常中,能够拥有的最好的感受之一。”他说。
我告诉他,我一直很喜欢一个朋友在婚礼上说的话。她说,我想嫁给他,是因为和他在一起,我总会觉得生活明天会比今天好,一天会比一天更好。
“这当然不客观,我们总是在挫折中进取。但生活很可期,的确是一种感人的情绪。对我来说,它约等于幸福本身。”他说。
如鱼得水
董宇启,1964年生人。
高中生的时候,偶然间读到了一则关于“换心”手术的报道,他对于医学的热情就无法停歇了。“那是1978年中国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成功,我想,医生真是一群伟大的人,多么神奇的难题居然被医生攻克了,我甚至为此高兴了好几天。从此立下一个志向,一定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而且是心外科医生。”
高考时,他把几乎所有志愿都填了医学院,结果,被上海第二医学院录取。
进了大学,六年寒暑。第一次穿着白大褂走在校园里,董宇启的内心就充满激情,尤其当他近距离接触讲台上的老师。“给我们上课的,不乏高山仰止,才华魅力仿佛与生俱来的教授。”校园的日子似水流年,他慢慢体会到医生这份职业背后的含义,从特似懂非懂的崇拜,正在悄然转变为一种肩上的责任。
“我也觉得很奇怪,对医学的热情从没消退半分,即使工作已近30年。天天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就好像背人渡河,充实快乐,乐此不疲。”董宇启说。
他最终没有进入心外科,而是进入了骨科。1988年,刚刚大学毕业的董宇启在仁济医院轮转,一下子爱上了骨科,那是真的爱上了。
“爱上骨科是因为一个人,王惠生教授,我的启蒙老师。每次观摩他的手术,就像一堂解剖教学课,手术每一层都讲的极为详细,前因后果一一阐明,淋漓尽致。”王惠生主任治学态度十分严谨,对学生严厉而充满关怀,董宇启断定,跟着这样一位老师终身无后悔。事实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他在王主任麾下迅速成长。
“其实还有一方面,骨科有许多种方法手段,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当然,每一种方案可能得到的结果有所差异,这些百变与差异,给了我很大的想象空间,我需要凭自己对疾病的了解,制定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可能与众不同,但很可能恢复很好,结果无需争辩,一望便知。”董宇启说,他从小就擅长数理空间结构,干了骨科以后,几何学的很多想法觉得都可以在骨科上实现,有一种如鱼得水的快乐。
创新与创科
1994年,董宇启升了主治医师,1999年升了副主任医师,定位在关节骨科。
董宇启渐渐觉得,仅靠眼下的积累已经不够,他需要开眼界,广泛吸收新东西充实自身。“很早,我就喜欢做膝关节、肘关节这一类手术,比如膝关节置换。我不止要将它变成了我的特色,精益求精,我要做到更好。”
2000和2003年,他去过两次德国进修,德国之行,他学到了精湛的技术,更是在外科管理方面,收获匪浅。
“人们总是称赞——德国机器,这其实是对德国人做事风格的阐释。所有手术都会共同讨论,共同纠正错误。即使再简单、再普通不过的手术都会再次复盘。德国人有精确的时间表——早上7:50第一台手术开始,8:50第一台手术结束,5分钟休息,8:55第二台手术开始,一天所有手术做完,正好是5点下班。手术医生每天都会收到排好的时刻表,时间安排得紧凑且精确。每台手术结束时间,误差不会超过15分钟。当我看到每台手术的时间计算到分钟,真的震撼了。”董宇启表示,能做到如此只说明了一点,德国的医疗团队包括骨科医生、麻醉师、护士、管理人员甚至工人,工作高效运转,医生培训十分完善规范,而且保证每个医生的手术能力基本相似,手术时间就有规范把控。
德国之行,让董宇启感触到,如果做出一些改变,一切可以变得更强大。
董宇启擅长治疗膝关节和肘关节的相关疾病,这是他的一大特色,尤其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和肘关节骨折脱位,这是两块关节骨科中相对“难啃”的部分,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他通过对肘关节解剖的研究创新的改良了手术路径。
“肘关节骨折脱位,被医生称之为——恐怖三联症,都苦于其手术难度——手术暴露困难无法固定。”这样一个困扰骨科医生的难题,他格外留意,临床经验给予了他一些灵感,在交大医学院做了40多次解剖后,董宇启终于找到了一条不会触碰损伤神经血管,过程比较简单且易于复位固定的路径。目前,他的创新已经广泛地应用在临床中。
2012年,应医院学科建设的要求,董宇启带着几位医生从大骨科中相对独立,开辟了创伤骨科的战场。他意识到,他可以做个创新者。
“骨科三个领域,脊柱、关节、创伤,三个亚专科里,创伤骨科可能更加忙碌,是有很强的特殊性——必须有急诊,逢年过节也必须有医生留院面对突发状况。我们现在只有12个人,30张床位,去年竟然完成了2800多台手术,平均住院天数不到5天。”董宇启认为,随着经济结构改变,社会综合整治趋于完善,创伤骨科也需要转型,会朝着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以及运动急慢性损伤发展。
口述实录
唐晔
请问董主任,您的手术风格是什么?
董宇启
我的手术风格是快且从容,有人形容是行云流水(笑)。我认为好的手术,没有废动作,一招一式都讲究条理。见过有些外科医生,脾气急躁,手术动作看上去很快,但是废动作很多,可能三个动作只有一个有效,做错了还要返工,这就很糟糕。我在手术室从不发脾气,我的护士和学生都很愿意和我一起手术(笑)。
唐晔
您在德国,学到了怎样的精神?
董宇启
认真的精神,医院就不谈了。我在医院两个月,对面四楼在造内科病房,我来的时候在铺房顶,走的时候还在铺房顶,用涂料一道一道刷。我明白了,不是他们在磨洋工,而是每一个步骤都有时间与规则的保障,他们要做的事,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做事不能拔苗助长,手术也好,研究也好,我对学生以及我自己都是这么要求的。我承认,年轻人在科研思维上面,应该天马行空,因为这需要创新思维。但是在手术的技能上,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千锤百炼,这才能够对得起相信仁济骨科的病人,确保达到最好的结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唐晔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