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第六
所谓“善行”就是合乎礼节之行,即令后人称赞并可作为行事榜样之行。这章收集了汉代以来圣贤的善行,用来充实和证明《内篇》中“立教”、“明伦”和“敬身”中所说的道理。
学习过程中,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原文】隋吏部尙书牛弘弟弼,好酒而酗。尝醉射杀弘驾车牛。弘还宅。其妻迎谓弘曰,叔射杀牛。弘闻无所怪问,直答曰,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注】牛弘(545年-610年),本姓尞,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省灵台)人。袭封临泾公。少好学,博览群书。北周时,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授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开皇三年(583年),拜礼部尚书,请修明堂,定礼乐制度。又奉敕修撰《五礼》百卷,从此儒家文化复兴。后牛弘又任吏部尚书,掌选举用人,倡先德行而后人才,众咸服之,史称大雅君子。牛弘生活俭朴,事奉皇帝尽礼,对待下属以仁厚,不善言谈而恪尽职守。政务繁杂,仍书不释手。大业六年(610年),死于江都。有文集传世。灵台县荆山森林公园有三贤祠,其中供奉三位贤人就有牛弘。
【译】隋吏部尙书牛弘的弟弟牛弼喜欢酗酒,有一次他喝醉了用箭杀死了牛弘拉车的牛。牛弘回家后,牛弘的妻子上前告诉他说:“小叔用箭把牛杀死了。”牛弘听了,并没有奇怪而问原因,直接回答说:“做成牛肉干吧。”他坐下后,妻子又说:“小叔用箭把牛杀死,这是很奇怪的事啊。”牛弘说:“知道了。”他的脸色和平常一样,并没有停止读书。
【原文】唐英公李绩,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然火煮粥。火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绩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绩亦老。虽欲数为姊煮粥,复可得乎。
【注】英国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绩,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李绩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总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绩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绩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译】唐朝宰相李绩,虽然身份高贵官至仆射,但他的姐姐病了,他必定亲自为姐姐烧火煮粥,锅底下的火往往烧了他的胡须。姐姐劝他说:“你的仆人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自讨苦吃?”李绩回答说:“难道真的因为没有人去做吗?只不过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原文】司马温公,与其兄伯康,友爱尤笃。伯康年将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每食少顷则问曰,得无饿乎。天少冷则拊其背曰,衣得无薄乎。
【译】司马光和他的哥哥司马伯康,兄弟情深,非常友爱。伯康快八十岁了,司马光始终像敬奉父亲般地侍奉他,亦像照顾小婴儿般地呵护他。每当饭后司马光必会问:“哥哥,你吃饱了吗?”天气凉了,也会体贴地关怀:“你的衣服够暖吗?”
【原文】近世故家惟晁氏,因以道申戒子弟皆有法度。群居相呼,外姓尊长必曰某姓第几叔若兄,诸姑?尊姑之夫必曰某姓姑夫,某姓尊姑夫,未尝敢呼字也。其言父党交游,必曰某姓几丈,亦未尝敢呼字也。当时故家旧族,皆不能若是。
【译】近世旧家,只有算着晁氏,晁以道训诫子弟很有法度:子弟聚在一起,称外姓尊长,定要说某姓第几叔第几兄,称姑父们,定要称某姓姑父或某尊姓姑父,从不称呼他的字。他们说其父辈交好的,定要说某姓第几丈也没有称呼他的字的。当时故家旧姓都不能这样。
【原文】包孝肃公尹京时,民有自言。以白金百两寄我者死矣。予其子,不肯受。愿召其子予之。尹召其子。辞曰,亡父未尝以白金委人也。两人相让久之。吕荥公闻之曰,世人喜言无好人三字者,可谓自贼者矣。古人言人皆可以为尧?舜。盖观于此而知之。
【注】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译】包孝肃公(即包拯)做开封府长官的时候,有老百姓跑到开封衙门来说:“有人曾经以白金百两寄存于我,可这个人已经死了。我把这白金还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不肯接受。希望官府把他的儿子找来,我好把这百两白金还给他家。”包拯真的派人把他的儿子找来了,可他的儿子却推辞说:“我死去的父亲并不曾将白金付托与人呀!”于是两人相互退让了很久。包拯因这件事而发表感慨说:“观察这件事而使那些说‘无好人’的人,也可以多少感到一点点惭愧了。人人经过自己努力都可以成为尧舜,从这件事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万石君石奋归老于家,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轼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祖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子孙遵敎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尙无恙。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舎,窃问侍者,取亲中帬厕牏身自浣洒,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之,以为常。内吏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谢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吏,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吏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入里门,趋至家。
