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是个动荡与开放并存的时代,这一时期女子的发型一方面沿袭着东汉的发式,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极具生命力的创造与创新。通常而言,女性的穿衣打扮,妆容发型,从来不是古代史学家关注的重点。不过我们今天依旧可以通过史料,窥见魏晋女子活色生香的妆饰生活,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魏晋妆发的潮流引领者,往往假托于女性名人或者名人的妻妾。这些新潮美丽的发型,也有幸得以随着历史人物的生平一起载入史册或留下传说。
魏晋: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例如“灵蛇髻”的诞生,就伴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这种发髻将头发梳于头顶,挽成一个或多个环形,因其样式如游蛇蜿蜒而得名。相传灵蛇髻由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氏发明。一日,甄氏在宫中看到一条绿蛇,当宫人想要加害蛇时,蛇就消失不见了,于是甄氏得到灵感,将头发梳成灵蛇模样,宫中人见她发型漂亮,纷纷效仿,但大多无法企及甄氏十分之一二的美貌。这个故事最早见于《采兰杂志》,作者生卒年代不详,大概是宋元时代的作品。可惜的是,甄氏的美貌也无法挽救她凄惨的命运。甄氏虽为妾室,得到如正妻一般的礼遇,但曹丕称帝之后,立郭氏为后,身边更是美女如云。甄氏此时年岁已长,容颜不再,色衰而爱驰,因不满受曹丕冷落而作悲怨之诗,最终被曹丕赐死,倒是这美丽的灵蛇髻流传下来,成为魏晋时期风靡一时的发型。
(上)尚食图画像砖,甘肃嘉峪关长城出土,图中女子发型比较符合“灵蛇髻”的记载;(下)灵蛇髻复原照
能与之媲美的“撷子髻”也是魏晋时期流行一时的发型,干宝的《晋纪》将撷子髻的首创权送给了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这种发型将头发编成环,用色带束缚住。所谓“撷子”,就是束缚的意思,其音同“截子”,暗讽贾南风戕害太子的血腥阴谋。贾南风贵为皇后,却没有自己的孩子,她曾将晋惠帝的太子司马遹废黜,后来又命人将其杀害。这一行为引起许多人不满,并最终间接导致了她被废为庶人。
魏晋时期,宫廷女性还曾流行惊鹤髻。这种发髻在头顶分叉,宛若鹤鸟的两扇翅膀,做出展翅欲飞的模样。当时的魏宫人梳着惊鹤髻,画着长眉,摇曳生姿地走在深宫之中,给予曹魏末年身处政治漩涡中的皇帝以心理慰藉。惊鹤髻自诞生开始,便比较流行,直到唐代长安街头,依旧可以觅见它的身影。
魏晋时期的女子对鬓发的处理可谓别出心裁、五花八门。当时曾流行过长鬓、薄鬓、缓鬓等多种样式。长鬓即是将鬓角头发留长,一直长至胸部。留着长鬓的女子行走起来,两条鬓发随风摇曳,宛若仙子。薄鬓则是将鬓发梳理成薄薄的发片,并使发片的一部分紧贴脸颊。相传薄鬓是魏文帝宫中莫琼树所创,可谓除了灵蛇髻外,另一个借助曹丕名垂青史的发式了。如若今天的女性穿越回魏晋,最喜欢的鬓式或许是缓鬓。缓鬓是一种宽大的鬓发造型,利用鬓发将耳朵遮住,显得脸小巧精致。
提及缓鬓,不得不说一说“倾髻”,缓鬓倾髻是一个魏晋时期特有的发式,指的是女性将鬓发处理成缓鬓的同时,将硕大的假发戴在头上,做成高髻的样式。高高的假髻被聪慧的魏晋女子制作成不同样式,其中,十字髻是缓鬓倾髻中常见的发髻。十字髻先在头顶做出一个空心环,之后用头发在左、右各挽出一个环,乍看之下,宛如“十”字。陕西西安草场坡北魏墓葬中,大量的陪葬女俑梳着十字髻,这种流行一时的发型潮流,陪同着墓主人经历过的绚丽人生,在黄土地下沉睡千年。
(上)十字髻复原照,妆发参考北魏女俑,面妆有魏晋时期流行的点状面靥;(下)陕西西安草场坡北魏墓葬出土梳着十字髻的女俑。魏晋时期十字髻是常见的发髻。这种发髻需要先在头顶做出一个空心环,之后用头发在左、右各挽出一个环,乍看之下,宛如“十”字
