诟怎么读_诟怎么读_诟怎么读

鲁迅

鲁迅离开仙台医专重返东京之后,先后在三个机构学习,学的是德文,俄文和《说文解字》。

学习德文和俄文

1905年春,鲁迅将学籍列于东京德国语协会所办的德语学校,以便继续享受公费留学生待遇。明治时期,日本政府学习德国法律和陆军军制,以医学为代表的西方学术也常以德国为典范。德语协会所办的德语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1883年10月22日开学,并于1901年设立德语专修科。由于协会的会员中有许多知名人士,如担任过贵族院议员的山胁玄、担任过首相的桂太郎等,所以学校名气很大。校长大村仁太郎,是歌德作品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常在讲堂上吟诵歌德的诗歌。但鲁迅学习德文的目的,并不是研究德国文学,而是想以德文为敲门砖,敲开“弱小民族文学”的大门。所谓“弱小民族”就是在殖民主义统治下挣扎和反抗的民族,具体指匈牙利、芬兰、波兰、保加利亚、捷克、塞尔维亚等。这些民族的文学作品缺少英文译文,但在德文版的“瑞克阑姆小文库”中有不少种,可以通过日本丸善书店去德国邮购。鲁迅列名于德语学校虽有七个学期,但几乎只是挂了一个名,住在校外,并不按时听课,主要时间用于自学和译作。可以说,正是德语学校帮助鲁迅打开了一扇饱览世界文学风景的窗口,成为他从事文学活动的真正起点。

1907年秋,由陶望潮发起,鲁迅等6人还跟旅居东京的一位犹太人马理亚孔特夫人学习俄文。马理亚孔特夫人用俄文讲授,一位在外国语专门学校半工半读的日本学生担任翻译。陶望潮是清末著名革命家陶成章的族叔,当时在日本学军事,先后参加过旨在反清的南社和光复会。光复会会员崇敬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学习俄文跟他们从事的革命活动不无关联。因为在他们看来,俄国青年是革命的好手,尤其是那位苏菲亚姑娘,既英勇又漂亮,是那时中国革命党人的偶像。对鲁迅而言,俄文也帮助他打开了一片文学的新天地。从俄罗斯文学中,鲁迅“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鲁迅还说:“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

章太炎讲《说文解字》

1908年至1909年,鲁迅还持续了半年多在《民报》社听章太炎先生讲《说文解字》。因此,鲁迅无疑是章门弟子。有趣的是,鲁迅对章太炎印象极深,而章太炎则似乎忘了鲁迅是他的及门弟子。

作为弟子,鲁迅对章太炎执礼甚恭。1914年8月章太炎因策动讨伐袁世凯而遭软禁,鲁迅不避风险,于当月22日跟许寿裳前往钱粮胡同拜谒。1915年9月,章太炎之女因悲愤自缢,鲁迅于当月7日赴章寓吊唁。章太炎晚年由“排满的骁将”退居“宁静的学者”,鲁迅曾撰文给予公正评价。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鲁迅于10月9日在病中撰写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表示悼念;第二天又续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因病未能完稿,成为他的绝笔。

说章太炎似乎忘了鲁迅是他的及门弟子,根据是章太炎1932年撰写并在苏州印行的《弟子录》(亦称《同门录》),有五十余人,但无鲁迅的名字。章太炎自知“恐有脱矣”,于1935年又进行补录,仍无鲁迅。其原因,是从1901年开始,章太炎即自由讲演、讲学,历时三十五年,弟子甚众,以至民国初年的北京文史学界泰斗,大多出自太炎先生门下,其中有叩头拜师的,也有未正式磕过头的;有正式入门的,也有旁听的;章太炎当然不能尽知姓名,所以写《弟子录》时宁缺毋滥,绝不随意取舍。

1936年4月20日,钱玄同致章太炎信建议:“窃思三十年来,著弟子籍者甚多,但师讲学多次,异时异地,其同时受业者,已多散处四方,音书辽绝。至于时地不同者,彼此互睹姓名而不知为同门者甚夥。鄙意似宜先生在南北大报上登一通告,属各人开列姓名、字、年岁、籍贯,何年在何处受业,现在通讯处及现在在何处任事各端,并定一表格,使之照填,集成目后,刊《章氏弟子录》一册。”因章太炎很快逝世,所以这本仓促印制的《弟子录》未能增补。