【译】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经过皇宫门楼时,万石君一定要下车急走,表示恭敬,见到皇帝的车驾一定要手扶在车轼上表示致意。他的子孙辈做小吏,回家看望他,万石君也一定要穿上朝服接见他们,不直呼他们的名字。子孙中有人犯了过错,他不责斥他们,而是坐到侧旁的座位上,对着餐桌不肯吃饭。这样以后其他的子孙们就纷纷责备那个有错误的人,再通过族中长辈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认错,并表示坚决改正,才答允他们的请求。已成年的子孙在身边时,既使是闲居在家,他也一定要穿戴整齐,显示出严肃整齐的样子。他的仆人也都非常恭敬,特别谨慎。皇帝有时赏赐食物送到他家,必定叩头跪拜之后才弯腰低头去吃,如在皇帝面前一样。他办理丧事时,非常悲哀伤悼。子孙后代遵从他的教诲,也像他那样去做。万石君一家因孝顺谨慎闻名于各郡县和各诸侯国,即使齐鲁二地品行朴实的儒生们,也都认为自己不如他们。万石君的大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石建年老发白,万石君身体还能健康无病。石建做了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拜见父亲时,先是进入侍者的小屋,私下向侍者询问父亲情况,拿走他的内衣去门外水沟亲自洗涤,再交给侍者,不敢让父亲知道,而且经常如此。担任内史的儿子石庆酒醉归来,进入里门时没有下车。万石君听到这件事后不肯吃饭。石庆恐惧,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仍不允许。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也袒露上身请求恕罪,万石君才责备说:“内史是尊贵的人,进入里门时,里中的父老都急忙回避他,而内史坐在车中依然故我,不知约束自己,本是应该的嘛!”说完就喝令石庆走开。从此以后,石庆和石家的弟兄们进入里门时,都下车快步走回家。
【原文】疏广为太子太傅。上疏乞骸骨。加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归郷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相与娯乐,数问其家金余尙有几斤,趣卖以共具。居歳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信爱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置田宅。老人卽以间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卢。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敎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旣无以敎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郷党宗族共享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译】西汉宣帝的太子太傅疏广。疏广功成身退,辞官归隐,皇帝赐黄金20斤,太子赠黄金50斤。疏广返回故乡后,不惜钱财,每天宴请亲朋故旧。疏广还催促家人变卖家产来摆设酒宴。过了一年,疏广的子孙对一位长辈说:“原来盼望父亲回家添置家产,可现在都吃喝花光了。您应劝老人家购田造屋。”这位长辈就向疏广讲明此意。疏广说:“我并不是个糊涂人,怎能不为子孙着想呢?家中旧有田产屋舍,只要子孙勤劳,足以使他们温饱,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如现在置田造屋,只会使他们怠惰享受。有才德的人财产多,就会消磨斗志;愚笨的人财产多,只能助长他们招灾惹祸。财产过多,会受忌妒,招忿怨。我没有什么来教化子孙的,也不想助长他们的灾祸并招来怨忿。再说这些黄金是皇上赐给我养老用的,我高兴用它来与同乡同族的人分享,来度过我的余生。”同族的人听后心悦诚服。
【原文】庞公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刘表候之。庞公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畒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所遗也。表叹息而去。
【译】庞公,荆州南郡襄阳人氏。从未到过城市和官署。他与妻子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荆州刺史刘表多次派人请他出山做官,都遭到庞公的拒绝。于是,刘表便亲自出面去见庞公。刘表对庞公说:“庞公隐居不仕、辛苦耕田,觉得身后不能给子孙留下一点财产,是未尽到父辈之责。”庞公笑着回答:“留财产给子孙是留下了祸患危害;不如什么资财也没有,倒是给予子孙一点安泰为好。”刘表叹了一口气走了。
【原文】陶渊明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译】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劳力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原文】崔孝芬兄弟,孝义慈厚。弟孝暐等,奉孝芬尽恭顺之礼。坐食进退,孝芬不命则不敢也。鸡鸣而起,且温颜色,一钱尺帛不入私房。吉凶有须,聚对分给。诸妇亦相亲爱,有无共之。孝芬叔振旣亡后,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若事所生。旦夕温淸,出入启觐,家事巨细一以咨决。每兄弟出行有获,则尺寸以上皆入李之库。四时分赉,李氏自裁之。如此二十余歳。