缓鬓倾髻离不开重要的发饰——假发。直至魏晋,中国的假发制作工艺已经较为成熟。在中国古代,假发使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庄子·天地》中曾说“秃而施髢”,这里的“髢”就是假发。对于贵族妇女而言,戴假发是一件并不罕见的事。《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有个官职叫作追师,专门掌管发饰,供身份尊贵的妇女在出席重大场合时佩戴,其中的发饰就包括假发。制作假发的材料,既包括真人的头发,也包括黑色丝绒制作的替代品,还包括木头。关于周代假发制作,还发生过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爱情”故事。春秋时的卫庄公发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生了一头美丽的秀发,于是命人把己氏妻子的头发剃下来,给自己心爱的妻子吕姜做了假发。己氏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对卫庄公怀恨在心,最后终于找到机会杀掉卫庄公,为自己可怜的妻子报了仇。秦汉时期,假发成为上流社会的梳妆好搭档,在大名鼎鼎的西汉马王堆墓葬中,就发现了一份辛追老奶奶的假发片。到魏晋时期,贵族女子流行佩戴假发,这种风气很快传遍整个社会。平民女子也想在重大的场合梳妆缓鬓倾髻,于是就跑去租借假发,当时还有着一个在今天听起来略显恐怖的名词——借头,就是指女人租借假发。贫寒女子则从假发行业中看到了商机,通过贩卖自己的头发补贴家用。《世说新语·贤媛》就记载一个“截发留宾”的故事,陶渊明的祖父陶侃幼时家贫,他的母亲湛氏为了招待贵客,就曾剪下头发卖钱换米。
甘肃酒泉丁家闸十六国墓内壁画上,为我们展示了一组随性放纵的发型——不聊生髻。若以今天的审美看待这款魏晋时期爆款发型,大约会觉得有些许古怪。不聊生髻充斥着满满的“放弃治疗”之感,有一种凌乱之美。然而这种发髻却保留着魏晋时期发型的重要特征:高髻垂髾。所谓“垂髾”,即是梳完发髻后,不处理发尾,任由发尾自然垂下。垂髾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体现了发式的传承性。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与发型相同,魏晋妆容也延续了东汉的妆容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改良创新。伴随着战乱频发、政权更替、礼教松弛、新思想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魏晋人一方面艰难求生,另一方面又将情志与兴趣转移到山水与生命之美中。因此,魏晋是中国艺术与审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同时又是发现“人”之美的时代。翻开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我们看到的女性,是富有生机与朝气、敢于表达好恶的女性。比如女孩子们见到潘安这样的美男子乘车出行,为表示对他美貌的喜爱,纷纷向车子上扔掷水果,导致车子被水果堆满。这一行为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女粉丝向偶像献花,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群体行为。“掷果盈车”这个故事,将当时女孩子们活泼烂漫的群像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时期的女性妆容,更加大胆地追求美丽与风尚,甚至不乏风格怪诞、立意稀奇的创新之举。
(上)甘肃酒?丁家闸十六国墓壁画(局部),画中女子发型为不聊生髻。不聊生髻保留着魏晋时期发型的重要特征:高髻垂髾。所谓“垂髾”,即是梳完发髻后,不处理发尾,任由发尾自然垂下。垂髾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下)三角髻复原照,小说笔记中传为汉武帝时期的一种女性发髻,根据“头作三角髻,余发散垂至腰”的记载来看,有些类似魏晋时期流行的不聊生髻
在继承汉代妆容的基础上,魏晋女性逐渐摸索到更适宜自己的美妆思路。紫妆是用淡紫色的粉底涂抹而成的妆容。魏晋妇女用葵子汁混合米粉,最终将自己的粉底调制成紫色,用以涂面。相传,紫妆由魏文帝的宫人段巧笑发明。当时,魏文帝曹丕最宠爱的宫人有四位,分别是莫琼树(发明薄鬓那位)、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段巧笑每日穿着华丽的衣衫,化着紫妆,侍奉在曹丕身边。以今天的化妆理念来看,段巧笑应该是位非常聪明的女子。面色发黄强行涂抹白妆,肌肤的颜色会趋向灰色,很不自然。而用紫色的底妆涂面,提亮肤色的同时,还可以让面妆看起来更为自然、白皙。如果各位读者前去逛美妆专柜,会发现直至今天,还有许多品牌贩卖紫色的隔离霜,给面色发黄的女性使用。段巧笑的紫妆不可谓不是一个伟大的创新,直至南北朝时期,紫妆依旧流行,为广大的爱美女性提供更多选择。
