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专栏·劳动教育专题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这是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重申,对青少年劳动品质的强调。总书记强调劳动教育是有所指的。在学校教育智育至上、整个社会崇尚财富、年轻人追星拜金的背景下,劳动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与目标。认同劳动,乐于劳动,学会劳动,是青少年走向社会的前提品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必须从正确理解“劳动”开始。
劳动是一个付出的过程。其通常表现是劳动者为他人办事,从中可能会有物质或精神的回报。但这些回报不应是劳动付出的前提,而只是一种激励。有时,劳动所服务的对象是劳动者本人,这也是俗称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于青少年来说,理解“劳动是一个付出过程”是重要的。因为,当前很多青少年在童年少年时期一直沉浸在大人们为其“单向付出”的环境中,缺少付出的亲历与体会;或是在付出与回报的讨论中,被“少劳多得”的择业取向所影响,重视回报而吝啬付出。对于当事人来说,劳动的意愿与体会是多样的,劳动教育的成果常常反映为青少年劳动时乐于付出、甘于付出或是被迫付出的体验与态度上。
劳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的学习方式有很多。听中学,看中学,讨论中学,实践中学……一个健全的人,往往具备多种学习方式的学习能力,并经历着多样的学习过程。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前两种学习方式仍是绝对的多数,后两种学习方式虽已逐渐受到重视,但总体还是比较缺乏。劳动必然是在实践中学习的活动。劳动教育将是弥补基础教育中实践学习相对薄弱的重要环节。劳动的实践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两种学习机制,一是操作性学习,二是体验性学习。劳动是人们亲历亲为的动手实践过程,因而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当然目标。劳动又是对青少年生活态度的影响过程,促使青少年形成积极、负责、务实等良好品质。
劳动是面向真实问题的探索活动。劳动的情境必然是真实的,劳动者所面对的是真实情境的任务。它将考验劳动者理解任务要求、综合运用个人知能、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分,但在劳动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包含综合学习的成分,需要劳动者秉持学以致用的精神探索与学习。虽然人们常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但在现代社会中,纯粹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未必是劳动的主要成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兼而有之的复合劳动可能是主流。所以,对于劳动的理解应与时俱进,劳动智慧也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
劳动是促使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活动。社会性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属性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逐步提高。劳动正是促使个体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的社会化过程。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使得人们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将劳动教育视为德育的一部分。无论从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个体品德修养的形成看,还是从社会责任、合作交往、自我调节等社会性发展看,劳动都是一条重要路径。由于以往劳动教育更多地以“劳动与技术”的形式出现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因而,劳动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常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也是当前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所在。
以上是笔者关于“劳动”的认识,以及基于这些认识而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劳动教育是典型的体现立德树人宗旨的综合课程。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智慧、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等等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4日第9版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