【译】崔孝芬兄弟都很孝义、慈厚。弟孝暐等伺候孝芬都很恭顺有礼。坐食进退,孝芬不命令他们都不敢动。他们早上鸡鸣而起,面色温和,一文钱一尺帛都不纳入私房。每逢婚丧嫁娶都聚在一起相互分给。诸位妇人也相亲相爱,有无都互相共有。孝芬的叔名振去世后,孝芬等就赡养叔母李氏,就像自己的亲妈一样。早晚都嘘寒问暖,出入都要告诉她,家里的大事小情都由她决断。兄弟们出行,有所收获只要是尺寸以上都要纳入李氏的钱库。四时分给都由李氏决断,这样过了二十多年。
【原文】王凝常居栗如也。子弟非公服不见。闺门之内,若朝廷焉。御家以四敎。勤俭恭恕。正家以四礼。冠昏丧祭。圣人之书及公服礼器不假。垣屋什物必坚朴。曰,无苟费也。门巷果木必方列。曰,无苟乱也。
【译】王凝闲居的时候也很威重,子弟们不穿公服不见,闺门之内,像朝廷一样严。他治家用四敎:勤俭恭恕。正家用四礼:冠昏丧祭。圣人的书、朝廷的命服和祭祀的礼器都不外借。墙屋等一切物品都要坚固朴素,他说:这样不会费钱财。门巷间种的果树必须整齐排列,他说:这样就不会丝毫紊乱。
【原文】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召见公艺,问其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协,由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
【译】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高宗皇帝f封禅泰山,住在他家里,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 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大家互相责问,互相怨望,所以就发生了种种乖异和争闹的事情。倘然能够大家百样都忍耐些,那末家里当然是很和睦的了。
【原文】韩文公作董生行曰,淮水出桐栢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年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剌吏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唯有天翁知,生祥下端无休期。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嗟哉,董生谁将与俦。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
【注】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译】韩愈做了一篇叫董生行的诗歌:淮水源自桐栢山,向东流了千里还不罢休。淝水源自他的旁边流不到千里只有百里就流进淮水了。唐贞元年时,寿州安丰县人董生字召南隐居在此。刺史不推荐他,皇上不知道他的名,高官俸禄不进他家的门,门外只有一个差役天天催租索钱。哎,董生啊,早上出去种地晚上回家学习整天得不到休息,或者上山砍柴或者去钓鱼。进入厨房备有美酒佳肴,上厅堂请安。父母不忧愁妻子不埋怨。哎,董生,这人孝顺又慈悲,众人不知道他只有上天知道他,常常降下祥瑞。家里有母狗生下小狗出去找东西吃,母鸡怜惜小狗,在庭院中捉虫蚁喂它,小狗不吃声音悲凉,母鸡彷徨无助不愿走开,张开翅膀遮住小狗等母狗回来。哎,董生谁能比得上你,我看当世的人,夫妻想虐,兄弟成仇,拿俸禄做官的,也让他们的父母忧愁,到底安了什么心。哎,董生,睡也比不上你。
【原文】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公卿间最名有家法。中门东有小斋,自非朝谒之日,每平旦辄出至小斋。诸子仲郢皆束带晨省于中门之北。公绰决私事,接宾客,与弟公权及群从弟再会食,自旦至莫不离小斋。烛至则命一人子弟执经史,躬读一过讫,乃讲议居官治家之法,或论文,或听琴,至人定钟,然后归寝。诸子复昏定于中门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尝一日变易。其遇饥歳,则诸子皆疎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为丹州剌吏。以学业未成,不听食肉。吾不敢忘也。姑姊妹侄有孤嫠者,虽疎远必为择壻嫁之,皆用刻木妆奁缬文绢为资装。常言必待资装丰备,何如嫁不失时。及公绰卒,仲郢一遵其法。事公权如事公绰。非甚病,见公权未尝不束带。为京兆尹盐铁吏。出遇公权于通衢,必下马,端笏,立候,公权过乃上马。公权莫归,必束带迎候于马首。公权屡以为言,仲郢终不以官达有小改。公绰妻韩氏相国休之曾孙,家法严肃俭约,为搢绅家楷范。归柳氏三年,无少长,未尝见其启齿。常衣绢素,不用绫罗锦绣。每归觐不伣鸨逃撸~佒駜米樱靑衣歩屣以随。常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赐诸子,每永夜习学,含之以资勤苦。
【译】唐朝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公卿士大夫间最为知名。他家家法很严。中门的东边有个小书斋,只要不是朝见皇帝的日子,他每天清晨准时到小斋去,仲郢等子女都整装束带地站在中门之北向他问早安。柳公绰从早到晚不管是处理公事还是私事,以及接待宾客、和弟弟公权及堂弟们进食就餐,从早晨到晚上都不离开小书斋。掌灯以后,就依次叫子弟们捧着经史之书站在灯前,亲自朗读一遍,然后开始讲解做官治家的方法。公绰或谈论文章,或聆听弹琴,直到深夜方才回到卧室睡觉,这时子女们又站在中门之北向他道晚安。这样坚持了二十多年,从未改变过。如果遇到饥荒年月,子女们就以蔬菜为食,公绰对他们说:“先前我们兄弟侍奉父亲丹州刺史,因为学业未成,不让吃肉,我至今也不敢忘记。”堂姊妹中若有丧夫守寡的,即使是关系非常疏远的,公绰也要为她们选择夫婿,准备嫁妆,那些嫁妆都是木刻镜匣以及染花的丝织品。等到公绰去世后,儿子仲郢完全遵守家法,按父亲的做法治家事叔父如事父亲一样。除了重病之外,总是束了带才回去见叔父,他做京兆尹盐铁吏时,出门遇见叔父一定下马手里拿着朝服端正的站着,等待叔父走过方才上马。叔父晚上回家,一定束了带去迎接他。叔父多次让他不要这样,他即是做了大官也没改变。公绰的妻子韩氏是相国休的曾孙女,家法严肃俭约,是官宦人家的楷范。嫁到柳家三年,不论老少,没有见过她笑的时候露牙齿的。只穿素绢的衣服,从不穿绫罗绸缎。每次回娘家都不坐金碧辉煌的轿子,只坐竹子做的普通轿子,后面跟着两个穿草鞋的丫鬟。常叫家人研磨苦参黄连熊胆做成药丸分给几个儿子,每当夜里学习的时候含在嘴里帮助他们用功滋补身体的。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