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维峰
已发为夫容
在距今1.35亿年前,莲作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有十余个品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许多地区的水域。受到最后一个冰河期的影响,目前莲科莲属植物只剩下两种,一种是亚洲莲,另一种是美洲黄莲。其中亚洲莲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日本以及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美洲黄莲则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墨西哥及加勒比地区。
除此之外,在中国也被称为“莲花”的还有原产于北非和亚热带地区的睡莲科睡莲属植物。虽然两者同有“莲”字,但并不是同一种植物。莲即荷花,是挺水植物,叶子高高挺立,悬于水面;而睡莲为浮水植物,叶子通常紧贴水面,漂浮其上。细看之下,莲和睡莲从叶子到根茎的形态都不尽相同。比如荷叶的叶缘呈波浪形,叶柄着生在叶子背面的中间部位,而睡莲的叶缘有缺口,叶柄就着生在叶缘的缺口处。荷花的根茎通常被称为“藕”,膨大有节且内有数个贯通小孔,而睡莲的根则是短粗状的不规则块根。此外,荷花的花托俗称莲蓬,秋天时会结莲子,而睡莲则没有莲蓬。
在中国,莲被采集食用、人工种植和栽培观赏的历史都非常悠久。20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掘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时,发现水生植物花粉带,其中便有约7000年前的莲花粉化石。在位于今河南郑州,距今约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两粒碳化莲子。
日本学者市川桃子在《莲与荷的文化史——古典诗歌中的植物名研究》一书中指出,中国古典诗歌中,代表这种植物的常用词有五个,分别是:莲花、芙蓉、荷花、藕花、菡萏。其中“荷花”与“菡萏”是最早出现的,比如《诗经·郑风》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以及《诗经·陈风·泽陂》中的“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但在此后的数百年时间内,战国末期《楚辞·九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中的“芙蓉”和前汉民歌《玉台新咏·古绝句》“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中的“莲花”成为诗歌中更为常见的指代这种植物的词语。并且两者之间基本同义,可以互相替代。
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
这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诗《江南》选自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采莲是江南民间古来已久的采摘农事,在每年农历六月、七月的采莲时节,“青年男女相悦、相恋,通过歌声互达情愫”。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因莲子具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莲花的形象一直是旺盛生殖力的象征,于是采莲从一种农业劳动转变为一种爱情风俗和文化仪式。
闻一多先生就曾在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的时候指出,鱼和莲“是隐语的一种”。所谓隐语“是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明白的说得不明白点”“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我国陕北地区至今仍流传有“鱼儿戏莲花,夫妻两个没麻瘩”“鱼儿闹莲花,两口子上炕结缘法”等民谚。
从《诗经》中传递恋人相思之情的“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到南朝乐府名篇《西洲曲》中的“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莲花的意象逐渐脱离了热烈奔放的男欢女爱,含蓄婉约的相思之情成为采莲曲中最主要的主题。
在这一主题下,“莲”与“怜”、“荷”与“和”“合”、“藕”与“偶”、藕“丝”与偶“思”、“芙蓉”与“夫容”、“芙蕖”与“夫去”一一对应,继而“莲花”与“采莲女”的形象也合二为一。最晚自六朝时期,出现了用盛开的莲花来比喻年轻女子姣好容颜的诗句。梁简文帝的《采莲曲》中就有“江花玉面两相似”的句子。
佛性之花
在六朝时期,借莲抒情之风虽盛,但佛教典籍的传入才真正使得“莲花”一词异军突起,虽然在印度的佛教典籍中,常见的五种莲花大多为色彩驳杂的睡莲,但因为在中国古代,睡莲被称为“茈碧”,所以印度佛教典籍和造像艺术中的莲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为中国的莲——荷花。
中国的禅宗史籍《祖堂集》中写道:“佛初生时,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地涌金莲,自然捧足。”这类将佛与莲花的意象相联系的描述在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中比比皆是,如《妙法莲华经》在描绘诸佛听法场景时说“如清净池,莲华庄严”,即诸佛犹如池中的朵朵莲花。“地生莲华”“化现莲华”“雨宝莲华”是佛和菩萨诞生、成道、出现时的重要神异现象,莲花也因此被视为佛性之花。
中国学者王云将佛教中“莲花”的象征意义分为三种,其一为“不染”。早期佛教以巴利文写就的经典文献《经集》中,就用莲叶、莲花等植物不沾水珠的特性来比喻牟尼不沾所见、所闻和所想。除此之外,还有以“正如美丽的莲花不沾水,你也不沾善恶”来比喻沙门德行的描述。另一部原始佛教典籍《增一阿含经》中也提到了:“如来出现世间,又于世界成佛道,然不着世间八法,犹与周旋,犹如淤泥出生莲华,极为鲜洁,不着尘水。”
其二为“芳香”。《修行本起经》中用“口中青莲花香,身栴檀香”形容转轮圣王的“七宝”(转轮圣王拥有七种宝物: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之一“玉女宝”身香如檀,口气如莲。《法句经》称恪守戒律的佛弟子如污秽田沟中生出的莲花般“香洁可意”,在此“芳香”与“不染”结合在了一起。除此之外,莲花的香气还被用来形容佛与佛国之美好,如《妙法莲华经》提到“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其中就包括“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