聊完底妆的创新,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时期的面饰。在汉代,已经出现并开始流行五色花子、勺等面饰,到了魏晋乃至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女孩子们更加大刀阔斧地在面饰上做文章,恨不得将装饰通通堆砌到自己巴掌大的小脸上。
斜红是魏晋女子发明的另一面饰,往往被画在两个太阳穴旁边,呈月牙状,充满着残缺之美。之前提到,我们的老朋友魏文帝曹丕有四位宠爱的宫人,个个都是小发明家,莫琼树发明了薄鬓,段巧笑发明了紫妆,另一位宫人薛夜来则在无意间创造了斜红。魏文帝给自己置办了水晶屏风,某夜他正在屏风内读书,薛夜来走过来,由于天色已暗,视觉受到影响,不小心一头撞在屏风上,直撞的鲜血淋漓。之后薛夜来虽然痊愈,但脸上留下两道伤痕。幸运的是,魏文帝依旧对薛夜来宠爱有加。于是宫人们纷纷模仿薛夜来,也在自己脸上勾画出这样两道红色伤口一般的妆饰,命名为“晓霞妆”。纵观美妆、美发界的传说,魏文帝身边先后有甄氏和三位宫人引领时尚风潮,假如曹丕投生在今天,或许可以开一个运营公司,好好挖掘一下身边的美妆博主。
汉代一度流行点勺,一张小脸上密集地点缀着朱红色的圆点。到了魏晋时期,勺的变种更为夸张大胆地出现在女孩子们的脸上。这时的面靥形状各异,除了圆点,还有花状、罗圈状等。这一时期的女孩子,甚至将面靥点满整个脸颊,呈现一种支离破碎的美感,称之为“碎妆”。相传,碎妆由三国时期孙权之子孙和的邓夫人发明。孙和很喜爱邓夫人,常常将其抱在膝上。一夜,孙和在月下舞弄水晶如意,不小心误伤了邓夫人脸颊,一时间鲜血直流。孙和既悔恨又惋惜,于是命太医调配药方,太医建议邓夫人以白獭髓、玉石、琥珀的碎屑涂抹面部,避免留疤。邓夫人谨遵医嘱,将这些碎屑抹在脸上,红色的伤口和白色的琥珀点缀在一起,竟显得邓夫人脸上更加美艳动人。于是孙和的姬妾们效仿此妆,随后碎妆成为流行风俗。
碎妆与斜红的故事大抵相同,讲的都是贵族夫人意外受伤,却因祸得福,更加受宠,从而引起女子争先效仿以博得宠爱,“女为悦己者容”的故事。而花钿的诞生,则伴随着女性自身对美丽的追求,和女性之间相互欣赏的故事,逐渐流传成一段佳话。花钿又名“花子”“眉间俏”等,往往被贴于额头与眉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花钿,传承于秦汉时期的五色花子,在六朝乃至后面的隋唐时期广为流传。相传,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仰卧于含章殿下,一朵盛开的梅花悄然落在公主额头,随即在额间染上花瓣的印记。宫女们眼见得寿阳公主额间印记美丽,于是心生艳羡,争先效仿,纷纷将梅花贴在额上。久而久之,这种面饰从宫廷流传至民间,因来源于寿阳公主,故又称“寿阳妆”。女子若想贴花钿,需要先将呵胶抹在花钿背后,使用时只需要呵一口气,便可使之发黏,之后就可以贴在脸上。这种使用方法,与今天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文身贴”类似。与面靥相同,魏晋时期的花钿形状各异,有的呈月牙状,有的呈倒三角妆,还有人直接在额发下面贴出一排“刘海”状的波浪花钿。一张脸上,同时出现斜红、面靥、花钿,大大小小的面饰恨不能挤满整张美人脸,怎一个热闹了得!不知魏晋美人们,会不会遗憾自己的脸太小,盛放不下自己辛苦做出的妆品呢?
魏晋面靥复原妆,额头为倒三角花钿,面部为罗圈状面靥。魏晋时期的面靥形状各异,除了圆点,还有花状、罗圈状等
南北朝时期,女子妆容将光怪陆离、前卫新奇的风格发扬到极致。如当时流行“黄眉墨妆”,即女子不施脂粉,以墨涂面,并配以黄色眉妆。由于参考文物数量不足,墨妆究竟是全脸涂墨,还是仅在面部饰以墨色,我们已无从得知。此外,当时还流行圆润短粗、宛若虫茧般的“出茧妆”。在唇妆方面,南北朝时期的女性一度改换了从前流行的红色朱唇,而是将唇色涂黑,效果与当今流行的“厌世妆”有些类似。而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妆故事,当属徐昭佩的“半面妆”。徐昭佩受到梁元帝的冷遇,为了报复丈夫,每当见梁元帝时,化妆只化半张脸,以讥讽梁元帝只有一只眼睛,常常惹得梁元帝愤怒离去。徐昭佩的半面妆,其大胆放纵、空前绝后,不过作为个人行为并未流传开来。魏晋南北朝的妆容与发型,对之后的隋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