鲁迅受业于章太炎门下是始于1908年7月至1909年初,当时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被日本政府查禁。作为《民报》主编的章太炎不仅丢了工作,而且被处以一百五十元罚金。章太炎一时赋闲,便在《民报》社寓所开了一个小班,逢星期日讲授《说文解字》。听讲者有鲁迅、周作人、龚未生、钱玄同、朱希祖、许寿裳、钱家治、朱蓬仙共八人。《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文字学著作,录载了汉字的形体、发音和原义。讲完《说文解字》,章太炎还讲了《尔雅》《庄子》《楚辞》《广雅疏证》等。章太炎坐在一面讲,学生围着三面听。因为是在日本的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好提问题的钱玄同便拖着肥胖的躯体在席上爬来爬去,鲁迅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作“爬翁”。鲁迅博物馆至今保存了当年鲁迅听讲时的札记十八则。

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

章太炎对鲁迅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革命精神;二,教学态度;三,渊博学识。

鲁迅认为章太炎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但他在革命史上的业绩要超过他在学术史上的业绩。特别是在跟主张保皇的梁启超的论争中,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章太炎“所向披靡”,鲁迅在论争中继承了章太炎的战斗精神。章太炎晚年觉得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所以手定“章氏丛书”时,将斗争之作抽出,自藏其锋芒,鲁迅深以为憾。在鲁迅看来,在章太炎的遗著中,最有价值的其实正是这些战斗的文章。鲁迅本人之所以“活在战斗者的心中”,也正是由于他那些锋芒毕露的战斗文章。

章太炎是一位蔑视权贵的学者。袁世凯阴谋称帝时,他以大勋章作为扇坠,临总统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但在门生弟子面前,他却态度谦和,像跟家人说家常话,娓娓动听,毫不摆什么大学者的架子,而且诙谐间作,妙语解颐。鲁迅后来在致曹聚仁信中说:“太炎先生对于弟子,向来也绝无傲态,和蔼若朋友然。”鲁迅生平曾在多所大专学校任教,跟学生也保持了良好关系。这种教学态度,正是对章门学风的一种承传和发扬。

章太炎是古文经学家,一代国学宗师。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谈及章太炎学识对鲁迅的影响:“鲁迅对于国学本来是有根柢的,他爱楚辞和温李的诗,六朝的文,现在加上文字学的知识,从根本上认识了汉文,使他眼界大开,其用处与发见了外国文学相似,至于促进爱重祖国文化的力量,那又是别一种作用了。”鲁迅自己感到后来不敢多去拜见章太炎,因为章太炎教他的是古文字学,而他自己主张的是白话文,其实鲁迅的白话文之作之好用古字,致使当今的青年读者看不大明白。鲁迅和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用的是古文,胡适认为其翻译水平超过了林琴南。这显然都是章太炎潜移默化的影响。鲁迅编著的讲义《汉文学史纲要》中专门论述了《说文解字》,也受到了章太炎观点的启迪。

鲁迅尊师重道,尤尊“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原则。在《民报》社听章太炎讲学时,鲁迅曾发表意见,认为文学创作跟学术理论的区别,在于理论重在启发人的思索,文学重在激发人的情感。章太炎认为这种区分虽有新意,较胜于前人,但仍有不当之处。比如《昭明文迭》中有东晋郭璞写的《江赋》,描写长江的发源流程,还有西晋木华的《海赋》描写大海的壮丽多姿,何尝能打动读者的情感呢?鲁迅对章太炎的意见默然不服,曾对挚友许寿裳说:“章先生诠释文学,范围过于宽泛。《江赋》《海赋》之类文体,虽然文辞奥博,但并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章太炎主张“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鲁迅也认为这“仅止于高妙的幻想”。

章太炎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鲁迅表示遗憾,不过他认为这是白圭之玷,仍然应该弘扬章太炎“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种不屈挠”的精神。(陈漱渝)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

声明: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