其三为“光明”。《佛说无量寿经》称宝莲华周满佛国,而宝莲花最大的特征就是放光,“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叶光明无量种色……炜烨焕烂,明曜日月”。《华严经》也有莲花光焰的描述,“有大莲华,名华焰具足,纵广百亿由旬”。在《大毗卢遮那佛说要略念诵经》等经典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描述:“佛所坐妙白莲华,金刚为茎,华大开敷,严八叶具足须蕊,现众宝色放无量光。”《大智度论》说释迦牟尼佛“从脐边出诸宝莲华”“青光琉璃茎,千叶黄金色,金刚为华台……其叶广而长,白光间妙色,无量宝庄严,其华有千叶”。意思是这朵莲花金色千瓣,莲茎如琉璃般放着青光,无数的莲叶散发白光,其光中有各种美妙的颜色。类似的“金莲花”意象散见于诸多佛教典籍,金色是象征太阳、光辉和神圣的颜色,“金色莲花”即为光辉神圣的莲花。
照其本也
莲花的“光明”这一象征意义,可以追溯至古埃及的太阳崇拜。据推测应该是经由波斯传入印度,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古埃及墓葬以及神庙艺术遗存中可以看到大量莲花图像。对此,美国学者古德伊尔曾在1891年出版的《莲花的文法》一书中指出,古埃及莲花具有太阳崇拜的象征涵义,并由此生发出生命、复活等象征意义。而且据他推测,印度莲花样式正是源自古埃及。
中国学者穆宏燕认为,古波斯语中“莲花(nīl-par)”与“蓝色灵光(nīl-khvar、nīl-far)”读音相同。因此,“当伊朗雅利安人接触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之后,认为该地区盛产的蓝莲花从表征到名称读音完全迎合了雅利安人对‘水中灵光’的崇拜与想象”,莲花崇拜从此进入伊朗雅利安文化。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埃及化时期,特别是在大部分由薛西斯一世修建的第二个都城波斯波利斯,莲花纹样大量出现。
在体现古埃及人宇宙观、生死观的重要文献《亡灵书》中,莲花就作为象征生命循环和青春不老之神涅弗吞的花朵,充当着指引死者到达来世获得永生的向导。在古埃及文化遗存中,涅弗吞通常以头上戴着荷花头冠或长出一支荷花的人形神形象出现,甚至干脆是出现在绽放的莲花中的头像,而这与莫高窟第431窟天井大莲花旁边,从莲花中伸出人头的图案极其相似。
中国学者将这种从莲花中露出人形的图像称为“莲花化生”,随着佛教艺术的东传,“莲花化生”图案在中国也发生了演变。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以从莲花中露出头部或半身的“天人诞生图”形象为主,化生形式多样,充满神性色彩;唐以后以没有头光的化生童子为主,世俗色彩渐浓。虽然直到今天,中国许多地方仍然保留了中元节燃莲花灯,祈祷故世亲友早升莲界,得以超度的习俗,但随着阿弥陀佛信仰的盛行,净土往生的意义开始淡化,转变为现世的“祈子延嗣”。体现在中国传统婚俗中,就是以“莲子、花生、桂圆和瓜子”来表达“莲生贵子”的祝福。
君子莲
虽然受中国世俗文化的浸染,莲作为佛性之花的神性色彩逐渐消散,但印度佛教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宋代,彼时中国内忧外患,正处于社会的大转折时期,身处权力斗争错综复杂的朝堂之上,为沉疴积弊而忧心不已的士大夫,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宿,佛教思想是他们的选择之一。
宋代李纲在《莲花赋并序》中说:“释民以莲花喻性,盖以其植根淤泥而能不染,发生清净,殊妙色香,非他草木之华可比,故以为喻。”可以说,正是因为佛教思想将莲花与人趋向于自身最完善人格的修行相联系,所以宋代以来文人墨客笔下的莲花成为他们阐明心性、寄托其理想人格的重要意象。
宋代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时至今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莲已经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关于莲花最深刻的印记。可以说,莲花从“清水出芙蓉”的佳人转变为“亭亭净植”的君子,《爱莲说》功不可没。
从释道之争到和合文化
明代,特别是明中后期以来,江南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得商业性书坊大量兴起,催生出由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和元代杂剧浸染而来的明清小说,留下了许多传颂至今的经典人物形象,如《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都出现过的“哪吒”。
这一人物脱胎于《佛所行赞·生品》《毗沙门天王仪轨》《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等印度佛教典籍中的毗沙门天王之子,最初的身份是护法和尚。而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哪吒故事,则最早来自成书于明代中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
值得注意的是,莲花化生乃是佛教典故。在《西游记》中,哪吒是由佛祖施法由莲花化生的,“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但在《封神演义》中,哪吒则成为道童灵珠子,道士太乙真人的弟子。
通观《封神演义》全书,观音菩萨被称作慈航道人,而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变成了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三者都进了元始天尊的玉虚宫。而燃灯佛则化身为燃灯道人,是老子、元始天尊的晚辈。有学者指出,这种将佛教人物悉数转移至道教门下的做法,是自西晋道士王浮杜撰《老子化胡经》开启的传统。释道之争在中国绵延千年,却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得以融汇贯通,这在中国的和合文化中也可见一斑。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从《诗经·郑风》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到禅宗史籍《祖堂集》中的“佛初生时,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地涌金莲,自然捧足”;从唐代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到宋代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莲花童子哪吒,到象征和谐美满的“和合二仙”……莲花的意象无处不在。
而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下,莲的意象也几番演变,意蕴糅杂,令人不禁赞叹,它以佳人之姿示人,更以君子之名传世,至今仍不断吸引着喜爱它的人去探究、去品味。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3.04月刊
———END———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永久会员只需10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微 信: nanadh666