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生,就这样在我面前展开。”
近日,南京的冯女士记叙了一段奇妙的经历。她在废品站淘回一批旧书和发黄的书稿,意外拼凑出一位女科学家的人生过往。
网络上,这条笔记温暖了许多人。3天内,20多万人为它点赞。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逢。这些文献和独属于女科学家的痕迹,也带我们认识了一个时代。
废品站里的红色莎翁
10月初,冯女士去买菜时,路过一个废品站。摆满破烂的三轮车上,斜放着一本莎士比亚作品,复古红色的封皮,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冯女士发文称被这本红色封面的莎士比亚所吸引。受访者供图
冯女士的目光被吸引,走近才发现,车上还有两个敞开的口袋,里面放着很多书,细看过去,有杂志、医学期刊、画册、好几本不同语言的词典,还有一些写满字迹的手稿。
部分旧书稿。受访者供图
直觉告诉她,这不是一堆普通的废品,书本虽然旧,但保存完整,手稿也码放归类成册,应该出自某位学者之手。出于好奇,她向废品站老板提出想买下这些书和手稿,但也有些担心,“会不会有人再来要回这些书?”
“人都走了,谁来要?”冯女士听出了老板的弦外之音,这些书稿的主人已经去世。
冯女士买下了部分旧书和手稿,回了家。
一位女科学家的一生徐徐展开
通过整理,冯女士发现,这堆“废品”的主人是一位女性,一张“南京药物研究所”制发的工作证上,写着她的姓名——王锐。
王锐的工作证件。受访者供图
还有一些稿纸,抬头是南京医科大学,从旧到新,上面写的全都是有关血吸虫病的内容。王锐的字迹娟秀工整,除了中文,还有俄语、英语、日语,以及一种冯女士看不懂的“拼音”。日历上标注着满满的行程,都与学习、工作有关。
王锐的旧书稿。受访者供图
购回的旧书中有一本俄文书,冯女士读不懂,只能看清扉页写着两行繁体汉字:王锐购于哈医大,1953年4月7日国际书店。边上还有两处涂鸦,一边是烟花,一边是个化学结构式。
受访者供图
王锐是谁?她为什么学习这么多门语言?后来她又去了哪里?带着这些疑问,冯女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帖子,记录自己的感悟。很快,这篇帖子引来了27万余人的关注,有网友在档案馆工作,留言建议冯女士联系王锐家乡的档案馆,说不定那里会有关于王锐更详细的资料。
10月21日,冯女士循着文稿中透露的信息,与江苏武进档案馆取得了联系。果然,对方给冯女士发来一张王锐人物志,并提出希望能收录这些文稿资料。
武进档案馆提供的王锐资料。受访者供图
“出生于1928年,195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主要从事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被授予科技成果奖,曾入选’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她曾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获得过劳模、先进个人等称号,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路过废品站偶然“淘”回的遗物主人,竟是一位科学家!冯女士无比高兴,不仅为这份奇妙的缘分,更因为“原来我们王老师的家乡有好好地记录她”。
王锐的书稿,几乎都和抗血吸虫病药物有关。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7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已接近于零,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它却是国人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控制疾病传播极为不易。
灭螺药物也是书稿里反复出现的一大重点,而理想的灭螺药物当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安全、毒副作用小、稳定、对非目标生物无害且价格便宜,最好还能易溶于水、用量小、便于运输。”
据武进档案馆的记录,王锐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灭螺药,其中“高效低毒灭螺药的研究之III”列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而这份同题研究就以拼音的书写方式出现在书稿里。
王锐的手稿。受访者供图
一场奇妙的接力
当冯女士联系到武进档案馆,工作人员很快回应,要派人专程来取捐赠的书稿。冯女士不好意思麻烦人家,提出用快递寄出。后来因为快递员告知,担心书稿尺寸不一且脆弱,即便有泡沫纸保护,运输也可能有损伤,最后她决定自己开车去送。
“我不知道她的科研成果,她生平的价值具体是怎么样,但我觉得就凭她一遍一遍地修改誊写,这些心血就值得我跑这一趟。”冯女士说,“本来就是冲着保存好它去的,在家乡的档案馆,它肯定会被好好地保存。”
抵达档案馆,工作人员既惊喜又抱歉让她专程跑了百公里,但大家都很高兴,就像一场奇妙的接力,不需要去问是谁将它放弃,因为这批脱离了废品站的书稿,已经找到了更好的归宿,而许多人认识和记住了王锐——一位杰出的女性。
从档案馆出来的那一瞬间,冯女士松了一口气,原本阴沉的天气也变得明媚,“我很开心,就像是天气给了我奖励。”
受访者供图
跨越时空的对话
“70年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你的名字,从此我会记得你。”这是冯女士在社交媒体平台写下的一句话。
冯女士原帖
“我们不了解别人家里的事,我不想让舆论误伤无辜。有更多人记得她、感谢她,知道这段历史,这就够了。”
我们从未以这样的方式认识过一个科学家,这些书稿是她的遗物,更是她作为一名学者,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过去,王锐的名字只出现在学术论文当中,而今,一次偶遇让她通过互联网跨越时间来到了更多人身边。现在,专属于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王锐的百科词条已经出现,有关于她和血吸虫病的历史资料,正逐渐丰富起来。
随着故事的发酵,已故科学家王锐的人生得到了更多人关注,来自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姜海婷便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姜海婷还有另一个身份——“老科学家采集工程”的采集人员。
据了解,15年来,我国有4000多名“老科学家采集工程”的采集人员像蜜蜂一样在全国各地开展资料收集整理。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